贾媛
[内容摘要]改善教育发展政策,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发展河南经济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的法律支持,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较大,这也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和教育大省,因此,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发展问题、社会问题。
一、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
首先,政府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城乡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差距却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农村和山区,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更是少得可怜。经费的缺乏造成了办学条件的差距。其次,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从数量上看,大中城镇各科教师充足,偏远农村教师普遍一兼多职;从质量上看,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城镇明显高于乡村。另外由于城乡生活水平等多方面条件的差距,造成教师的稳定性差异也较大,农村学校教师流动频繁,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二、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原因
首先是发展战略的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先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梯度发展战略”是一种建立在非均衡理论基础上的发展理论,其以效率优先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地区间发展的差距,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其次是传统城乡差别的原因。建国以来,二元结构和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价值取向,加大了传统的城乡差距,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政策上过度追求效率优先、城市优先,忽视城市和农村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距,也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领导要转变思想,改革、创新教育发展政策,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的发展要以公平和均衡为前提,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若偏离公平这一原则,就会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提出,教育部今年与有关部门共同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和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等,加大了对各地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力度。
统计显示,河南省2009年全省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总额达到309.2亿元,截止到2010年9月底分步清偿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99%。在省政府的倡导和带领下,目前河南省部分地区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已经趋于均衡。
(二)统筹教师资源,采取政策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长期任教
优秀的教师资源是农村义务教育中最缺少的资源,也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根本保障。因此,制定长效的、适用的、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是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长期任教的政策保障。
目前,我省多数地方采取的农村特岗教师、城镇学校定期到农村支教、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等措施只能起到临时作用,有的还起到反作用。如特岗教师,刚参加工作时来到农村时,带来的是热情,缺少的是经验。等到两三年后,他的教学经验丰富了,就可以到市里任教了。用教农村孩子为代价换得的经验,去为城市孩子服务,岂不是加大了城乡差距。城市学校到农村定期任教两年,第一年教师要安置家庭生活,要熟悉农村学校情况、学生情况;第二年要思考如何回城问题,考虑回城后会被领导安排怎样的教学任务,晋级有没有指标等,哪里还有精力搞好教学。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到农村去的并不一定是优秀教师,而到城市去的反而是有经验的农村教师,难怪农村学校校长抱怨——来的还不如走的,到底是谁在支援谁?
在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的配比上,有些地方仍实行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初中学校城区18:1,农村22:1,人为地加大了农村教师的工作量。我们不妨考虑把这两个比调换过来。如果城市的教师自愿到农村任教,另外补助交通费、伙食费,工资浮动一级,到山区浮动两级,评模晋级优于城市教师评模晋级。另外,在教师退休工资方面,省政府早有规定,农村满三十年的全额发放,这一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长期任教的政策激励措施,却很难在各地贯彻落实。因此,政府不仅要制定出好的政策,还有加强对政策的落实和评估。
总之,在教师配备方面积极地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的支付力度,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为农村建立长期有效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保证农村学校教师的足额配备,并在待遇方面激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三)完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的法律支持
首先,切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指示,减少甚至取消对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达标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已获此荣誉的把奖牌摘下来,把奖杯拿下去,使此项荣誉在社会上绝迹,并把这些能力强的校长加强到薄弱的乡下学校。其次取消省市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直属领导,取消实验中(小)学称号,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城镇学校一视同仁,由区、县统一领导。最后杜绝市、县统考,取消学校按统考成绩排队论英雄,小学到初中就读的分班考试与小学脱离关系,成绩不泄露,逐步做到把招生指标按学生数分配到学校,由初中学校组织考试确定人数等。
总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段治乾.教育制度伦理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晋堂.教育从均衡走向公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苏启敏.对教育均衡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4]周宜开.关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J].参政议政,2008(3).
(责任编辑: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