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6-10-20 20:20金立畅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高职院校

金立畅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发展以及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高职院校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选择,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除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工作之外,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2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它和生理健康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健康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业、情感、求职择业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的困惑,自信心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在20岁左右,处在人生的新发展阶段,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较差,缺乏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尊重和关注,加之社会和家长对其期望值较低,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自卑怯懦,自信心不足,甚至有时候将这种自卑怯懦转变为争强好斗,挑衅闹事。我校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容易产生灰心丧气,悲观失望情绪,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学、畏惧、自暴自弃的不良情绪。他们处于自我认识逐渐加强和自我认识定位模糊的矛盾中。当从普通教育转向高职教育后,部分学生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角色的转变,遇到难题和挫折容易怯懦退缩,停滞不前。

2.焦虑感加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当今就业环境日益严峻,大部分用人部门对毕业生学历要求逐渐提高,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地在择业群体中处于劣势地位,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承载着改变个人命运和家庭经济条件转变等多重压力,面对这种情势,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成熟度不够,不能有效地求助外界心理援助和辅导,自身缓解压力的能力不够,容易造成心理焦虑感加重,过重的心理焦虑感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3.人际交往困难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因为学业成绩不突出,从同伴、师长、家长得到的关注和信任不够,容易造成自我认知感低下,心理较为封闭和自卑,一部分学生表现为消沉低迷,一部分学生表现为敏感易怒,一部分学生因为缺乏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注,过多依赖从同伴中“取暖”,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同伴之间存在误解和矛盾的时候,该类学生容易情绪过分激动和失落,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引发孤独感、压抑和自我封闭。一方面学生渴望友情、异性情感,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困惑,畏惧,甚至抑郁。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一味着眼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工作,而对相对“软性”的心理健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认识也存在误区,认为心理健康没有一套操作性强、可量化的评判标准,故对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管理力度不够,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形同虚设”,要么不能严格实施,要么实际中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大部分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设施投入远远未能达到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要求,诸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减压室等设施“难见踪影”。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师资短缺,专业素质欠佳

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性强,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对学生充满热情和理解宽容,做学生的朋友,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感。更需要有广泛的社会视觉和文化视觉,要熟悉中国文化、历史、美学等,了解中国文化特质和社会特质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还要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没有通过心理健康资格考试,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往往凭经验和热情随意操作。部分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方面,重视专业课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心理健康课程专业教师引进数量和在校大学生需求比例严重失衡。

3.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不健全,贯彻力度不大

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品质类的教育课程。据了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学期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成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得到学分而学”的学科。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仅停留在标语、黑板报、宣传栏相关知识的宣传中,未能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过少,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不能对照检查,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4.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式单一,不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基本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另外加一些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可读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得不到校方、教师的重视,部分心理健康课程流于形式,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不能联系学生实际学习生活,课程教授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没有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反而容易引起学生厌学,加重心理负担。

三、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

高职院校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提供课程课时、资金、场地、师资、管理保障。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该保障课时的完整有效。学校应投入所需资金,建立心理健康专门机构,例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健康协会、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心理健康社团等,能够确保学生在面临学习生活困扰时,有地可寻、有地可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高职院校应该引进专业性心理健康教师,同时,加大对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有关心理健康的日常培训,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兼专职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优化细化心理健康课程,因地制宜地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程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有其特殊性,技能学习就业规划有其特殊性,因此教材编写应该因时制宜,将统本教材和校本教材结合起来,凸显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可读性。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和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比如学前教育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结合,酒店管理和管理人员心理健康辅导结合起来,护理专业和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疏导结合起来等,并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应该是孤立教授,应该贯穿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班会、寝室文化等活动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要将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加大活动课时量,长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沙龙讲座,将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开展。

3.构建校方、家长、学生三维一体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将学生心理健康担子完全交于校方,家长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加强和家长的配合,及时沟通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情况。作为家长,杜绝“孩子已经交给学校管理,就万事大吉”的偏差认识,应该经常和班主任、辅导员保持电话、网络、面对面地交流,了解孩子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的情况,及时和孩子沟通,起到预防、干扰、疏导、帮助的作用。作为学生,应该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对照反思,出现心理问题,应该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求助校方、媒体平台甚至同伴的的心理援助,学会疏导宣泄,及时有效排解不良情绪。

4.以有序良好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感染带动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学校可通过社团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各种课外活动中锻炼身心、提升才能、增进友谊,释放压力。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刊、院刊、广播、校园媒体平台、橱窗等媒介,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常识,个案分析,疏导方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够经常接受心理健康日常教育,防微杜渐,及时解决,自觉主动有效地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留守儿童逐渐步入高等教育院校,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因心理偏差引发的大学生犯罪个案的不断显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显得重要,这项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多面性等特点,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帮助,学生个人也应该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这项工作任重道远,高职院校应该多方面努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引导学生乐观面对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初探[J].大学英语,2005(34):118-119.

[2]施晶晖.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34.

[3]张紫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4(2):7-9.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高职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探究数字化自动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