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和谐农业”构建研究

2012-04-12 06:54李晓军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发展

李晓军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和谐农业,是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要求以环境友好方式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利用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等手段,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资源低消耗、生产高效率、污染低排放和农村的和谐发展,达到农村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容,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农业将是必然方向。

一、以科学发展观解读现代农业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但是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在现阶段,我国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等。[2]破解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使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我国有13亿人口,60%生活在农村,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状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关农业产业的发展,事关人民身体健康,直接影响全社会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宏观地指出,贯彻落实农业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亦即在强调农业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持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率,还要全面体现生产技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4]把政策集中用在发展农业生产力上,不断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统筹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使农业科学技术更直接、更迅速、更广泛与生产相结合,可持续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一个以环境友好方式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和谐农业”,它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各地区的发展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不平衡现象。这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国情。对于农业而言,存在着地区和产业分布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同时,农业人口基数大且农民素质相对不高;农业资源短缺且使用率不高;农业环境恶劣且污染严重等,则成为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各地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所占比重大,畜牧业比重小。多强调粮食自给,忽视主要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导致各地产品结构趋同,区域特色不明显,区域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不高,特别是商品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不优与自污染并存,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多用途的需求。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更没有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继续依靠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战略性调整。

(二)农民人口素质相对低下

我国现有人口接近13亿,并且每年以1300~1400万的速度递增,这对于只占世界耕地7%的中国农业来说显得压力太大了 ,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新增的粮食在很多年份还满足不了新增人口的需要。在9亿中国农民当中有2亿文盲或半文盲,占整个农村人口的23%。[5]农民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使得农民的观念落后,科技知识匮乏,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直接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无法深入了解现代化农业,严重阻碍了科技兴农的发展,更是抑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资源限制

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40%和30%,目前浙江、福建、广东、上海等7省市人均占有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的警戒标准,2005年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的更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2 208.27万hm2,比2004年减少36.16万hm2,耕地面积远低于美国的17 695.00万hm2,也低于印度的16 175.00hm2,[6]同时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的缩减过程中。除此之外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生产与资源的适宜性低,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荒漠面积已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由于林草植被遭到破坏,水力侵蚀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7]由于历史和观念方面的原因和科技不发达的因素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每年都会由于资源利用不善问题造成大量的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的浪费。这些资源问题严重地限制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四)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在2010年全国污染源普查过程中,发现农业污染源竟然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在总数592.6万个普查污染源中,农业源就有289.9万个,占总污染源的48.9%,将近一半,而工业源和生活源分别为157.6万个和144.6万个。[8]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高效经济利益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在种植业过度追求产量的同时,滥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板结、农药“3S”问题的发生;养殖业在扩大规模的时候,牲畜排泄物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的加重、酸雨、重金属超标等污染问题,也反过来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例如太湖水质的恶化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体现,使周围居民的饮水成为问题,同时也对太湖的渔业养殖构成灾难性威胁。农业环境的污染一方面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对人体的健康也构成危害,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以上这些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乃至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它们既是现代农业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农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的体现。因为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要直面这些困难,就必须通过构建“和谐农业”来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构建“和谐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贯彻落实,现代农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农业科技研究的不断进步,构建“和谐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已渐渐成为了许多学者的共识。在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和谐农业”,则需满足四项重要条件。

(一)均衡的农业产业结构是构建“和谐农业”的发展基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业,必须把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摆到突出的基础位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村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一是努力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合理配置土地、机械、信息等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生产水平。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抓好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选准培育符合各区域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三是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大做强农产品市场。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带动农业产业积极调整,使农业产业结构趋向均衡合理。四是推进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从现代农资、良种和特色农产品的连锁经营,现代农业市场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服务与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介服务等多方面,提高第三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支撑“和谐农业”的构建和发展。

(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是构建“和谐农业”的实现途径

邓小平强调:“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9]依靠科学技术,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和谐农业的主要途径。一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创造出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同时也要配套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农业科技成果高效率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民主动融入市场,积极掌握信息,有效选择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重点要搞好农业节能减排,加大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和推广,缓解能源压力,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把农业科技投入作为重点,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及新技术转化推广的资金需要,对顺利实现“和谐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健康高效的农村基层组织是构建“和谐农业”的政治保障

构建“和谐农业”,需要全面推进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统筹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关系,有效调动各个层面、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农村基层组织的健康高效则从组织上、政治上深刻影响着和谐农业的构建进程。首先,健康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由广大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法制素质的基层干部组成,他们更具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理念,能够保证把中央及各级政府制定的利农、护农的政策和投入的资金落实到农民中间,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其次,健康的农村基层组织,能够主动实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增强农村工作公开性和透明度,[10]形成和谐的乡村干群关系。第三,高效的农村基层组织,能够重视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农方针,主动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第四,高效的农村基层组织,善于学习应用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发掘占领新生农业市场领域,探索新的农业经济联合组织,并发挥这些组织联合优势,保障“和谐农业”的健康高效的发展。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农业”的必要条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统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为构建“和谐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一,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的关系,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模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业生产体系。第二,以“设施农业”为手段。正确认识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加快推进由自然式农业向科技含量高的设施化农业的转变。选择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用设施改善环境,促进农产品的高效和优质。第三,以“绿色有机农业”为辅助。大力发展绿色的有机农业,减少化学农药、肥料的使用。积极推广秸秆归田、秸秆发电、家庭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等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研发并推广使用新型生物制品等替代传统的化肥、农药的新技术,为构建“和谐农业”提供有利的自然和生产条件。

四、结语

尽管在构建“和谐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统筹协调好工业与农业的和谐、城市与农村的和谐等各方面的关系,也仍然存在着很多实现途径可供研究和选择。以上所述的四个重要条件,不一定成为构建“和谐农业”的所有充要条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进一步去研究,见仁见智展开积极的探讨。

[1]殷宝莲.建立和谐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 [J].西部开发,2007(6):30-32.

[2]尚景友.深刻理解和领会科学发展的实质 [J]网络财富,2009(9):190-191.

[3]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 [N].人民日报,2007-10-25 (1).

[4]向峰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 [J].山西政报,2007(14):35.

[5]张红,吴宾.影响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因素分析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17(04):66-69.

[6]李彦,贾曦,孙明,等.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54-10456.

[7]许汝贞.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91-94.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EB/OL].(2010-02-11)[2012-05-24].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100211-042621161.htm.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黄立洪,林文雄.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发展和谐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实践 [J].科技和产业,2010,10(5):54-57.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现代农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