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香兰,何云峰
(1.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系,山西 太原030012;2.山西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农村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建立高水平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施高质量农村教育的重要保障。但是近年来,农村教师的隐性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教师隐性流失,是指在农村教师人事隶属关系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即农村教师本人还继续留在学校内,但对教育教学的兴奋点 (或兴趣点)开始 (或已经)全部 (或部分)弱化或从教育教学工作中转移至其它地方,或从事着与教育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过且过、无意进取等现象。从农村教师隐性流失存在的形式来划分,有人员的流失、精力的流失、知识的流失、敬业精神的流失和价值观的流失几种形式。[1]因此,研究农村教师隐性流失问题、如何防制农村教师隐性流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农村教师隐性流失是教师工作效力的流失,它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不宜被觉察。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更具有针对性,笔者以山西农村学校500名农村教师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到农村教师在工作中的投入状况以及隐性流失的影响因素,并归纳出农村教师隐性流失的原因所在。
对任何社会职业,它的劳动报酬应与其劳动价值相符,否则就会使这一职业的劳动力失去平衡,在工作中不能全身心投入。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不高,生活条件差,是农村教师“隐性流失”的主要原因。在对山西省农村教师调查中了解到64.1%的农村教师全年的经济总收入在1万~3万元,27.5%的教师全年的经济总收入为1万元以下,在目前这种消费水平下生活,这些收入算是比较低的,仅仅只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在问卷“您想调动工作的原因是”中,选择是工资待遇差的频数达到38%,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是受到经济收入不高的影响。事实上,农村中小学教师除了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收入,福利尚是一块空白,且工资每月还有各种名目的克扣,如新课程培训费、订报费、普法考试费等,到他们手中的工资已经缩水了。面对艰难的生活,工资除了要抚养孩子、赡养年迈的父母、人际的交往等各种开支后,有时还要面对一些继续教育培训费,这些经济方面的压力,使得农村教师工作热情和效力减退。与此同时,从我国目前不同行业之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报酬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行业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所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而农村教师的劳动报酬又低于同行业的城市中小学教师的薪酬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就农村教师本身而言,对物质条件的需求上具有“经济人”的一面。当农村教师专注于工作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工作,当他们的努力付出与回报不成比时,当获得的报酬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时,他们就会感到巨大的失望,不满情绪很容易滋生。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具有经济意识的教师便把主要精力投向“经商”与有偿兼职。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工资收入与劳动贡献严重不相称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的“隐性流失”是不可避免的。[2]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合理适度的工作量可以使教师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当教师工作量过大,精力不足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其教育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我们在对山西省农村学校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不能合理控制教师编制,造成教师缺编;再加上近年来各地逐步清退民办教师后,农村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农村教师普遍存在超负荷工作。在这次调查中,对于“我觉得工作负担过重,常常难以忍受,有时会喘不过气来”的调查,有36.2%的教师认为基本符合,24.7%的教师认为完全符合,也就是说有60%多的教师认为压力很大。在所有的被调查者当中,72%的教师感觉到“工作压力大,忙不过来”;工作负担重常使许多教师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调查中有56%的教师认为备课、备考的工作量过大,并且有31%的教师认为心理压力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是“社会、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另外,不少地方政府还将一些农村工作摊派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在访谈中,一位老师讲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制的,大多数的学生住校,一方面,我们教师要进行正常的教学,应对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各种检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关照学生的生活、安全等问题。晚上,在学生就寝之后,我们教师还要轮流检查宿舍,防止学生出意外。而且,一旦学生出意外,教师将可能被迫承担本来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这些访谈中,我们看到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延伸以及巨大的工作量。正是由于工作量大压力大使得农村教师身心疲惫,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这种隐性流失极大地削弱了农村教师力量,它以牺牲学生受教育时间、损害学生受教育质量为代价,对农村正常的教育教学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有效的教师激励措施可以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3]然而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各方面的激励措施不够健全,极大地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进而影响到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被调查的500名农村教师当中,认为他们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全没有发挥的占4.6%;认为没有发挥的占34.8%;认为一般的占39.6%;认为有较大发挥的占19.5%;而认为完全发挥的仅5人,占1.5%。首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对教师工作评价及考核主要围绕学生考试成绩展开。而据此制定的奖励制度不能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绝大多数教师无法甚至不去想获得奖励,农村教师的内在需求没有被调动起来,使激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其次,农村学校领导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工作方式缺乏民主,在职务晋升等问题的处理上,校长等管理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往往出现任人唯亲等诸多不合理的现象,赏罚不分明,晋级和评优评先感情用事、暗箱操作、随意性大。再加上农村学校职务晋升的机会很少,使许多有能力、有抱负的农村教师即使很努力也无缘晋升职务,这样必然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次,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工作效力的评价标准,教师们干好干坏收入都一样,盛行着事实上的平均主义。这样使得一些农村教师在工作中不尽职尽责、敷衍了事,机械地应付学校领导和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课外兼职,如经商、进行课外家教活动、课外办班等。
教师所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其中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而知识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对山西农村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农村教师知识更新普遍不足,许多教师知识陈旧,缺乏新颖性,使得他们在教学中感到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不能有效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果导致农村教师无法实施高质量教学,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这种由于知识更新不足引起的农村教师隐性流失主要是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学习平台。首先,农村教师缺乏培训机会。调查结果显示:37%的教师从教以来没有参加过外出培训活动;41%的教师从教以来参加过2~3次外出培训;只有19%的教师从教以来参加过3次以上的外出培训,仅仅只有3%的教师从教以来经常参加外出培训。就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经费紧张,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费用;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紧张,教学工作量大,在岗教师没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时间。其次,农村教师教学和学习资源缺乏。农村学校由于缺乏教育经费,学校不能给教师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很多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资料室、网络,教师所能阅读的业务资料非常有限,不能给教师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平台。最后,农村教师缺乏坚持学习的良好意志品质。在问卷调查“您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支持学习吗?”有21%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有意志力学习,4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习的意志力一般,其中有30%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缺乏学习意志力,还有4%的教师认为自己很缺乏学习的意志力。说明从农村教师自身来讲,不能很好地坚持学习。[4]
