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分析与对策

2012-04-29 00:44:03胡韫频,陈伟,万晶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胡韫频,陈伟,万晶

摘要:本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解析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比例不合理、专业课程比例不合理、课程教学方式不适应等问题,从目标体系、支撑体系两个方面提出调整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学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联合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26-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其科学性、实践性、复杂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征日益凸显,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土木工程人才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环节课程比例不合理

与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比例明显偏低。理论课程的学时数是国外高校的1.3—1.4倍,课程门数也远多于国外高校[1],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将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排名前9名院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分安排相比较,可以看出,理论课程学分比例远大于实践环节学分比例,平均比为4:1。如图1所示。

(二)专业课程比例不合理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一般分类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识课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理论基础,如理论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材料等,专业课是针对工程实践而开设的,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等。将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排名前9名院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三类课程安排相比较,如图2所示。

图2国内9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从图2可以看出,除了中南大学外,其余院校通识课的比重均占到总课程的50%以上,专业课的比重偏低。从各大高校的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第一,专业课开始时间较晚。学生往往在大三才接触专业课程,不利于培养专业思维。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安排在大四,学生面临就业或考研压力,课堂到课率低是普遍现象,不利于专业课的深入学习。第二,专业课程安排不足。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总学分一般在160—180分之间,过多必修通识课程限制了专业课程的安排。有的院校将大学物理等通识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仅有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共7门,学分仅有14分左右的专业选修课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

(三)课程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的背景下,许多高校追求向“综合性”、“研究型”发展,不仅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也造成突出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适应性不强,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在理论课程教学上,采用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考核仍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考试,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知识和能力均无所得;在实践课程教学上,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造成实践能力较弱,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二、调整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目标体系的调整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可从复合知识平台、综合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三方面作出调整,如图3所示。

图3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体系

在复合知识平台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应包括: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专业知识应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电工技术、建筑材料、测量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抗震、地基基础工程、工程经济及管理等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应包括: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土木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技术标准、行业发展动态等知识。

在综合能力训练方面,要求本科生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应包括: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能力要求有工程设计、试验、施工和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实践能力要求有至少一年的企业实践,获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管理能力要求有较强的组织管理、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且能基本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2];创新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改造、工艺优化的初步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要求能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在跨环境下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结合现代工程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服务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本科生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践履社会核心价值等。

(二)支撑体系的调整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体系中的各个目标,支撑体系也应在系统内外部进行重构,在系统内部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教材改革和教学优化,在系统外部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如图4所示。

1.内部方面。(1)对于课程设置的调整,须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入手,面向社会大环境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一是增加实践课程,加大实践环节的学分和课时数,包括实验、设计、测量、模拟和实习;二是在理论课程中增加专业课程,合理调节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适当削减不必要的通识课时数,增加专业课程;三是按专业方向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成若干类课程群组,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四是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效串并联,尽量将专业方向课程往前安排,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对于教材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简明适用”为原则[3],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方向选择适合学生自学的教材;二是合理选择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在备选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和已译教材中围绕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对教材灵活配置;三是动态更新教材,跟踪最新工程技术、工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定期或不定期更新教材,增强学生对专业前沿的把握,以实用高效为出发点。

(3)对于教学优化,需要进行综合提高。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能把握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动态,将最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引入授课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从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三方面进行改革。在理论课程教学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工程案例、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等开放式教学模式,每门课程增加讨论环节,聘请校外专家讲座。在实践课程教学上,通过社会调查、计算机模拟、课程设计、实景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实验教学上,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课题,利用实验设备自己做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2.外部方面。外部方面的调整应该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企业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改革。高校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吸引社会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校入职;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师应具有5年以上工程实践背景,从源头上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严格执行卓越计划中的“3+1”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和1年的企业实习[4]。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邀请企业联合制定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入企后,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学生,为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顾祥林,林峰.中美英德加五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3]万银善.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20).

[4]戴瑞亮.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08:07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2:12
高层建筑土木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探析土木工程中的造价控制管理
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要点探析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2:19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1:46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