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 郑舒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香港;体验;生命成长
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从20世纪末开始引入,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探讨和推广,至21世纪初的2004—2006年达到高潮,辽宁、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继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内地的生命教育事业明显升温,特别表现在云南省大力实施的“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至此,生命教育在中国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2008年以前生命教育在中国还处于一个研究、宣传和初步推广的阶段,那么,在这之后,就应该是一个如何构筑课程体系,形成具体课程,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正式课堂的阶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参照与学习开展生命教育较早、也卓有成效的香港中小学校的经验就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了。
2012年1月12~14日,我们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的十余位教师和硕士生同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了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主办者为践行会议的主题,特意在第二天的安排中让代表们分别去了三所中小学,现场观看我国内地及港台地区的教师为孩子们上生命教育公开课。我们一行来到了香港宝血会培灵小学,认真观摩了该校教师上的一堂生命教育示范课,感觉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神秘”的开场活动
本次课程单元的名称是“生命体验之旅——点亮心火”,这是一堂给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生命教育课,由朱慧珍、黄美娟、冯敏儿、林慧思四位老师主讲。课程设计的理念是:通过课程的讲授,“期望每一位培灵学生能够发挥潜能,服务社群,将来能立足社会作栋梁。我们更相信孩子的内心皆拥有一团爱的心火,随时随地可以燃亮自己,服务他人”。课程的目标是:“透过筹划、执行、反思等不同服务学习的活动,从做中学,从学中思,付出自己爱的心火,燃亮自己,照耀别人的生命,让这份爱传递出去”。这堂生命教育课的宗旨与目的实际上就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培育学生们本有的爱心,并能够外化为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行为之中,这应该说是学生们生命成长中重要的一环。
课程一开始,教师们就制造了很多神秘感。她们首先邀请上课的学生及参加观摩课的老师们一起来到操场上,然后将学生们分成了五组,除了四位上课教师之外,还有三名社工也加入了辅导教师之列。
只见操场上已经摆好了“水桶阵”,由五个方形水桶构成,水桶的上方罩着黑色的塑料袋,大家都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学生们也低头窃窃私语。这时朱慧珍老师拿着话筒说:“这里面有某种神秘的液体,等一会儿会流出来,请同学们尽可能想办法不要让液体流出来。”当然,朱慧珍老师还对液体作了很幽默的描述,更加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朱老师话音刚落,每个小组的负责教师伸手按了一下水桶里面的按钮,很快,水从水桶侧面的小洞里喷漏出来。我们这才注意到,原来方形水桶上有二三十个比手指头略小的洞,水就是从那些洞里流出来的。估计学生们也都没有料到水会这样喷出来,有些学生下意识地躲开了;还有的学生一下子呆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当然,也有的学生立即过去用自己的手指把小洞堵上。很快,学生们都反应过来了,更多人加入了用手指堵洞的行列,直到全部洞都堵上了。这时我们看到一个细节:朱老师走上前去拿开一名学生的一只手,说:“你的手脏不脏呀?”水立即从洞口中喷射而出,其他学生有的下意识地跳开以避开水流,但马上醒悟过来,手忙脚乱地调整好,互相协助,再次用手指把水成功地堵住,大伙都开心、会心地大笑起来,还带着一点点的成就感。
所有观看这个教学环节者都感悟到:授课教师的设计真的是煞费苦心,尤其是水桶的设置,在水桶内应该有一个方形的蓄水缸,蓄水缸上有一个按钮;水桶的两面有很多小洞,是特意凿开的。教师们肯花这么多的心思来作这样的准备,让小学生们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助人与互助的道理,真是太让人敬佩了!
这个活动做完之后,朱慧珍老师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活动中的观察和体会。其他教师和社工都分别加入到了每个小组,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比如要互相协助、要有团队精神、还要有技巧和办法,等等,朱老师进行了相应的引导。
畅所欲言的集体分享
接着我们回到教室,还是按刚才分组的方式,学生们依次坐到不同的小组里,开始进入集体分享的课堂环节。黄美娟老师请学生们谈谈活动中的感受,并总结一下活动成功需要哪些要素。很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信任老师是尝试的基础,有的学生谈到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有的认为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想不到一个小小的活动,学生们居然有这么多的体悟。
在香港,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开放程度是很高的,虽然他们身后有那么多的教授、博士在观摩,但他们全然没有分心,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黄美娟老师从大家的分享中提炼出这样的道理:其实帮助别人是一件举“手指之劳”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点力量,大家联合起来就会有无穷的力量。
为了深化学生们的认识,黄美娟老师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例子,并拿出来让大家谈论,这时进入了课堂生活情境讨论的第二个环节。
第一个例子是:午膳时,看到有的同学打翻了饭盒怎么办?(作者按:香港的很多孩子都是中午自己带便当到学校当午餐,这个例子很有普遍性)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活跃。三分钟讨论结束后,大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觉得便当洒了很脏,自己犹豫要不要过去帮忙;有的会帮打翻便当的那个同学清理残局;有的会提醒其他同学地板上有饭注意不要滑倒;有的会将自己的午饭与打翻便当的那个同学一起分享,等等。黄美娟老师对学生们的分享都表示了接纳的态度,指出在帮助别人时会有多样的选择。
看着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学生,我们在想,课堂上学生们为什么会这么愿意分享呢?因为这堂课体现了生命教育课堂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即:教师持的是一种完全接纳的态度,没有用一种对与错的判断去裁剪和规范学生们的举止,而是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分享着学生们的各种思考,给大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不同价值取向,并鼓励不同看法的平等表达。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答案可以有很多种,这就是台湾教师黄欣雯提出的生命教育课堂的原则:“没有错的答案,对的答案不只一个,只要诚实勇敢地说出来就对了。”这就要求教师们以最开放的心态,跳出知识性课程的对错两极的思维模式,成为学生分享的忠实倾听者以及学生行为的引导者。
