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教对加强德育的重要影响

2012-04-13 13:01周文飞李乐群
关键词:身教学校德育德育

周文飞 李乐群

(1.广东白云学院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410450;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都时刻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外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青少年一代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就越要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目前的德育工作中有不少的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德育应当强调“言传身教”,但现实的德育却过于重视言传,大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法,忽视了身教对德育的重要影响。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五千年的儒学文化传统。因此,从文化视角来研究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德育的过程看身教的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等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换句话说,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工作将面临复杂环境和严峻的挑战。

(一)身教胜于言传。言传身教的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我们常说“身教胜于言传”。为什么“身教胜于言教呢”?简单地说,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学习,即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一是观察性学习,即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通常称为模仿。相比直接学习,观察性学习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它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观察性学习可以有意安排,也可以无意发生;可以学到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学到不良的行为习惯。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两个方面条件影响观察性学习的效果。一般来说对学生亲切或他们敬仰的人,有权威能力对他们施加奖惩的人,往往易被学生模仿。其次,被观察对象或观察者的行为是否得到适当强化。如果得到奖励或社会赞许,学生便倾向去模仿,反之,受到惩罚或社会谴责,就不愿去模仿。观察性学习的被观察对象,不限于学生周围接触的人,电影、电视、文艺作品等,凡是有声有色的正反面人物,都会成为他们观察性学习的被观察对象。因此,要考虑各种影响观察性学习的条件和被观察的对象,尽量使他们学到更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少受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

(二)教师的“言行一致”对学生具有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学生方面讲,学生对思想教育工作认可程度,一是看讲的是否有理,是否符合实际;二是看教育者是否照着去做。而后一条更为重要,如果言行不一,学生就不会相信他讲的道理,教育者做不到的事情是不可能要求被教育者做到的。教育者那样讲了,又那样做了,无形中就增强了感染力。有的教育者说的很深刻:“身教是一种无言的号召,无声的思想工作。”

古话说:正人先正己,正己方利于人。以身作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教师负有教育学生的重任,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以及生活上的所作所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极大,它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和成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否则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于软弱无力。总之,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言传”,另一种是“身教”。“言传”与“身教”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但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谓之真正的“言传身教”。正因为如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将自己的位置摆正,重视自身素质形象的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的栋梁之才,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从文化传统看身教在德育中的地位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身教作用的论述。孔子说: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即用行动来教育的,别人会跟着做;用空话来教育的,只能导致争吵。所以在孔子的教学中,最重视身教。首先,孔子既以学问教人,又以道德教人,力求在人格上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他将庄重的人格、威严的仪表与学习的能否巩固联系在一起。在学生的心目中,孔子也确实是既威严肃穆而又温厚可亲的。学生们说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夏更称孔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其次,孔子与学生之间始终都保持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既有利于身教,也利于言教。学生可以向孔子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是批判。

(二)从文化心理上看身教对德育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叫“为人师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心理对身教作用的描述。教师为人师表的基本内涵从词义上理解即: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的涵义最早可追溯到《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内在表明作为教师在生活、教学和社会实践中,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将成为他人的表率。教师为人师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品德和学识上,教师应当成为“善表”和“先知”。孔子最早提出“身教重于言传”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育原则。孔子曰“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无言之教”即“身教”,以身教在学生面前树立崇高的道德威望。”[1]荀子的教育理念中强调教师在生活、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教师人格魅力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认为教师的为人师表所形成的影响超过单一的书本教育,并具有灵活性。

三、从中国德育现状看身教对加强德育实效性的作用

(一)中国的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化的浪潮席卷教育这片领土,大学生思想道德与精神文化建设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结果,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身原因及学校德育等。

