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广++吴佳忆++任成斗
摘 要 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进行寻求因果的解释会影响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行为中情感和期望的变化。探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关键词 归因理论;英语教学;认知技能;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2-0005-04
1 引言
由于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性通用语言,我国也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对学习活动结果成功或失败的认知解释非常重要,因为学习者对以前学习活动结果所作的归因解释直接影响了他以后在类似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的强弱[1]。许多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很消极的态度: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特别困难,或者觉得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特别弱,总记不住英语单词和语法,因而丧失信心。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无助感或在英语考试中的屡屡失败,致使他们在心理上开始畏惧英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的甚至彻底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归因倾向,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成为一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2 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理论的定义 归因,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的看法。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是指人们通过知觉、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确认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2]。归因理论解释的是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倾向于寻找信息以形成归因,原因的确定过程是遵循一些规则的,而大部分的归因研究都强调如何应用这些规则。从动机角度看,归因是重要的,因为它影响人的信念、情感和行为[3]。
归因理论的发展 归因理论最早在1958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4]在有关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论上提出,他奠定了归因理论的基础。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行为朴素分析”,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决定于外界环境,或决定于主观条件。
归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前期经历了初期成型到繁荣的过程,该时期主要研究人们归因时遵循的一般原则或规则,主要的代表研究有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和凯利的“三维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前期,归因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者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不同类型的归因倾向与人们的信念、情感和行为变化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但此时大部分研究只停留在“人——情境”这一归因维度,致使归因理论基本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归因理论的研究得到复苏,许多问题得到探索和检验,直至今天,归因理论已有若干分支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宽,在各个应用领 域的成就也引人瞩目,其中教育是归因理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韦纳的归因理论 受海德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5]提出一个成就归因模型,创造性地将“归因理论”和“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他认为,归因会影响到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而这种归因后果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即“成败归因——情感反应”和“对未来事件的预期——后继行为动机”[6]。韦纳认为个体将事件归为何种原因受个体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学生关于考试和自己的各种图式和信念,环境因素包括具体信息和社会规范信息,如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和别人的考试情况等。这两大因素影响着学生所做的实际归因,即他们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为能力、努力、任务、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等六个主要的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这三个维度来进行。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将六个因素纳入三个维度中,可组成如表1所示的归因关系。
3 归因理论的研究综述
大体研究概况 进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输入主题“归因理论”共得到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文章1916篇;在高级搜索中加上并含“英语教学”的限制缩小范围,得到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章151篇。各年度关于归因理论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的数目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归因理论在英语教学上的研究开始于1987年,由于种种原因,该研究停滞了长达16年的时间,一直到2003年才重新开始,2004年开始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直到2011年到达研究的最高峰,之后2012—2014年研究趋势又缓慢下降。
具体研究
1)归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①林岚(2004)通过对归因理论的阐述和对学生学业的归因倾向分析,提出“关注学生归因反应”“研究学生的归因倾向,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等四点归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②周开颐(2010)根据空乘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即是学生的自我归因。主要从教师方面讨论如何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学生避免不良的自我归因,从而改善英语教学效果。
③邬东(2013)分析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消极状况,从而探讨成就动机、归因理论对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的启示和指导。
2)归因理论对英语教学策略的探讨。
①张少梅(2011)讨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归因倾向,提出以归因倾向转变为目标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以归因倾向转变为目标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的核心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成绩做出积极的归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努力和自信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②赵玉娜(2011)针对“初中英语学困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学习英语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归因理论为解决英语学困生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归因理论,结合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归因训练,让学困生觉得自己成绩不理想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低下,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逐渐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归因,使其在英语学习中提高成绩。
③林立凤(2012)简要论述归因理论,并针对大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对教师该如何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正确引导结果归因、树立学生英语学习信心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出教学策略。
