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林
【摘 要】作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语文界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新课程也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教学;主要问题;教学创新
一、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创新作文命题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的宝藏。”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欣赏生活。例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如在“科技节”中举办“科技新产品推介”活动,兴趣小组主办“校园新闻”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来源,使过去传统的作文课上教师对学生的说教和空喊落到实处。
有了对生活实践的积累,写作素材自然就信手拈来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方式,让学生自主“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生活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最后确定题目。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读书与做人》、《机遇》等,这类作文题所涵盖的内容与学生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主题作为范围,而具体题目则由学生自己确定。这就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有话可说。
二、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
语言和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占着核心地位。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象,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层面进行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同时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训练统一起来。例如,仿写就是不错的途径。譬如,学完《滕王阁序》,可以让学生仿写第一自然段。当然,模仿只是起步,创新才是终点。此外,改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可以通过“反弹琵琶”、“正话反说”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等。
三、评改语言个性化,实现教师评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
如前文所述,作文是一个人语言与思维的体现。因而写作会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改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应该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评改语言的运用。例如,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可以采用“主动、积极”定性;对写作品质可以采用“很好,好,还需努力”等来定性;对写作的性格可以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性等等。对学生各抒己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予以充分鼓励;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多讀、多记、多观察”等日常写作习惯的评价。
在作文教学评改这个环节中,教师评改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作文的评改方式,变教师评改为师生共评、生生互评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为顾及自己的形象,学生就要为自己的作文负责。作文的内容不能胡编乱造,错别字、病句尽量避免。更重要的是,在相互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一同享受写作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在写作和讲评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觉地主动地去改掉不足。教师则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工作。在开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的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娇曼.新课标下关于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