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研究

2012-04-29 03:21孙伟伟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9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实证研究内部控制

孙伟伟

摘要:内部控制是近年来学术界与实务界都普遍关注的前沿问题。文章选取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利用由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课题研究成果构建内部控制指数,同时以控制人性质、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分离等四个指标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表征变量,分析企业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效率存在一定的影响。文章希望能够对相关政策部门及监管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世界经济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经济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当企业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企业面对的挑战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想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持自身的竞争力。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的“郑百文”、“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的相继曝光,使我们对中国企业管理能力产生了怀疑,到近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如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都暴露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自身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也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问题推向了研究的前沿。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内控制度效率的影响作用大小,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来探寻怎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更有利于内控体系效率的发挥,以期为上市公司内控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公司治理的某个侧面来研究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主要包括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三个层面。比如从审计委员会这个层面来说,Forker(1992)研究了公司治理中的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得出了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但国内学者主要是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两个体系来研究二者之间关系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环境论、环境的反作用论、包含论和嵌合论。环境论认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如王芳(2009),认为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环境的反作用论认为,内部控制在以公司治理为环境的同时对公司治理也有反作用。朱小燕(2003)和程新生(2004)认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管理监控系统。包含论认为,应将公司治理纳入到内部控制的范围中,形成扩大化的内部控制。陈志斌和施建军(2003)提出内部控制应该是一个由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层面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的系统工程。嵌合论认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相互作用的嵌合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互相依赖的关系。

由已有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有关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关系研究的文献不断涌现,其中,理论分析占很大比例,而且主要研究的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问题,实证研究的文献还不是很多。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制度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组织基础,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的公司治理有问题,内部控制必定会流于形式。公司治理结构通常通过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以及管理层特征三个方面来表述,故本文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控制人的性质会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积极性。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国家的政策性支持,企业对中小股民的依赖程度较低,而非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证券市场,为了获得股民的信任,非国有企业更有动力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获取股民的支持,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提出:

假设1: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

虽然在我国,人们对独立董事的设立效果具有一定的怀疑,但不可否认,独立董事出于自身名誉的考虑,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独立董事的设立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提出:

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越高。

董事长与总经理若两职分离,那么彼此会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作用,董事长在进行决策时,能更多地考虑总经理执行的可能性,总经理同时也可以向董事长提出更为可行的建议,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提出:

假设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较高。

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股东委托专业的管理者管理企业,管理者作为受托者,应充分履行其职责,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而现今,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许多企业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从而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关心度降低。股东对股东大会的参与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对股东利益的保障程度,而真正考虑到股东利益的企业往往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机制的健全,基于以上的事实提出:

假设4:股东大会出席股份比例越高,企業的内部控制效率越高。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首先,本文选定2011年深沪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关于内部控制效率的数据,采用由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CSMAR以及CCER数据系统。其次,在数据收集及整理过程中,剔除数据缺失的企业。

(二)模型的设定及变量说明(见表1)

为了检验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Y=α0+α1X1+α2X2+α3X3+α4X4+α5X5+ε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回归分析(见表2)

经过初步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在模型中,只有股东大会出席股份比例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T检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分离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控制人性质自变量能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T检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型中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自变量的系数符号与原假设相悖,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决策与管理的不协调,可能导致企业内部运营效率降低,员工工作缺乏统一性,而导致内部控制效率降低。从回归结果看,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与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多重共线性分析

我们运用Eviews软件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

经过自变量相关性分析(见表3),可以发现:在模型中,只有股东大会出席比例与公司规模两个变量的相关度较明显,但相关程度不高,同时公司规模作为一个控制变量,我们可以适当忽略这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度,而其他所有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偏低,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认为模型中出现多重共线的可能性较低。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控制人性质、股东大会出席股份比例及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分离都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良好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制度基礎,高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及投资者的经营参与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而只有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够保障高管人员与股东职能与权利的发挥。我国现代的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中国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导致内控控制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内部环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应以公司治理结构为组织基础,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宗旨,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得以保障和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才能够得以保证,进行提高企业价值,保障股东利益。

参考文献:

1.Forke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quality [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2(22).

2.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实证研究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