3)归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①李昌真(2006)利用韦纳归因理论中的“三维度与六因素归因模式”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某校2001级数学系74名学生进行有关英语学习行为归因认识的倾向及其规律性的抽样调查,以探索和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在英语学习中成败归因的倾向及其规律性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②王强(2009)具体概述归因理论,将该理论引入外语教学,从而分析出归因理论对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如自我概念、自信心、动机和语言焦虑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最后得出归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关注学生的归因倾向和进行一定的归因训练,可培养和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以便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自身的自我归因。
③丁琼(2010)概述归因理论的定义和发展,通过对湖南省某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的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归因理论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应用归因理论分析学生外语学习的成败,从如何鼓励学生正确归因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
4 归因理论与英语教学
归因理论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7]。一定的学习动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深深影响学习的结果;而学习一旦成功,其结果(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掌握,求知欲、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提高)则大大满足个体的各种社会需要(如求知、自尊、获得他人的赞扬等),并促使个体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以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当作一种新的迫切的需要,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8]。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对自己的英语成绩高低进行归因,并试图找出影响学习成绩的各种因素。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学生可能会将自己英语考试成绩的高低归因于表2中的六个因素。
不同的归因将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并深刻影响后继学习行为。如果把英语学习差归于自我学习能力低、试题太难、英语难学等稳定因素,认为即使加倍努力也无济于事,这种归因模式会降低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成功的期望,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变得无助、冷漠、破罐子破摔,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羞耻感和自卑感,出现不再坚持努力学习英语的行为;相反,如果把英语学习差归因于是由于自己不认真刻苦学习,学习策略不恰当等不稳定因素引起的,这种归因模式就会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有一种较乐观的期望,有助于维持继续从事英语学习的动机。
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英语学习成绩差是由多种不同因素引起的,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正确积极引导学生归因,帮助学生纠正过去的错误归因,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
归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把正确引导学生归因的行为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将其成功归因于足够的能力和适当的努力的联合,将失败归因于缺乏任务相关的信息或缺乏努力。同时,避免学生将失败归咎于固有的、超越他们自身控制的能力限制。在课堂中,提问到差生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相对简单的题目,使他答对从而感受到成功,这样有助于维持他从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取得更大进步,此时,教师可适当给出反馈,使用“Good job”“Well done”“You got it”以表达对努力的欣赏和强化对能力的信心。学习任务过难或过易都会导致学生较偏激的归因,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性设计多种学习任务和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针对不同学生做不同的要求。
再如,在英语测验后,个别学生面对自己不尽如人意的成绩时,可能会自发地声称自己不是学习英语的料,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温和而坚决地拒绝这种自我否定,并提示他们是有能力成功的,然后指导他们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机。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英语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无论是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7]。
2)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归因训练。个体对以前行为结果归因的改变可以促进后继行为的改变,在寻找自己的行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偏差,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使学生获得某种归因技能,从而纠正或改善归因偏差,以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期望,从而改变学习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归因训是必要的,它既可巩固正确的归因模式,又可矫正不良的归因模式,有助于增强其学习动机和提高英语学科成绩。
如强化矫正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归因,对积极的归因给予鼓励和奖励,对那些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9]。再如自我控制法,教师应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归因倾向。一个人的归因倾向源自于他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结合,而不同的归因倾向则反映了不同个体的生活和所经历的现实的因果关系的不同,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归因方式进行自我监控和矫正。
3)积极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的关系。有一些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自卑感。此时,教师态度要和蔼亲切,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应采取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来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恢复自信心,增强自我期望。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只有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告诉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 总结
通过归因理论,英语教师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其心理特征和归因倾向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当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学习效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归因理论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启示和意义。因此,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鉴归因理论,分析学生的归因倾向,尽可能用较隐蔽和间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归因,不用带强制性的方法直接要求学生做出特定的归因。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使学生相信努力与成功是成正比的,那么他们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失败和挫折,也会坚持继续学习英语的信念,如此良性循环就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使其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积极向上、优秀的英语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叶玉萍.归因理论与外语教学[J].绥化学院学报,
2010(27):161-162.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5:487.
[3]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觉[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41.
[4]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 New York: Wiley Publications,1958.
[5]Weiner B.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M].Orlando:
Academic Press,1984.
[6]刘晓波,谢敏.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1-22.
[7]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9-70.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77-79.
[9]齐晓峰.论归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