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大学写作课程的考试应该符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标准化考试有其规范、公平等特点,但对大学写作课程而言,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水平。因而,坚持以能力检测和培养为主的原则,弱化标准化考试的机械性,在命题环节舍弃与其他科目同质化的命题方式和相应的僵死的评分规则,代之以能体现写作课程独特性的命题方式和相对灵活的评分规则,是符合写作教学规律的写作考试改革新举措。
关键词:标准化考试 非标准化考试 写作命题 考试改革
考试作为整体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检测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和引导教学方向的重要作用。标准化考试因其程序的严格规范和结果的“客观公平”而成为当前考试形式的主流,但其缺陷和负面影响也很明显:“被标准化考试支配的教育教学,对学习者个性、特长进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标准化考试支配下的教育使得学习者的原创性不断丧失”[1]。因此,它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水平,这势必与注重实践操作和想象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导向产生偏离。但事实却是,在目前的框架下,写作课程的考试在总体上仍只能和其他科目一样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那么,在目前的标准化考试背景下,大学写作考试应该如何进行?笔者拟以我校近年来在写作课程的教考尤其是考试命题方面的改革为例进行探讨。
在我校2008年以前的写作考试试卷中,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答等题型基本都是固定采用,试题设计也不够合理,考查的知识点太细,而且答案限定得太死,因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多,为了考试合格必须死啃书本,其结果学生怨声载道进而对写作课程失去兴趣,从效果来看也没有达到检测的有效性,一些分数高的人恰恰是写作能力不强的“背书达人”。为了适应写作课程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2008年开始对写作课程的考试环节进行了改革,在命题方面,坚持以能力检测和培养为主的原则,舍弃了以前写作考试中的小题、死题和相应的僵死的评分规则,代之以大题、活题和相对灵活的评分规则。这可以看作一种“非标准化”命题方式的探索,“在试题的设置方面更加侧重能力的考察”,“这样更能考出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也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个人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2]与以前的考试相比,这种“非标准化”的标准化考试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更适合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
以下是2008年以来写作期末考试部分试题:
例1: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根据写作感知的不同层次写三段话。(图片略)
例2:请阅读聂鲁达的诗歌,请你就该诗歌的特点写段赏析性文字。(聂鲁达《如果白昼降临》,诗略)
例3:作为写作者,你最关注社会生活的哪些侧面?它为你的写作提供了哪些素材?请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完整作答。
例4:阅读此则消息,回答下列问题:1、此消息属于什么结构类型?2、结合例文,分析并归纳此种结构类型的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威尼斯人为城市办“葬礼”》,文略)
例5:以“门”为题,写一篇散文或小说。
例6:月华和如水是一对相恋了八年的恋人,感情一直很好,但最近如水的母亲却坚决要女儿与月华分手。如果以此作为一篇小说情节的开端,请你为这篇小说构思出不同的情节,直至结局。20分。要求:1、要有四条情节线;2、每条情节线不少于五个情节点,已列出的除外;3、不同情节线中相同的情节点最多只能有一个。
例7: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综合性表彰大会上,拟请“三下乡个人标兵”、“自强之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单项奖”的获奖代表上台发言,假如你是需要发言的获奖代表,请你选取其中的一种身份,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400-500字。
在目前的体制下,大学教学只能在教育设计的整体框架之内进行,所以对写作这样的专业必修课而言,考试是必须的。如何设计出与写作课程特点相符的试题,则是不断优化写作教学设计,不断改善写作教学效果的现实课题。
大学写作教学应该带领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还原写作本身应有的却被忽视了的审美功能。所以大学写作的命题可以采用开放性的大题开拓学生的思维,避免引导学生一味死记硬背、死啃书本的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等零碎的小题。自2008年实行试题改革以后,写作试题基本由3-5个大题构成,这就消除了学生在学这门课程之前的厌倦和恐惧,为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创造了条件。
大学写作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力、思考力,所以试题应该灵活,避免抽象理论和细节知识点的直接考核,淘汰只会考试的高分低能者。当然,考试不能和理论、知识点完全无关,如果这样,积累了学科精华的教材和平时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考题要考虑尽可能涵盖课程的重点内容,并将理论思考和运用分析的基点蕴含在题目之中。例1从知识点来看,考查了学生对写作感知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从能力考查来看,检测学生能否通过对有生活记忆的客观对象进行主观感知后上升到艺术升华,三段话连起来应该是一篇由浅入深、结构完整的小文章。例2和例4都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例分析的能力,不同的是例2是诗歌赏析,属于艺术分析,对艺术感知力的要求更高,而例4是新闻文本分析,对理论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要求更强。例3隐藏的知识点是对写作客体的认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亲身感受阐述写作主体如何利用写作客体提供的资源为写作服务。这几个例子说明,写作的考试并不需要细化到某一个字词或术语,学生也并不需要一字不漏地将课本背下来,但是阅卷老师一定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出其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是否具备了超越知识掌握之上的用相关知识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写作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应避免用单一思维束缚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应避免过分的理论思维伤害学生宝贵的感性创造特质。所以,写作考题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和创造舞台,鼓励一些超常思维火花闪现。如例5,“门”具有抽象和具象、生活和艺术的多重蕴涵,丰富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作为一篇命题作文,在文体上提供了诗歌和散文两种选择,以最少的限制给学生最大的自由。例6选取了一个在社会上和学生中间都很热门且熟悉的“恋爱分手”的话题,相恋了八年、感情一直很好的一对恋人,女孩的母亲却坚决要女儿与男朋友分手,要求以这个能激起学生诸多复杂感情的事件为小说开端,编出四条不同的情节线,既考查了学生对小说总体特征及小说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又能看出学生在编故事、写小说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比单独考“什么是小说的情节”这样的题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也更符合写作的教学规律。
大学写作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力、表达力,所以,写作考题应力求“务实”,让学生在真实情景的语境中得到锻炼,尤其是应用文体的写作更是如此。例7提供的写作环境就是写作者熟悉的,通过校园真实身份和真实情景的再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撰写发言稿,检测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样,这也比让学生回答“什么是发言稿,发言稿应该怎么写”等问题要有用得多。
与很多学校一样,目前我校的大学写作课程也面临课时大量减少、教学任务加重、标准化考试的总体格局不能改变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丰富学习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外,改革写作考试的方式和评判标准也是重要途径。作为期末考试,不可回避具有检测学习效果和评定学分等级的功能,但写作考试的主要目的并不在此,更不是要把学生“考倒”,而是为平时的写作教学提供良好的导向,甚至把考试也当作一次练笔和进一步训练的实践机会。在学生成绩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手段上也实行相应的改革,降低标准化考试所占的权重,加大平时训练的力度,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学生“平时基本不学,考试一周复习,分数及格万岁”的不良学风,是包括写作教学改革在内的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忠.标准化考试的实质及引发的教育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6-7.
[2]马连霞.非标准化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6(14):92.
史习斌,文学博士,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