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詹焰平
〔关键词〕体育教学;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人数越来越多。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开,缺少父母的关心呵护,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及监督管理,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在情感、心理、安全和教育等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本文旨在对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着力阐述如何运用体育教学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特征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或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很少或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虽然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戚监管,但由于监管人的文化程度低、教育不当、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1. 任性、放纵
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管的居多。祖辈对孙辈比较娇惯,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重视对其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结果助长了其任性、放纵的性格与心理特点。
2. 委屈、自卑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看到身边其他同龄同学有父母的关心与呵护时,更加思念远在他乡的父母,内心不免产生一种委屈感。由于想念自己的父母,想和父母诉说心里话,想得到父母的爱护等愿望不能得到实现,导致产生自卑心理,畏缩抑郁,冷漠、孤僻,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运用体育教学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而庞大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倾注全力,把关心爱护的工作落实到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给予关注。而体育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 选择教学内容,培养留守儿童提高自制力
篮球、足球是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具有张扬性、刺激性、宣泄性和冒险性等特点。通过篮球、足球等项目的学习,可以使留守儿童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他们讲规则、守纪律,承担好各自的角色,消除他们的膨胀骄横心理,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制力和规则意识。
2. 优化教学组织,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信心
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在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育基础、技能特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灵活安排,既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又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信心、增强自豪感。如:随机分组,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练习,能在一定公平性前提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同质分组,即把体能和运动技能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培养学生敢于拼搏、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异质分组,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在整体实力上差异不大,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型分组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帮教型分组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勤于学习的良好品质;友伴型分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 利用游戏比赛,促进留守儿童团结合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充分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体验快乐、感受成功。不管是一场球赛,一个游戏还是一次接力跑,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都很难取得胜利。通过练习,不仅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消除同学之间的敌视感、排斥感,更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细心观察留守儿童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想方设法督促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以此促进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结合作的快乐。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细致、复杂而长久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只有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予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才能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安凌中学,黄山,245616;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溶口学校,黄山,245606)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