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归因理论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

2012-04-29 22:01牛实华,李杨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归因理论教师教学

牛实华,李杨

摘 要: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以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较强的实用性,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述了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该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倡教师运用归因理论对自身教学做出正确的归因。

关键词:归因理论;教师教学;归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61-02

随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对归因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成为解释动机最为系统的理论。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已经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生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该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归因理论的研究历程

归因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 该理论重在探讨行为者对自身行为后果成败原因的解释,故而又称为自我归因或成败归因。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1958年他出版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由此揭开了归因研究的序幕,此书也被看作是归因理论产生的标志[1]。海德认为行为原因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与努力程度等等;外因是行为者周围环境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及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海德的归因理论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影响深远。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观点,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这个理论主张人们的外显行为是由行为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征是相当一致的。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了协变理论。以行为信息的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来确定行为到底应归因于行为者、行为对象,还是行为产生的情境,此理论进一步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到20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家韦纳率先提出了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韦纳提出影响个人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外界环境。他通过研究提出归因三维模式,即原因源、稳定性、可制性。他把影响成败的六大因素按照这三个维度进行了划分: 能力属于稳定、内部、不可控因素;努力是不稳定、内部、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属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运气是不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身心状况属于不稳定、内部、不可控因素;而外界环境可能是不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

表1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2]

韦纳(B.Weiner)认为,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取决于原因源、稳定性与可控性三者的共同作用, 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并且每一维度对个体的行为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原因源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就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就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也会让人愤怒。在可控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就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令人绝望[3]。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韦纳动机归因理论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因此,只有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因素时才会对行为者动机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二、运用动机归因理论指导教师教学的归因方式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与教学实践。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成败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美国休斯顿大学舒恩克的研究表明,要使学生取得成功,就应该不断地使他们感觉得到他们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努力坚持下去,以不断取得成功。既然我们知道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到后来的期望和行为,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归因理论研究结果有意识地教育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学习用归因理论的模式来分析学生和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改进的措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归因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行为的坚持性。

1.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归因引导要做的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而不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真实的原因。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动机的激发、自信心的培养,而真实的原因有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从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行为的原因源和稳定性均影响人的动机和行为,其中稳定性的作用尤其重要。如果某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真实的原因是能力有缺陷,即是稳定性因素所致。如果教师告知学生这一原因,只会使学生自卑、伤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但是,如果教师告诉学生,之所以没考好是因为基础较为薄弱、最近不够努力,即是不稳定因素所致,那么学生就会保持自信并且努力补课、加强训练,力图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言而喻,这样的归因将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把成绩不仅归因于良好的稳定性因素,而且也应看到良好的内因(努力程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归因引导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有利的归因方式,而不是帮助学生分析真实的原因。这样,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要求学生进行归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2.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正确评价

评价是指教师直接指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好还是坏,并要求他们继续发扬或纠正的教育行为。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对男生和女生的评价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教师经常地对男生的非智力方面品质做出口头批评和要求,而对女生的非智力方面品质做出口头表扬或积极评价;教师经常地对男生的智力方面的品质做出积极的评价,而对女生的智力方面的品质做出消极的评价。在失败情况下,教师更认为男生是动机方面存在问题,而认为女生存在智力方面问题。另外,教师对男生的失败容易产生愤怒感,而对女生更容易产生同情或无可奈何[4]。由于教师对男生和女生的评价不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男生和女生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作不同的归因。女生在失败时自然而然会较少地意识到努力程度对自己学习的影响,使她们比男生更多地进行能力低的归因。由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要做到一视同仁,尽量减少对学生归因产生消极影响,千万不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低下。

3.教师应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形式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一般认为,单维度课堂容易使学生进行能力归因,而多维度课堂有利于引导努力归因。单维度和多维度课堂的差异如下。单一维度课堂的特点是不区分作业结构。也就是说,一个课堂的所有学生做同样作业。作业越类似,学生就更愿意拿自己的成绩与其他人的成绩做比较(我比你错的少)。但在多维度课堂里,作业是有区分的,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事不同的作业,并且每天作业的类型都会有变化。单一课堂是突出的、以成绩为基础的常态评价。在单一课堂中,教师是公开学生学习成绩的。多维度课堂避免公开批评学生或提供成绩低的其他公开证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作业,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类型的作业,学习成绩的公布也要采取背对背的形式。避免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认为要重视学习过程,不应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成功是指获得进步,不是获得很高的成绩。它可以使学生感觉到能力是可以练习和努力而提高的。

三、结论

总之,归因理论从最初在心理学领域的广泛研究与应用到近年来被引入教学领域,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取得共识:该理论以其比较完善和实用的体系,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教学领域中,动机归因理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期望、动机、热情、行为的持久性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业成败,训练与培养他们积极的归因以获取未来学业的成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相信,合理地利用动机归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会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eider, Fritz.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58: 3-35.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各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东华书局,1994:314.

[3]Weiner, Bernard.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M].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6: 35-66.

[4]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责任编辑 王 莉]

猜你喜欢
归因理论教师教学
归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优化策略
学比教更为重要
如何提高高一学生的化学成绩
反思教学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
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略
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
基于情感倾向的在线评论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基于归因理论的顾客网上重复购买意愿研究
浅谈归因理论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