1.德育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杜威强调教育是积累人类经验并传递经验,从而有效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必须贴近人类社会实践过程。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则阐释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不要割裂教育与生活二者之间的联系,应当为了生活而教育,并通过生活而教育。不管是杜威还是陶行知,强调的都是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教育只有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充满活力。[2]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实现人的最终价值乃至社会价值,脱离了客观存在则有可能使得道德教育逐渐丧失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我们目前的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恰恰发生了明显脱离,这种最大失误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德育内容刻意回避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现实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世界有真善美同时也有假丑恶,但学校德育中更多的却是回避了这些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德育教材中关于正面人物、典型优秀事迹的叙述很多,而对现实生活中关于负面现象的叙述较少,由此可见,学校的德育是以正面教育为主。但这种德育模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给学生所展示的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有时会出现相互矛盾与对立的状况,这将产生互不相关的对德育和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由于青少年时期缺乏理性分析与分辨能力,可能导致道德与伦理的混乱,言与行的相互违背,难以树立与统一正面的思想。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教育简化、净化和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对学校德育有着重要影响,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就不能回避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丑恶现象,正如罗杰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任的人,我们就必须愿意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我们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抵制。学校德育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无法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3]

二是德育内容相对落后。自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大幅图提升,随之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得到深度发展,文化价值与伦理道德随之转变,这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教育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德育要想摆脱现存的困境必须主动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如果不依据社会的变迁来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一味地去宣传原有的道德规范,试图使社会适应道德规范的需要,而不是让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学校德育注定是要失败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许多传统的德育进行新的阐释,赋予它们的内涵,如什么是“先人后己”,什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等,都需要作出新的解释,对于一些历史故事、革命领导人及名人事迹如何有效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同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要求德育教育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并随时更新德育教育内容与形式才有可能满足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并摆脱落后的困境。

2.德育内容强调社会本位,个体本位被弱化。德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二者实际是辩证统一的。虽然两种目的决定了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但我国的德育目的和目标实际上是在党政机关主导下决定的,因此以社会本位取向的德育目的被放大,而强调正当利益的个体本位被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德育内容,注重和强调社会价值与国家利益乃至个人义务。如前所述,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皆是德育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废。过去,我们对个人本位与德育的关系强调得不够,甚至将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该享有的正当利益和权利都忽视了。学校德育内容体现了德育超越性的实现,忽视了其应有的适应性。

既然道德是客观现实的一面镜子,那么道德标准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我国价值观念相对多元化的今天,个人的思想觉悟参差不齐,思想先进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觉悟水平一般的人仍占大多数。但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以及遇到危险就要挺身而出。[4]如果学校德育一味地只靠道德理想或者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其结果是很难成功的。“英雄道德”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一方面它在实践上一般人较难实现和普及的,另一方面,一些十分简单的规则许多社会成员也难以遵守。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德育的功能认识不够,致使学校德育只注重德育的超越性,却忽视了德育的适应性,在突出了社会的利益的同时,却抛弃了个体的正当利益。人非圣贤,总有一己之私,总是要面对如何协调好公私、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学校德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并融入人的世界,而不是自始至终体现的都是一种灭私的超越价值观——即以阻止个体的自我实现,以忽视或损害个体正当利益为前提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超越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应该是学校德育所体现的内容。

(二)身教对我国德育的重要影响及其现实意义。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意义重大,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矫正作用。

1.示范作用。教师的身教可以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特别是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有益于社会的行为,什么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身教在这时就对学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往往被学生看作是榜样,作为他们所效仿的对象,教师的许多做法,包括言行、动作、和态度,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在学生眼中,老师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对的。他们还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倘若作为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示范作用,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甚至是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应正视自己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2.矫正作用。身教可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作为教师,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注重自我言行,适时适地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矫正和规范。同时以自身良好的榜样作用,借以影响学生,消退或消除学生不良言行或行为,彻底消除那些不利影响对学生身心发展可能造成的危害。事实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比单一的道德规范说教,效果要好的多。德育工作要立足现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重点是如何让德育发挥应有的效果来面对国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冲击。要做到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的统一就需要我们从中国的民族文化出发,寻找突破点。身教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支撑,它对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这就需要作为身教主体的教师队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也需要社会民众的自教自律,创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加强对德育的影响。

[1] 杨世才.身教重于言传[J].教育论坛,2011(02).

[2] 程胜.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2(04).

[3] 罗杰斯学习心理学[EB/OL].[2012-02-12].http://baike.baidu.com/view/1210966.htm.

[4] 朱敏芳.学校德育“生活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1).

猜你喜欢
身教学校德育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