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结式被动式从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的映射

2012-04-24 05:52李奉栖
外国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论元被动特征值

李奉栖

(西南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重庆 401120)

1.引言

朱德熙(2001:7)认为:“动补结构是现代汉语里非常重要的一种句法构造……简单的动补结构是由两个动词或者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构成的(听懂/切碎/染红)”。这里“简单的动补结构”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动结式”。从结构上看,动结式由两部分构成,即“主要动词+结果补语”。由于这两部分之间语义上具有致使关系(李奉栖、李琳,2010:322;崔辰而,2010:1;林燕,2009:23),我们用 Vcaus(caus=cause)来表示主要动词,用Cres(res=result)来表示结果补语,用V-C来表示整个动结式。

一般认为,动结式是汉语被动句最常见的谓语形式(王振来,2009;王芸华,2009),因此对动结式被动表述的研究对于揭示汉语被动句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动结式被动表述按其句法关系特征可分为三类:

a.NP2+被(NP1)+V-C(如(1)。括弧表示NP1可出现,也可不出现,下同)

b.NP2+ 被(NP1)+V-C+NP3(如(2))

c.NP2+NP3+ 被(NP1)+V-C(如(3))

(1)锁被小偷撬开了……(王振来,2009:133)

(2)他被汽车压断了右脚。(同上)

(3)他一条腿被那个流氓打断了。

由于c类被动表述所涉及的句法关系比a,b类更为复杂,限于篇幅,本文的讨论仅限于a,b两类被动表述。本文拟在词汇映射理论的框架下对上述两类被动表述展开跨层面的动态研究,考查其语义层面的题元角色与句法层面的语法功能(如SUBJ、OBJ等)之间的映射关系,一方面揭示其表层句法结构的生成机制,另一方面进行句法理论方面的探讨,寻求一种能解释人类语言的普遍机制。

2.动结式题元结构的复杂特性

动结式的题元结构比一般动词复杂,因为Vcaus和Cres均具有分配题元角色的功能(李奉栖,2011:19)。例如:

(4)汽车压断了他的右脚。

① 本文用简写的方式来表示各种题元角色:ag=agent;pt=patient;th=theme;ben=beneficiary;exp=experiencer;ins=instrument;loc=locative;go=goal。

“压”是及物动词,带有ag和pt两个题元角色,“断”为不及物动词,带有th一个题元角色,这样就形成了如上的题元结构。我们用两层尖括弧来分别表示Vcaus和Cres的题元角色,外层括弧表示Vcaus的题元角色,内层括弧表示Cres的题元角色,后者被包孕在前者之中(同上:20)。Vcaus题元结构中的pt和Cres题元结构中的th由一个主体(即“右脚”)担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复合角色(composite role)pt-th,即同一主体同时担当两个不同的题元角色。如(4)所示,复合角色我们用折线来表示。

以上是动结式主动表述中题元结构的情况,但是在被动表述中,有时新的题元角色被添加进来,使得题元结构更加复杂化。比如“压断”一词在主动表述中拥有三个题元角色,但在被动表述(2)中“他”所承担的题元角色被添加进来,从而拥有四个题元角色(由于“他”承担什么样的题元角色尚不明确,我们用问号代替,并在后文予以揭示):

(5)他被汽车压断了右脚。

②OBL指间接格(oblique case),一般由介词引出。

题元角色与语法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亦如(5)所示:ag对应OBL,“他”承担的角色对应SUBJ,复合角色pt-th对应OBJ。有什么样的原则或规则来制约这些题元角色向语法功能的映射?题元结构是如何主导表层句法结构的生成的?我们将运用词汇映射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