从国际经验看,中央政府都是义务教育投入的重要力量,在法国通过立法将义务教育教师全部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其工资一律由中央财政支付,处境不利的农村教师能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日本在提高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及待遇方面不仅有法律条文规定,而且落实得比较好。这些国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增强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我国,2001年推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工作,并要求各地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教师工资发放,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保障了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发放。但是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很大,由县统一发放工资的政策并不能解决城乡教师收入差距问题,农村教师收入水平普遍较城市低,农村教师不满情绪必然会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中央财政应承担起农村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农村教师工资福利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分担,在此前提下,政府部门根据不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农村教师的工作艰苦程度,按照教育经济规律制定有差别的教师工资政策或其他非货币的优惠政策;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这种制度应按照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不同的等级,经济越落后、条件越艰苦的地方特殊津贴越高,确保农村教师的年收入不少于城市同类同档次教师的年收入。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实际困难,如医疗费拖欠、教师就医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使他们能安心从教。
农村教师所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繁重性的特点,容易产生工作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力。但过度的工作压力,则易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当其压力过大或过于持久时,便会给其带来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差等问题。因此,要采取多种策略调适农村教师工作压力。首先,增加农村教师编制,缓解农村教师工作任务重的压力。由于农村人口分散,应以班师比核定农村教师编制,一方面增加编制的数量,另一方面优化结构,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失问题,切实减轻农村教师工作量,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其次,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农村学校要为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创设一种公平公正的、利用交流沟通的人际氛围,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领导要注意领导方式,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制定和执行新的政策规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们的意见,实行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应该多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质量,为农村教师们创造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缓解因工作的超负荷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释放累积的消极情绪。再次,学会自我调节。在繁重的工作任务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农村教师要正视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学会自我减压。
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行为,是学校管理者调动教师积极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能充分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满足感,达到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的目的。由于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等的教师需求不同,所以应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策略。首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物质需要可以满足生理需要,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使农村教师有一种安全感,对生活充满信心,可以积极地投入工作和生活。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心理需要,对农村教师来说,精神奖励激起的自尊、成就感对其工作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能激发教师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在评价一所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时,尽量避免将“升学率”“及格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评价应多元化,使农村教师的大量隐性工作能得到肯定、鼓励,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再次,评价要注意公正、及时、明确,各种激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提升教师的满意度,增强学校的活力和凝聚力。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唯亲,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尊重教师,对教师所做出的成绩要认可和表扬,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总之,激励的运用要适时、适当、适度,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才能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村教师乐教、愿教,主动积极地工作。[5]
随着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为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各级政府和学校要为农村教师的学习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教师的知识更新、专业成长。首先,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学习资源困乏难题。各级政府要承担起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发展的主要责任,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明确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在培训经费投入方面各自所承担的比列,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其次,根据农村学校分布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编制,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切实减轻农村教师工作量,缓解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农村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从事专业学习。再次,学校合理利用教育经费,为教师的学习创设条件,如建设符合标准的图书馆、阅览室并丰富其藏书;建设实验室等其他场所并配备相关教学设备;及时征订与教学相关的期刊杂志等相关资料,开发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为教师的专业学习提供资源保证。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一是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灵活的选则合适的、多元的培训形式。如:集体辅导、小组合作学习、个体研修、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示范观摩、课题研究、同行互助、反思自省、考察调研、合作交流等。二是学校要落实负责人,规定详细的步骤,有组织、有计划的展开。三是各级政府应为教师培训、进修设立专项资金。同时,学校也要提高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要将进修和培训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调动教师参加的积极性并形成长效机制。[6]
[1]樊香兰.正视农村教师隐性流失问题 [J].中国农业教育,2010(6):8-10.
[2]高如峰.法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研究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99(7):102-105.
[3]朱男,李雪平.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农村教师激励策略探讨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43-45.
[4]李素芳,周长春.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调查分析农村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状况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7-38.
[5]谢贤娟.对农村教师“隐性流失”现象探讨 [J].考试周刊,2009(30):10-11.
[6]安广纪,王书敏.浅议促进农村教师成长的软环境建设 [J].中国城市经济,2011(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