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宁宇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术教学的变革和创新。但是违背教学规律、盲目追求变革和创新,会使美术课程改革发生变异,甚至走向衰退。因此,美术教学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以促进美术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改革;新课程;关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术学科在学校教学中一直处于“非应试学科”的地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术教学的变革和创新。但是违背教学规律、盲目追求变革和创新,会使美术课程改革发生变异,甚至走向衰退。因此,美术教学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以促使美术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做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对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一、改革——势在必行
冷静地分析美术教学的实际,我们会发现,进行美术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原因是很多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对教育、对美术教学、对学生学习美术的目的和要求认识不够。一些美术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抱有特殊的感情,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简单,习惯于把美术学科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在教学工作中缺乏成就感,缺少激情。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太过重视技巧、方法,过多地强化技能,而轻视了美术课程的人文因素,忽略了美术的审美功能,弱化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美术课也渐渐演变成了学生的放松课、“减负课”, 学生对美术学习缺少激情,缺乏兴趣。因此,美术教学一定要进行改革。
二、创新——激发活力
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与创新。确实,我们的创新精神真是太缺乏了。教学中我们常常问学生画得“像不像”、“美不美”,谁的作品 “画得好”我们就赞美谁。古代的“画谱”、名家的作品被视作学生临摹的“经典”,谁画得最接近,谁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心目中的天空是古人的天空,学生手中的作品是古人的翻版。如此下来,学生必然会缺乏丰富的想象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力,缺乏经过自己的想象之后就去“胡来”的勇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因此,如何创新是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很多美术欣赏课都是纯粹的“注入式”教学。教师的讲解离不开画家简介、作品分析、艺术特色之类,这样的一堂课讲下来,教师“累”,学生“烦”。为此我曾经做过这样的“玩”法,先让学生自己理解作品内容,然后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的课外美术知识,围绕某一件美术作品进行表演,要求表演时将自己对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以及艺术特色等知识渗透其中。整堂课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高涨,气氛异常活跃,自始至终学生都是课堂上真正的主角,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演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过程——历练能力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结果,忽视过程,这是一种功利性的、扼杀学生个性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下,学生以模仿别人的作品为快乐,以自己的“逼真人”为满足,教师也习惯通过在黑板上画出精美的作品显示自己高超的水平。结果是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在一个尺子的衡量下,将一批有创造性、有灵性、有特长的学生扼杀在他们“小荷露角”的前夕。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迫不及待地把作品的精妙绝伦之处告诉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揣摩和感觉,也不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美丽的世界和生活。于是,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不会出现“学生用自己的鞋子沾上颜料在纸上留下痕迹,就是一幅美丽的作品”的事情,因为学生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其实,我们的美术教学同样也要注重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加以特别的呵护和培养,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才是美术教学改革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当然,我们也要否定那种不要结果的说法。如果只是追求赶时髦、求热闹、摆好看,那么这种改革的结果自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忽视美术教育的基础,而在“追求过程”的幌子下大搞那些好看而不中用的“提问”、“讨论”和“活动”,必将严重抑制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到头来只会导致学生不会欣赏、不会观察、不能感悟。我们并非要否定结果,而是要在追求过程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总而言之,美术是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更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能力,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应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多一些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国钧.《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江苏美术教育》,2008年03期.
[2]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年.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
(责任编辑: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