3.词汇映射理论

词汇映射理论(以下简称LMT)是生成语法学派之一——词汇功能语法(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以下简称LFG)的一部分,它最早由Bresnan&Kanerva(1989:1-50)提出,后来不断有学者对LMT进行修正,呈现出多个版本(Her,2006:69)。Bresnan本人也对 LMT进行了修正(Bresnan,2001:302-321)。在LMT的众多版本中,Bresnan(2001)为人们广泛引用,其影响最大。即使是在最近两年的词汇功能语法年会论文集中,大凡与LMT有关联的文章也都会提到Bresnan(2001),它们要么以它为理论基础分析语言现象,要么以新的语言事实对它进行批判或修正,前者如 Nemati(2010:412)、Ldrup(2009:434); 后者如 Broadwell(2010:162)、Kibort(2009:384)。我们发现,无论LMT的版本经历了怎样的变化,Bresnan(2001)所确立的主要原则并未改变,但其倍受争议之处在于,它将题元结构与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了,导致LMT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Falk,2001:105;Kibort,2009:384)。为此,Falk(2001:101-114)在保留 Bresnan(2001)所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LMT进行了调整,将语义层面的题元角色从词汇层面的论元结构中剥离开来,从而形成两个独立的结构:题元结构和论元结构。我们认为,Falk(2001)既继承了Bresnan(2001)中广为接受的基本原则,又在其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更趋合理,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时也更具操作性。因此,我们将前者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

Falk(2001)的核心思想为,LMT通过词汇层面的论元结构将语义(或概念)层面的题元结构映射到句法层面的语法功能结构。其中论元结构是联结词汇语义和句法结构的纽带。以下是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3.1 题元角色层级关系

LMT假定存在这样一个题元角色层级关系(thematic hierarchy):

(6)ag>ben>exp/go>ins>pt/th>loc

这个层级关系按照角色的显著性(prominence)从左至右依次排列,最左边的角色显著性最大,最右边的角色显著性最小。题元结构里角色的位置关系就是依据这一层级关系来确定的,即越显著的角色,在题元结构里的位置就越靠左。比如动词put的题元结构为:

(7)put<ag th loc>

题元结构里最显著的角色(即最左边的角色)用^θ(theta hat)来表示。(7)中的ag就是^θ。

3.2 语法功能的特征分解

LMT假定语法功能能被分解成两组特征值:[±r]和[±o]。“r”表示语法功能是否受题元角色限制。如果某种语法功能(如SUBJ和OBJ)“与题元角色不存在本质联系”(Falk,2001:106),即语法功能可由任意角色充当,那么它就具有特征值[-r];反之,如果它与题元角色有着本质联系(如OBJθ和OBLθ③下标的θ表示该语法功能受角色限制,即只有某些角色能充当OBL或OBJ。在具体表述时,用相应的角色名称来代替θ,如OBLag。OBJθ表示角色受限的第二宾语,如英语中give的第二宾语(即通常意义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th充当,记作OBJth。),即该语法功能只能由特定的某种或某几种角色充当,那么它就具有特征值[+r]。

“o”即objective,表示语法功能是否属于宾语的类别。因此OBJ和OBJθ具有特征值[+o],而SUBJ和OBLθ具有特征值[-o]。我们可以用下表来表示语法功能的这种特征分解:

(8)语法功能的特征分解

3.3 题元结构到论元结构的映射

论元结构是题元结构的抽象表达,它只表述题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同时它又承载语法功能的特征值,因为LMT将语法功能的上述两组特征值[±r]和[±o]分配给了论元结构。也就是说,论元结构既包含了词汇的语义特征,又体现了词汇的句法特征,是语义、句法交汇的场所。仍以put为例,其论元结构可表述为:

(9)put<[-o],[-r],[-o]>

这里的[-o]、[-r]、[-o]分别对应 ag、th、loc三个题元角色,体现这三个角色在角色层级关系中的位置关系;同时它们本身又是语法功能的特征值。题元角色与特征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任意的、随机的,而是受规则束缚的。LMT假定存在以下原则来制约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特征值,亦即题元结构到论元结构的映射:

(10)a.pt和 th映射到[-r]上;

b.次级pt和th映射到[+o]上;

c.既非pt又非th的角色映射到[-o]上。“次级pt和th”适用于那些能分配一个以上类似于pt角色的动词,如双宾语动词give。由于本文的讨论不会涉及次级pt和th,此处不再详述。根据上述原则我们不难看出(7)和(9)之间的映射关系。

(11)put<ag th loc>

[-o] [-r] [-o]

3.4 论元结构到语法功能结构的映射

题元结构映射到论元结构上,再通过论元结构映射到语法功能结构上。LMT同样假定了一系列原则来约束这种映射:

(12)a.SUBJ映射1:论元[-o]如果对应的是,则映射到SUBJ上;

b.SUBJ映射2:论元[-r]可以映射到SUBJ上;

c.非 SUBJ映射:在可能的情况下添加正的特征值。

LMT同时提出了两个合格性(well-formedness)条件来进一步制约这种映射:

(13)功能—论元双向唯一性条件(function-argument biuniqueness,FAB):每个论元只能对应一个语法功能;每个语法功能也只能对应一个论元。

(14)主语条件(subject condition):每个谓词都应有一个主语。

下面我们再以put为例看看论元结构是如何映射到功能结构上的。

(15)put<ag th loc>

论元结构 [-o] [-r][-o]

添加特征值 | [+o][+r]

语法功能结构 SUBJ OBJ OBLloc

首先,ag对应特征值[-o],同时ag又是^θ,所以根据(12)a,[-o]直接映射到SUBJ上。其次,虽然根据(12)b[-r]可以映射到SUBJ上,但由于[-o]已经映射到SUBJ上了,根据FAB原则,不能同时有两个论元映射到同一个语法功能上,故[-r]的映射只能依据(12)c,为其添加一个正的特征值[+o](因为正值[+r]与已经存在的[-r]冲突,故此处不能添加[+r],只能添加[+o])。这样根据(8)的特征分解,[-r]和[+o]一起映射到OBJ上。最后,loc所对应的[-o]不在^θ的位置上,故不能映射到SUBJ上,同时FAB也确保其无法映射到SUBJ上,根据(12)c,为其添加一个正值,即[+r],再根据(8),[-o和[+r]一起映射到OBLloc上。

3.5 词汇操作

LMT强调,句子主、被动之间的转化并非由深层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位移(movement)来完成的,而是在词库中通过词汇操作(morpholexical operation)①“词汇操作”的概念曾在Bresnan&Kanerva(1989)中被明确提出,但无论在Bresnan(2001)还是在Falk(2001)中均未明确提及这一概念,而是在讨论被动化和(或)使动化时隐晦地提及。但无论如何,“词汇操作”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用它来解释汉语中某些谓词题元角色的增减变化时,显得十分有效。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本文仍然沿用“词汇操作”这一提法。来完成的。所谓词汇操作就是在词库里为谓词增添或减少一个题元角色。谓词的主动形式经过被动化(passivization)操作——即把谓词最显著的一个题元角色即^θ降级(demote)或压制掉(suppress)②“降级”和“压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通过添加标记性的语法功能特征值(即正值)来降低论元的自由度,后者则是将论元彻底删除。——之后即被转化为被动形式。谓词的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并存于词库之中,它们各自的题元结构在映射原则的约束下投射到不同的语法功能上,从而形成主、被动的不同表述。被动化操作的压制过程可表述为:

词汇操作并不仅限于被动化一种,其他任何增加或删除题元角色的操作都被视为词汇操作,比如使动化(causativization)是与被动化相反的一种词汇操作,它将使役角色加入谓词的题元结构中。

4.动结式复合角色的映射问题

根据LMT的FAB条件(13),每个论元只能对应一个语法功能,每个语法功能也只能对应一个论元,然而动结式复合角色的情况却是两个论元同时对应一个语法功能,违反了FAB条件,为此我们(李奉栖,2011)专门探讨了动结式复合角色到语法功能的映射过程。我们认为,为了满足FAB条件,必须启动词汇操作来删除复合角色中的一个角色,以确保最终只有一个角色映射到语法功能上。这个词汇操作被称为“复合角色压制”,其规则为:

(17)在构成复合题元角色的两个角色中,Vcaus的角色突显出来,压制掉另一个角色,最终映射到语法功能结构上。

这样一来,像(4)中“压断”这样的动结式,其复合题元角色pt-th在向语法功能映射时,属于Vcaus的pt突显出来,压制掉th,从而映射到语法功能OBJ上。如下所示(表示角色被压制):

但在某种情况下,即使经历了角色压制,Vcaus的角色还是无法准确地映射到语法功能上,这时另外一种词汇操作——使动化——必须启动。由于这种情况与本文的讨论无关,故不再赘述。

5.a类被动表述的映射问题

a类被动表述为“NP2+被(NP1)+V-C”。我们以(1)“锁被小偷撬开了”为例来分析这类被动表述中题元角色与语法功能之间的映射过程。

这个过程由四个步骤组成。第一步,由于复合角色的存在,违反了FAB条件,复合角色压制规则(17)首先启动,属于Vcaus的pt突显出来,将th压制掉;第二步,由题元结构向论元结构映射,根据映射原则(10),ag既非pt又非th,映射到[-o]上,pt则映射到[-r]上,从而得到论元结构<[-o] [-r]>;第三步,为了不让ag映射到SUBJ上,被动化操作将其降级,即赋予它正的特征值[+r];第四步,由论元结构向功能结构映射,根据(8)语法功能的特征分解,[-o]和[+r]一起映射到OBLag上,而根据主语条件(14),每个谓词都应有一个主语,故另一个论元[-r]须映射到SUBJ上。由此,在一系列原则和规则的约束下,“撬开”的题元角色准确地映射到语法功能上。LMT负责约束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的映射,同时LFG还规定了其他一些原则和规则来约束语法功能与表层句法成分(constituent)之间的映射,在它们的作用下,语法功能投射到句法成分上,就生成了动结式a类被动表述的表层句法结构。

如果a类被动表述中的NP1不出现,如“锁被撬开了”,则表示被动化操作将^θ压制掉,而非降级,其映射过程如下:

论元[-o]经过被动化操作后被压制掉了,故不再映射到任何语法功能上。为了满足主语条件(14),论元[-r]别无选择,只能映射到SUBJ上。

由此可见,LMT的映射原则和条件,再加上复合角色压制和被动化两种词汇操作,能够确保a类被动表述的题元角色准确地映射到语法功能上。a类被动表述是动结式三类被动表述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其映射关系也相对比较简单。但b类被动表述的映射情况就复杂得多了。

6.b类被动表述的映射问题

动结式b类被动表述为“NP2+被(NP1)+V-C+NP3”。其复杂性体现在,谓词V-C涉及3个NP;NP2仅见于被动表述中,其角色“身份不明”;NP3被置于谓词后面充当滞留宾语。在探讨这类被动表述题元角色—语法功能的映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先解决NP2的角色身份问题。以下分析以(2)“他被汽车压断了右脚”为例。

前面已经提到,“压断”的主动表述中只有三个题元角色:ag、pt、th[见(4)],然而在被动表述(2)中,却多了一个由“他”承担的题元角色。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Tan(1991)认为汉语被动表述中“被”字的一个功能是“把一个题元角色‘受害者’(maleficiary role)加入到动词的论元结构中”(潘海华,1997:6),比如“李四被(后边的司机)按了一喇叭”、“老师被(学生)贴了大字报”等句中的“李四”和“老师”就是作为“受害者”角色被加入谓词的论元结构之中的。那么,根据Tan的观点,(2)中的“他”也同样作为“受害者”角色(以下用mal表示)被加入到“压断”的题元结构之中。