第二个例子是,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婆婆站不稳,我们怎么办?教师给了三分钟的组内讨论时间。学生们的回答很踊跃,各自都提出自己的助人方案:有的学生说会把自己的座位让出去;有的说,如果他自己也没有座位的话,他会提醒别人让座位给老婆婆;还有的学生说如果自己没有座位,他会提醒老婆婆找一个安全的位置扶好……这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帮忙不够专业怎么办?如果帮了老婆婆,而自己受到牵连又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确实当今不少年轻人因帮扶老人遭到诬陷,到底帮还是不帮呢?黄美娟老师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请学生们举手表决他们遇到这种问题时采取何种解决方式,是否愿意过去帮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愿意帮忙,但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如何让他们的生命得到引领,教师必须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助人的方法没有对与错,我们都必须也应该帮助他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再次深刻认识到:我们都有一颗爱人的心,这是天生地内在于自己心灵之中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培育、要显现(表现为行动)出来。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拿出来讨论真的是发人深省,学生们也都很愿意投入地去思考。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把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生命教育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更不是假、大、空。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的例子,学生的生命得到了成长。
让人感动的视频短片
讨论暂时告一段落,教师请学生们观看了一个短片。在轻柔舒缓的音乐背景下,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了一组组图片——学生们帮助别人时的照片:有的学生在帮助老师分发资料,有的在帮忙打扫卫生,有的在帮别的同学解答问题……视频的最后是一句很感人的话:你们的付出,就是“爱”!
这些照片上的主角基本上都是这个班的学生。学生们在观看这个短片时都非常地专注认真,会心一笑的同时惊诧于老师是如何发现他们平时的助人举止的。原来这些照片都是教师在学生们没有注意时抓拍下来的。如果没有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如果没有教师的爱心倾注,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足够投入,当然如果没有学生们平时的助人行动,就一定没有表现这些照片的视频,也一定不会产生如此震撼心灵的效果。这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帮助别人是如此简单,原来助人真的是“举手指之劳”的事情。
什么是生命教育?关注细节,从生命成长的小事做起就是生命教育!此时,课堂内的学生与教师和课堂外的观摩者,在情感上融成了一片,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庄重的祈祷仪式
最后一个环节将整个课程推向了高潮,这就是祈祷仪式。说是祈祷,更像是一种内心的契约,学生们默默地承诺:
在今后的日子里,践行助人,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所学用到生活中。每一天付出一点点的爱,就可以发光、发热!点亮心火,播撒爱的种子。
我们仿佛看到那颗爱的种子已经在学生们心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了……
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过去了,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我们看到了教师的辛勤付出:一堂普通的生命教育课,一共三十名学生,却配备了七名教师和义工,这种付出与代价不可谓不大。但是,为了学生们心灵的健康,为了学生们的生命成长,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生命成长与知识增长
我们翻看了有关资料,发现“生命教育课”在香港宝血培灵学校共有十二个系列,每个学期都上一个系列,每周一堂课,上课的密集程度由此可见。而且,课后还有参访“长者护老中心”等的实践环节,以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与长者沟通的技巧和态度。在探访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还要在课堂中分享他们的所看所做与所思,这一切都要记录在《生命教育学习历程档案》中。这样,孩子们从小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成年以后他们又将是爱的播撒者和传递者。
这次在香港观摩生命教育课,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是:香港的教师很注重讲课的方法。艺术性、创造性、体验性、感悟性是他们课程的最大特色。对教师们来说,上课不再是一种说教,而是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发现;而对学生们来说,一堂课变得十分丰富有趣,不再那么枯燥。这一切当然源于学校和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而尊重、爱、理解与接纳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为此,香港宝血会培灵学校生命教育组获颁“2010—2011年度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德育及公民教育范畴)”。
在香港的小学观摩了生命教育课之后,我们更加感受到处理好“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的关系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那是什么呢?那正是“能力和素质”。把学校的学习定于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学生毕业后知识老化了、忘光了,还剩下什么?那些脱离生活远离实际很少使用的知识,遗忘起来更快!真正的学习是什么?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对学生心灵(知、情、意)的培育与行为的校正,从而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以优化和提升。
我们的教育在抓紧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育他们的生存技巧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们有感恩之心,有团队精神,有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的品质。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任何一张试卷都考不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检测不出学生的潜能,在刻板的标准答案面前,孩子的灵性不断被消减。她呼吁:何时不以升学率排名次论高低,而以真正的全面育人质量观引领,基础教育才会恢复本真,每一个学生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为终身发展奠下扎实基础。所以,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教师就不仅仅是“经师”——传授知识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人师”——给学生正确的“灵魂”,培育其“能力”与“素质”,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着力构筑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价值体系和生命的终极关怀。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南昌,330027;2.广东省深圳市都市阳光心理咨询公司,深圳,518000)
编辑 / 于 洪〓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