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激活数学课堂

2012-04-29 00:44:03沈易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动眼动口动脑

沈易

【摘要】 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在“动”中激活数学课堂,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 动眼;动脑;动手;动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从而让数学课“动”起来,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动眼观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有人把敏锐的观察力排在学生创造力心理素质的第一位. 因此,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动眼观察一些数学现象,在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的同时得到一系列数学猜想或数学结论.

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将一轮太阳看作一个圆,海平面看成是一条直线,让学生观看一段日落的视频,在观察日落的过程中体会太阳原来和海平面是相离,再相切、相交,然后又是相切、相离,从而得到直线和圆的3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和相交. 这样得出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既直观又简单明了,学生还感兴趣. 同样,在讲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也可以把一个圆固定不动,让另一圆运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运动过程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 只要认真观察的同学,就可以很轻松地得到两圆的5种位置关系.

另外,数学课堂上老师的一些例题板书也需要学生动眼观察,模仿书写,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动眼观察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步,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态度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动脑思考,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例如,让初三学生比较实数a与■的大小. 此题如果学生肯动脑思考的话,会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解法一:学生会对实数a进行分类,利用实数大小比较的法则得到,当a > 1和-1 < a < 0时,a > ■;当0 < a < 1和a < -1时,a < ■;当a = ±1时,a = ■. 解法二:学生可以利用函数y = a和y = ■的图像来解决. 如图,从函数图像上可一目了然地得到本题的答案. 显然第二种解法优于第一种解法,但这必须建立在学生肯动脑思考的基础上才行. 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动手操作,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在做中感悟,在做中理解,在做中解决,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乐学”,更要让学生“动有所得”.

例如:等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很多学生会认为等边三角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而对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也不容易理解. 这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比老师讲解效果好得多. 老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2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和2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让他们先把2个等边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然后将上面一个等边三角形旋转,在学生旋转三角形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等边三角形绕着它的中心旋转120°,240°,…才能和自身重合,而中心对称图形是绕着某一点旋转180°能和自身重合的图形,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等边三角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同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另外,数学知识的巩固还需要学生动手去做一些适当的课堂练习才行. 因此,教师要精心选题,每节数学课上要敢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动手去做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书写解题过程,让学生“碰壁”再“转向”,独立走向成功的彼岸.

因此,数学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精心策划、组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该出手时就出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动口表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 而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简约的科学语言. 对于数学教育而言,语言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活动. 在数学课堂中,语言是描述、表达意义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载体. 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成绩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首先,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锻炼他们去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用适当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给出方程2x2 - x - 3 = 0,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解法. 有的学生会说用因式分解法,有的会说用求根公式法,也有的会说用配方法,方法会很多,再让学生比较总结哪种方法最简单. 这样,在学生的各种回答和比较中,得到在未规定用哪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优先考虑的解法是因式分解法,其次是公式法,最后才是配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因为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例如,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抓住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和最值是关键,这时,教师可先利用函数y = 2(x - 1)2 + 3和y = -(x + 4)2 - 1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训练,培养语言的科学性.

另外,说理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说理,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一节课中,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 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 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让学生“动”的素材和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在“动”中激活数学课堂,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琦,李俊,编著. 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裕前,董林伟,主编.数学.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技出版社,2007.

[3] 郭福林.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版),2006(11).

[4]胡春华.在动手操作中实现“数学化”学习.生活教育,2011(7下).

猜你喜欢
动眼动口动脑
动脑
睡眠是如何让我们“满血复活”的
支部建设(2020年24期)2020-11-17 19:13:09
常做噩梦要当心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家庭医学(2018年7期)2018-09-07 08:10:10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重在“动”
考试周刊(2017年102期)2018-01-31 06:40:02
让初中数学课堂“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27:28
“三动”,生成词语教学的精彩
口语交际重在“动口”
肯动脑就会成功
小主人报(2016年3期)2016-02-28 20:47:00
动口不动手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