潘海华(1997:6)则认为,mal角色的加入并非由于“被”的缘故,而是有一个普遍的受害者插入规则引发了上述操作,因为某些不带“被”字的表述(如“她死了父亲”)里同样被加入了mal角色。一般说来,mal角色总是处在SUBJ的位置。为了确保mal映射到SUBJ上,潘海华将它加入到题元角色层级关系中,并将其排在比pt/th高的位置(即靠左的位置)。潘海华的讨论采用了不同于本文的题元角色层级关系,而且他所涉及到的动词为一般动词,而非动结式。我们借鉴他的观点,提出以下假设:

第一,存在一种普遍的受害者插入规则,这种规则跟“被”字无关,因为某些被动表述不带“被”字,却同样被加入了mal角色;

第二,受害者插入规则与被动化、使动化一样,属于词汇操作,通过它新的角色mal被加入到题元结构中;

第三,题元角色层级关系中应包含mal角色,其位置在ag之后,ben之前,即:

(21)ag>mal>ben>exp/go>ins>pt/th>loc

解决了“他”的角色身份问题、构建了“受害者插入规则”之后,我们就可以探讨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的映射过程了。

首先,“压断”固有的题元结构包含pt-th复合角色,根据角色压制规则,隶属于Cres的th被压制,只有pt可以映射到功能结构上;其次,受害者插入规则发挥作用,将mal插入题元结构中,根据修订后的题元角色层级关系(21),mal的位置应在ag和pt之间;第三,经过上述词汇操作后的题元结构映射到论元结构上——ag和mal为非pt/th类题元角色,根据(10c)分别映射到[-o]上,pt则根据(10a)映射到[-r]上;第四,被动化操作发挥作用,为ag对应的论元[-o]添加[+r],使之降级,以避免其映射到SUBJ上,根据(8)的语法功能特征分解,[-o]和[+r]一起映射到OBLag上;第五,由于最高的题元角色(^θ)ag被降级,mal成为最高的题元角色,同时根据主语条件,“每个谓词都应有一个主语”,所以mal所对应的论元[-o]直接映射到SUBJ上;最后,根据论元结构—语法功能结构映射原则(12c)“非SUBJ映射:在可能的情况下添加正的特征值”,为pt对应的论元[-r]添加正值[+o],根据(8),[-r]、[+o]一起映射到 OBJ上。至此,动结式“压断”的被动表述中所有的题元角色都准确地映射到各个语法功能上:受害者“他”映射到SUBJ上,ag“汽车”映射到OBLag上,复合角色 pt-th“右脚”映射到OBJ上。在LFG其他原则和规则的约束下,这些语法功能进而映射到句法成分上,就生成了动结式b类被动表述的表层句法结构。

若b类被动表述中的NP1不出现,如:“他被压断了右脚”,则表示在被动化操作时ag对应的论元[-o]被压制掉了,不会映射到任何语法功能上。

从上述分析我们看到,汉语动结式被动表述的生成,并非由于主动表述的句法成分发生了位移,而是在词库里,某些题元角色(如ag,th)被压制或降级了,某些题元角色(如mal)被增加了,通过这些词汇操作之后,题元角色再映射到语法功能上,从而生成不同于主动表述的表层句法结构。在词库里,“压断”的题元结构是既定的,即<ag pt-th>,这一结构若不经过任何词汇操作直接映射到语法功能结构上,则会生成主动表述,如(4)“汽车压断了他的右脚”;若这一结构事先在词库里进行一系列词汇操作,包括复合角色压制、受害者插入、被动化操作等,然后再映射到语法功能结构上,则会生成此处讨论的被动表述。

