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霞
(苏州市中医院妇科,江苏 苏州 215003)
崩漏,为月经病的一种,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中医认为主要病机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失调引起。即现代医学所谓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引起月经周期失常,无月经周期,常多见闭经,出血或多或少,血块较多。[1]
妇女月经周期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行经期,血海蓄极而溢,故阴血偏盛,具有“重阳转阴”;经后血海已泄,阴血偏虚子宫藏而不泄,呈现阴长的动态变化;经间期阴血渐复,阴极则阳生,此阴阳转化之机,正是孕育之“真机”、“的候”;也就是经前期,其后阳气渐长,阳极而阴生,为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阴血盛,血海满,如未孕胎则血海溢而行经;若已受孕则聚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而有“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特点;而更年期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损,人体阴衰阳盛,阴阳失调。由此可见阴阳在妇女月经中的关键作用。
历代医家对于崩漏均有论述。《内经》认为:阴虚阳博为之崩。《妇人大全良方》曰:崩漏不止,亦由阴阳盛衰,寒热为邪。《景岳全书·妇人规》:“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博”,凡“阳博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进而提出“凡致此之法,宜审脏器宜查阴阳”治疗上提出了“塞流,澄源,复旧”之法,全国名中医夏桂成教授认为本病证的病程机转常常是有阴无阳,阴长不利,不能达重,但血海盈满,子宫内膜增生过厚,不能排卵,阴不转阳,谈不上阳长,因而阴浊内结于子宫,此乃出血之源[2]。名医钱伯煊认为对于崩漏的辨证要注意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用药注意肝脾肾的阴阳平衡[3]。现代中医学认为崩漏谓之瘀血占据血室,崩漏日久均会出现阴损及阳,阳不摄阴。所以即使控制出血,阴阳转化失利,亦不能恢复月经周期节律,不能恢复排卵,则崩漏依然发作,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青春期及更年期崩漏,中医药控制出血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会出现见血止血,没有注意整个月经过程中阴阳的相互转化过程,未在用药上尊重阴阳转化的规律进行,所以重视调理月经周期,恢复月经周期节律,恢复排卵功能,是从根本上调治、控制出血的方法,是治本之法。其实也就是恢复阴阳平衡与转化的顺畅。
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出发点和归宿。《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中医理论的根本立足点,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在崩漏的治疗过程中亦离不开此原则。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即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所以历代医家都强调保持精神愉快,现代人各方面压力较大,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各种欲望的增加,更容易使阴阳处于失衡状态,但疾病往往表现不明显,例如崩漏未发生之前往往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病症,这时人们往往不够重视,而事实上此种时机下进行治疗就是治未病,也就是“未病先防”,所以平时对于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很重要。夏桂成教授认为行经期、经后期、排卵期、经前期阴阳转化处于不同的状态,有着不同的特征,行经期呈现重阳转阴的特征;经后期属于阴长演进及运动形式不同的过程;经后初期的治疗是滋阴养血,以阴药扶阴但需血中养阴,养阴的目的在于养精卵;进入经后中期,当进入经后末期,带下较多,质稍黏,或有少量锦丝状带下,此时阴长动已达到较高水平,这里把补阳的药加到几乎与阴药并重,不仅在于阴长运动,而且是因为运动较强的需要,在于维持近高水平之阴的需要;排卵期为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经前期为阴盛阳生渐至重阳;经间排卵期补肾活血,重在促新[4]。如果平时能够注意调整阴阳使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阴阳转化顺畅,临床治疗中要根据月经各期中阴阳转化规律来作为指导调经的基础,达到阴平阳秘,自然也会预防崩漏的进一步发生。
崩漏发生后经过治疗虽然症状消失但阴阳尚未完全平衡,必须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无论是西医人工周期还是中药复方调周法都强调疗效的巩固,所以此时更应注意调摄。根据《内经》曰:“调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机”的宗旨,崩漏的治疗应使阴阳平衡为主。而调整阴阳更要注意以调补肾中阴阳,目的在于益先天之阴精填补精血,佐以助阳之品,使阴生阳长,调补肾中阴阳时用药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夏桂成教授在崩漏的治疗中特别强调应用补肾调周法,亦是恢复患者肾阴阳的平衡[2]。而在崩漏的治疗过程中更要注意因人、因证、因时制宜,调整阴阳气血,使五脏安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也就是澄源复旧治疗方式的最终方式。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与以往的不同,夜生活比较丰富,睡眠往往没有规律,更加使阴阳失去平衡,因此保持良好的有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使人体的阳气按时入阴,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气血调和”的状态。而对于不同年龄女性要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保健防护,增强、顾护正气,维持其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整体状态。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张仲景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篇》中,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观点,接着又先后提出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说明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保持着相对平衡与协调的状态。而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平衡协调被破坏,则出现阴阳失调,引起疾病。正如《周易》“偏阴偏阳之谓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以,阴阳平衡为中医治病之道。同时肾阴和肾阳是调节人体全身阴阳的枢纽,肾阴肾阳平衡,则全身阴阳平衡,故补肾中之阴阳为治本之大法。因此维持阴阳平衡的方法在治疗妇科疾病崩漏方面遵循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对于本病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上应是有着良好的近期以及远期效应,对于女性认识自身健康方面亦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1]丰有吉,沈 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8.
[2]夏桂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1.
[3]史宇广,王耀庭.崩漏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78.
[4]夏桂成.妇科方药临证心得15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