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昌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
多元解读;误区;实践
本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50—01
“多元解读”是现阶段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阅读教学理念。与受阅读成规和意识形态制约,思想封闭、思维狭隘、只重视政治意义的“一元解读”相比,“多元解读”能使学生的阅读思想开放、阅读思维活跃、阅读效果提高,是一种值得推行的阅读教学理念。但遗憾的是,不少实践者将“多元解读”变成了任由学生做主,失去解读规范的“过度解构”,曲解了“多元解读”的实践本义,从而造成了思维理性的消解、伦理道德的丧失和文学成规的颠覆。“多元解读”实践的本义,应该是有理论指导与科学标准的宽阅读与深阅读。
一、“多元解读”实践的误区——过度解构式的窄阅读与浅阅读,对文本进行脱离主旨的片面曲解
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一种与真多元解读大相径庭的假多元解读——过度解构式的窄阅读与浅阅读。称其为过度解构,是因为它名义上遵循解构主义文本解读原则,实际上并不遵循解构主义逻辑,更不遵循传统文本解读规则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脱离文本主旨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假多元解读。说它是窄阅读,是指在阅读中并没有解读出文本的作者原意和文本意义,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文本,只尊重读者,只解读出了读者意义。说它是浅阅读,是指在阅读中误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脱离作者原意和文本意义,想当然地探究出读者意义,是一种想当然、无中生有的解读,既不合情合理,又没有创见,只是蜻蜓点水、稀奇古怪,让人难以苟同。如,在解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认为“白骨精欲与母亲共食唐僧肉是有孝心”;在解读《一件小事》时认为“人力车夫带倒老女人是因其垂涎过路女子美色”等,都是一种过度解构式的违背情理、颠覆传统的窄阅读与浅阅读。这样的过度解构式解读贻害无穷。
二、“多元解读”实践误区的危害——消解理性、破坏伦理、颠覆成规,盲目地追求异化
有度的解构式解读有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优点,但过度的解构式解读却消解思维理性,破坏伦理道德,颠覆阅读成规,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有害无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产生其实应该正是读者与作者间无法彻底消除的“隔膜”和“距离”所产生的一种解读过程中的无可奈何的现象。对《草船借箭》过度解构出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的意义消解了思维理性,因为草船借箭的成功是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与人情世故,科学预测和心理推理的结果,跟天意、天算完全无关;而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件小事》过度解构出的“白骨精欲与母亲共食唐僧肉是有孝心”、“人力车夫带倒老女人是因其垂涎过路女子美色”的意义都破坏了伦理道德,因为“一起吃唐僧肉”绝对体现不出人间的真正孝心,而人力车夫勤劳善良、朴实高尚的品质也决不能随便用“好色”来玷污。并且,上述过度解构都颠覆了“以文本为阅读基础”、“以逻辑为阅读手段”和“以真善美为阅读标准”等文学阅读的成规。
三、“多元解读”实践的本义——有理论指导与科学标准的宽阅读与深阅读,既需要体现读者个性的多元解读,还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的创作主旨
“多元解读”是一种有理论指导、有科学标准的宽阅读与深阅读。说它有理论指导,是因为多元解读是在多元对话的课堂组织形式中展开的,而多元对话中倡导师生、生生对话是教学交往观和学生主体论的体现;倡导与作者、文本和读者对话是中西文学阅读观的体现。说它有科学标准,是因为在多元解读过程中必须坚持真善美的解读标准。说它是宽阅读,是指在多元解读中所产生的阅读意义,必须涉及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个层面,即不仅有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体验解读出的读者意义,还有根据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文本实际所探究出的作者原意和文本意义。说它是深阅读,是指在多元解读中不仅要解读出文本的字面意思,还要能发现文本的空白和矛盾,从空白和矛盾处解读出文本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旨。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