7.结语

动结式被动表述的生成并非源于其主动表述句法成分的位移。虽然a类被动表述可以看作是由主动表述演变而来的,即由“小偷撬开了锁”到“锁被小偷撬开了”,但b类被动表述却并无主动表述与之对应。LMT告诉我们,动结式被动表述的生成发端于概念层面的题元结构,首先由词汇操作在词库里对题元结构进行一系列的增删调整,再根据映射原则将题元结构映射到论元结构、进而映射到语法功能结构上,语法功能结构在LFG规定的其他原则的约束下映射到句法成分上,从而生成动结式被动表述的表层句法结构。在整个生成机制中,词汇操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结式被动表述的生成,必须经历以下几种词汇操作:(1)复合角色压制,即删除复合角色中的一个角色,从而确保只有一个角色映射到功能结构上;(2)被动化,即将最显著的题元角色降级或压制(删除),从而使其无法映射到SUBJ上;(3)受害者插入,即在题元结构中新增一个“受害者”角色。

我们将上述词汇操作称为“规则”,以便有别于LMT的一系列映射“原则”,因为“生成语法学派严格区分原则和规则,认为原则是带普遍语法性质的东西,而规则是依具体语言而转移的、变更的东西”(傅承德,1993:24)。在分析具体语言时,我们首先用“规则”来约束谓词的题元结构,再运用“原则”来确保题元结构准确映射到语法功能结构上。本文的研究表明,LMT的原则基本能够用来准确地解释动结式被动表述的这种映射关系,但为了确保b类被动表述中受害者角色映射到SUBJ上,我们对题元角色层级关系进行了修改,即将mal角色添加进层级关系之中。当然,对一种普遍语法理论的原则进行修改并非是为了解决具体的语言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还必须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出发,仔细审视修改后的理论是否会对其他语言现象的分析带来不良后果。

本文不仅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汉语动结式被动表述的生成机制,而且也是对LMT理论本身的一次探讨,希望能对该理论的健全和发展有所裨益。

[1]Bresnan,J.Lexical-Functional Syntax[M].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1.

[2] Bresnan, J. & J. Kanerva. Locative Inversion in Chiche^wa:A Case Study of Factorization in Grammar[J].Linguistic Inquiry,1989(1):1 -50.

[3] Broadwell,G.A.Two Movement Paradoxes in Zapotec[C]//M.Butt& T.H.King.Proceedings of the LFG10Conferenc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10:127 -143.(http://cslipublications. stanford. edu/LFG/15/lfg10.toc.html).

[4]Falk,Y.N.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 to Parallel Constraint-based Syntax[M].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01.

[5]Her,O.S.Optimality-theoretic Lexical Mapping Theory:A Case Study of Locative Inver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Human Interaction,2006,2(1):67-94.

[6]Kibort,A.Intermediary Agents and Unexpressed Pronouns[C]//M.Butt& T.H.King.Proceedings of the LFG9Conferenc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09:378 -398.(http://cslipublications. stanford. edu/LFG/14/lfg9.toc.html).

[7]Ldrup,H.Looking Possessor Raising in the Mouth:Norwegian Possessor Raising Unergatives[C]//M.Butt&T.H.King.Proceedings of the LFG10Conferenc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09:420 -440.

[8]Nemati,F.Incorporation and Complex Predication in Persian[C]//M.Butt& T.H.King.Proceedings of the LFG10Conferenc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10:374-394.

[9]Tan,F.Notion of Subject in Chinese[D].Stanford University,1991.

[10]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

[11]傅承德.词汇映射理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3(1):18-25.

[12]李奉栖.论汉语动结式复合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的映射[J].外国语,2011(6):19-25.

[13]李奉栖,李琳.普通话动结式结构的语义及句法特征分析[J].海外英语,2010(8):321-322.

[14]林燕.动结式复合词的核心问题[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1):23-27.

[15]潘海华.词汇映射理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1997(4):1-16.

[16]王芸华.“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的实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9(1):122-127.

[17]王振来.被动表述的动补结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130 -148.

[18]朱德熙.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朱德熙选集[C].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论元被动特征值
一类内部具有不连续性的不定Strum-Liouville算子的非实特征值问题
一类带强制位势的p-Laplace特征值问题
基于一类特殊特征值集的扩散算子逆谱问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单圈图关联矩阵的特征值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