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高校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

2012-04-29 22:01:25高辛凡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高校

高辛凡

摘 要: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信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在这样的趋势下,创新和发展传播媒介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大学生,了解传播媒介,正确看待媒介利用媒介,是需要研习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47-02

一、媒介与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不仅信息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它的扩展领域也已达到无所不在的地步,已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与平台的各种媒介,其类型也极为多种多样,包含从传统的报刊、杂志、书籍、广播、影视,到近代的网络、手机、视频、数字出版物、电子报刊、动漫、博客, 微博等等。它们通过文字、图形、艺术、影像、声响、数码、符号等形式的信息产品的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施加各种影响。媒介已成为近代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介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对未来社会与文明将产生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影响。在精神上与物质技术上预先做好各个方面充分的准备。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类型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具有完整的分析、评估与创制的能力。这一概念是由媒介素养教育(Media Education)的先导美国学者I·Altman和M·Chemers在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中最先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有识别选择能力,理解与使用能力,媒体的互动能力以及能够创制与生产媒体信息的能力。

在媒介素养的培养中,特别注重下述两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对各种信息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另一种是独立创制媒介信息能力。所谓分析批判能力,一般是指能够对信息的作者、动机和观点,以及信息的真实程度等进行判别与鉴定的能力,进而甚至能对媒体的结构性技术与类型、媒体信息的代表性以及媒体的经营背景具有识别推断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媒体特殊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媒体活动,逐渐使自己成为媒介信息独立创制人的能力。媒介素养的树立有助于把媒体消费过程转化成积极的和批判的信息吸纳过程,对某些基于不良商业动机和其他罪恶动机所产生的具有严重误导性和杜撰性的信息,具备必要的防御和抵制能力。媒介素养是反映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所展现的一种人文素质,也是媒体消费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品位。

二、大学与媒介素养

大学是集知识、人才、信息于一体的重要集体,也是近代信息的创制、储存、传播和频繁使用的一个集中场所。特别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处理媒介信息的使用、评价与创制,规范大学校园信息网络的管理,确保校园以至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不仅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根据2005年“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上海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媒介消费的主要动机方面,在对媒介的理解与判断方面,以及在媒介信息的主动应用与制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也是传媒产业和传媒消费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一般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为今后制定提升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规划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大学中拥有大批具有较高科技与文化知识水平的青年学生,同时他们已构成当前媒介信息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因而在高校中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普及与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树立起这种理念,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当前大学生本身的媒介素养,今后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全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升。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大社会责任。

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几项部署性建议

中国大众传媒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正逐步步入产业化进程,各类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与电子媒介等正迅速介入并影响着社会和广大受众。大学生作为思想和行动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已把各类传播媒介视为课堂之外最为主要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和扩大。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面对媒介传播的信息,能否理性地加以分辨与认知,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传媒信息中出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和“药家鑫杀人案”都是在信息的思辨缺陷上所反映出来的典型反面案例,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也说明了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传播学教授詹宁斯·布莱恩特曾提出:“大学生进入到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传媒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谚语所说的水容易被鱼遗忘,大学生经常接触一些关于传媒对大众文化影响不准确、夸大其词的宣传,以至于创建与传媒效果直接相关的记录已经成为文科教育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一种经常被称为传媒素养和传媒教育的现象。”大学生通过个人的直觉领悟来形成自身的媒介素养,很少通过正规的科学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的途径来获得。这是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他们无法在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判断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与信息本身的价值,无法将信息内容与自身的信息需求合理地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媒介资源。我国一部分大学及传媒类高校已开展对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已逐渐被一部分高校列为具有跨学科特性的基础培养项目。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近年来倍受各界重视的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已成为大学生培养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重要的教育改革部署。鉴于媒介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通过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 学生本身和社会大环境的紧密配合。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源头上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建立起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机构,要在着眼于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媒介素养认知度的基础上,研究并制订高校的媒介素养的教育纲要及其逐步实施的计划。要加大媒介素养的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有关设备,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要规范高校网络管理,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增强校园网络安全。要大力组织各学院有关专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深层次的研究,加强研究者之间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探讨。 媒介素养的培养还应充分发挥媒介本身的教育和文化诱导的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资源为媒介素养培养工作服务,并在努力将媒介变成积极向上的传授知识技能和文化娱乐领域的同时,要设法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信息,控制与防御网络犯罪的发生。

(二)高校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工作

高校应发挥其应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人力优势,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课程内容编排或渗入到日常的课程体系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提高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搭建一个广阔的媒体实践平台。开展类似“媒介素养论坛”的活动,以学校自身影响力邀请知名媒体人士来校园开设讲座,开办培训班等。高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到涉及校内报纸、广播、互联网、电视等的校园媒体活动与组织中,鼓励他们积极地与校外媒体接触,增加实践经验和提高动手能力,开阔视野。

(三)大学生应不断增强对媒介素养培养的自觉性

大学生本身应明确树立媒介素养的目标,制订出自己对媒介素养培养要求的计划。要对准积极的信息方向保持媒介行为意识。努力掌握各类媒介形式的特性及信息制作过程,认识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 尽可能多地参加一部分媒介的信息制作过程,加深对媒介实质的整体理解。作为有较强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更应学会正确处理与运用媒介信息。当年的“非典”事件, 就需要由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群体来正确引导全社会对突发媒介信息的正确认知。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媒介一样,担负着信息正确导向的社会责任。

(四)社会大环境应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提高与巩固

媒介的消费具有全民性,因而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迈向社会化和全民化。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充分觉察到媒介的巨大影响力,才有媒介信息多元化的急剧扩张。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的准备工作显得十分滞后,经常受困于由信息汇成的汪洋大海中,不知如何正确应对。而在某些西方国家和其他地区,由于很早就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情况就好得多。我国应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积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和普及工作。除重点抓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内容中去,再通过逐渐普及,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 应将个人、公众、组织等多方力量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与相互激励,形成全国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不仅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大学生在全民媒介素养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还应从整体上注意防御与抑制不良媒介信息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提升社会媒介信息环境的净化度与安全性。

结语

正确地使用传播媒介,发挥其应有良好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出于媒介自身,有时还可归结于某些社会原因,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一种主要力量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责无旁贷地学会如何主动地取得信息,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信息,力争使自己成为主宰信息的主体。

参考文献:

[1]N. 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泽,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责任编辑 王 莉]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高校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57:39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5:55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19:25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3:28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8:35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