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
【摘要】中国古代的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古代家庭教育的许多观点。本文通过对古代家训的内容进行分析,考察了古代家庭教育的科学做法,以期对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家训;传统家训;家庭教育
传统家训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和繁盛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以一定社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作为教育内涵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在我国传统家训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我国传统家训的内容特点
自从颜之推创立家训这种家庭文献教育形式以来,家训就成为家庭教育的基本文献形式,“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是对《颜氏家训》最好的评价。我国历史上家训十分丰富,《中国丛书综录》所录的家训有119种;《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收录家训171篇,是南宋以前的家训总汇大观;清代修订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家范典》达116卷,共分31部,各又再分5类,辑录了先秦至清初的大量家训资料。我国许多成功官吏、学者、商人乃至平民百姓家中,都藏有一部传世家训,后世子孙常常温习,作为自己人生道路指南。纵观古代的家训,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孝悌
孝是指对父母的敬重,悌是指对兄长的友爱。强调孝悌就是要求每个人在家庭中做到尊敬长辈,长幼有序。综观历代的家训,几乎篇篇都要提及到“孝悌”。如被《四库全书提要》誉为“《顏氏家训》之亚”的《袁氏世范》大力提倡“人不可不孝”,“兄弟贵相爱”。宋人赵鼎在《家训笔录》中第一项便指出:“闺门之内,以孝友为先务。”明清之际的学者孙奇逢更道出了孝悌的重要性,认为父子兄弟团结而家道隆昌,反之家道衰败指日可待。他在《孝友堂家训》中写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固结而家道隆昌,此不必卜之气数也。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人人凌竟,各怀所私,其家之败也,可立而待,亦不必卜之气数也。”
孝悌是良好品德的要求,可见,古代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幼童品德的培养,虽然主观上不可避免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但是客观上却对幼童的品德教育起了推动作用。
2.勤俭
勤可以丰家,俭可以长久。许多家训都视勤俭为传家宝, 在古代家训中也有很多体现。宋代叶梦德曾阐述勤俭之道:“每日起早, 凡生理所当为者, 须及时为之。如机之发, 鹰之搏, 顷刻不可迟也。”“俭者守家第一法也……凡日用奉养, 一以节省为本, 不可过多, 宁使家有嬴余, 毋使仓有高匮。”明朝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居家切要,在勤俭二字。”古人认为, 一个人如能处处节俭, 则必事事能约束自己, 不会肆意妄为。相反, 在家奢华, 则为官也必定腐败。因此,俭约品德的培养, 必须从小开始,从衣、食、住、行等家庭日常生活入手。“
3.立志
只有志存高远, 才能有所成就。从大量的“家训”、“家诫”中可以看出,众多的家长都期望子孙后代立志成才。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的《教子》、《勉学》两篇,就专门论述了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的意义和方法。如在《勉学》篇中列举了锥刺大腿的苏秦、映雪读书的嵇康等许多刻苦读书的典型,为子女垂范。其中,确立崇高的志向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人们才会有克服重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才会有为到达心中的那个目标而不懈奋斗、孜孜追求的恒心。文学家、思想家嵇康在《家诫》中称“人无志,非人也。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可见,立志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大事,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4.勉学
在我国古代家训读物当中,劝学勉学的事例随处可见。如在《颜氏家训》中,就有专门一节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不能隐也”。颜之推历仕四朝,始终靠自己的才学立足于乱世,他亲眼目睹了梁代士大夫子弟因不学无术造成可悲的局面,因此,深感学习的重要性。
二、从家训看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我国传统家训中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其中有许多对现代家庭教育启示颇多。
1.注重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古人普遍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古人认识到年幼的儿童受环境影响非常大,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家庭环境的渗透性影响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古人都非常重视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良好环境的营造,保证孩子的良好发展。这对于现在的家庭教育来说也是非常有启示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为孩子创设安全、健康、丰富的环境,更是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爱好、兴趣和需要。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传递良好的行为、品性。
2.注重日常行为的规范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把对孩童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他指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颜之推在《颜氏家训》说:“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制。”认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教他们洒扫、待人接物等方面最基本的礼节,教他们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古人充分认识到了行为习惯在家庭德育教育中的实效性。孩子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受益终生。他们很重视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去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通过关心教育培养孩子多方面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教育的实施,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古代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发挥作用也比较明显。
由此可见,生活中的教育至关重要,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认字,培养远大的理想,更是要从眼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小培养其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李春芳.《颜氏家训》中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5
[2]李景文.中国古代家训文化透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
[3]曾凡贞. 传统家训及其现代意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12
[4] 刘春梅. 历代家训与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
[5]王有英.中国传统家训中的教化意蕴[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