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如才 张金宝 李殿杰
1954年,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首先提出了“学习优势”这一概念,近六十年来,学习优势已成为西方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学科共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并被誉为“现代教育方法的真正基础”。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内在追求,要对每一个独特生命有深刻的关照与提升。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得到承认和尊重,所有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习优势教育给我们的实践提供了这种可能。
每个人都在不断学习新生事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然而人的发展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的智力水平、认知方式、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良好的学习潜质,提倡和重视学生的“适性”发展,关注学生自身良好的“学习优势”的展现和完善。
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学习优势”成为生命发展的生机。研究表明:学生若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其学习效率和效果是其他学生的至少1.75倍。让孩子拥有一套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好的学习方法,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使孩子学得更轻松、更高效,对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缓解学习紧张情绪,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学习优势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在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优势分布以及个体差异后,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学习优势,使之与学生的学习优势相匹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益,并使学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在班级授课体制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自己非优势方面的材料、活动和训练,也促使学生的非优势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从而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实施学习优势教育必须从思想上入手,从课堂上突破,从学生上落实,从过程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创建生本、生命、生活和生动的课堂文化。在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在目标、内容、学情分析、教学任务分配、小组建制、反馈形式等方面都能体现学习优势的价值,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课题组的专家们,为实验教师研究、提供了一套科学实用、切实可行的基本教学模式,分为:任务生成—组内活动—组间交流—反思梳理四个任务版块。学习优势研究的课堂,致力于把学生的角色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独立的思考者,积极的创造者,责任的承担者,自信的表达者和幸福的生活者”;把教师的角色调整为“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从而构建“高强度、大容量、快节奏、有活力”的常态课堂。
历城六中的陶丽华按照“学习优势”课题课堂模式的要求,把《羚羊木雕》一课设计成了四个环节,其中包括两个循环的“组内活动”“组间交流”。
(一)任务生成:首先安排学生表演“妈妈偷看女儿日记”的情景剧,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第一循环:诵读、分析阶段
第一次组内活动: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到的人物有哪些?(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是理解人物的前提。)
2.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本文矛盾冲突形成的原因就在于人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而这一点恰恰就集中体现在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中,学生结合文章语句,在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能深刻把握住人物特点,也就理解了人物的价值取向。)
第一次组间展示就在完成以上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两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势,如:诵读能力、概括课文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等。
经过诵读、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特点均产生了自己的认识,这就为第二循环的辩论、拓展奠定了基础。
(三)第二循环:辩论、拓展阶段
第二次组内活动:要求全组学生尽快达成一致意见,选择正、反方观点,并准备辩论材料。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学生需要在课文中寻找证据,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最好温习和巩固方式,当然,为便于展开辩论,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使正反双方力量大体均衡。另外,小组内需要对证据进行整理、记录,这也就锻炼了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发挥出更多学生的优势。
第二次组间展示就是辩论的过程,根据辩论规则:赞同的可以补充意见,不允许重复;反对的先进行反驳,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证据,这就锻炼了学生倾听、分析、综合、口语表达及小组合作等能力,使不同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
此环节中学生能结合朗读体验,分组合作、探究,搜集、整理资料,并自由发表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随时加以鼓励和肯定。在辩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也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充分地表现出来。
辩论的双方各有道理,教师设计这个环节并不是为了分出胜负,只是想让学生通过辩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看待问题,即友谊很重要,家庭亲情更不能忽略,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与父母闹矛盾,产生隔阂。
文章的作者是站在孩子的视角反映问题,思想倾向较为明显,是在批判大人的“重财轻义”,认为大人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纯真,这从文章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可以看出,在课堂上,这种观点能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共鸣,但教师认为,既然放在教材中让学生来学习这篇文章,编者的意图不仅仅是想引起孩子的共鸣,更重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讨论来进一步明确:友谊可贵,亲情难得,更要珍惜!所以,在辩论之后,教师出示了一篇小文章《一碗馄饨》,应该说,学生对这篇文章感触还是很深刻的,这可以从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得到体现。
(四)反思梳理
为进一步检测学生的认知程度,迁移应用在本课学习中受到的教育及学到的知识,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与父母沟通,在此环节,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课堂伊始的情景剧入手,让学生体验、解决母女的矛盾,同时也能训练学生即时表达的能力。问题的圆满解决,也就验证了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当然,学生的收获肯定不止这些,“这节课你还学会了什么”的话题足以让学生多角度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及反思的能力。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群体的优势,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营造“大语文”课堂,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取得较好效果。
总课题组还大力推进了“活动单导学模式”,力图以“活动单”为媒介建设高效课堂。稼轩中学的“活动单导学”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活动”。活动是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升几个环节组成。二是“活动单”。活动单是基于学生主动反应,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活动“单子”。它由刺激项、反应项、提示项组成,学生将主动思考外化为产品,经过再加工反馈,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是“导学”。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发、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活动单导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思想、教方法。它关注的不只是学生“技”的进步、“知”的获得,更有学生“人”的内涵发展。
各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概括了实施学习优势教育的几个要点。
1.备课要重视学情分析
备课应以课程标准为纲要,将课程标准和教材相结合,分析出教学重点,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得出教学难点,将重点、难点扩展、细化制定出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分析出完成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结果、行为评价构成教学设计,可以说学情分析是制定教学难点的基础。
郭店中学的田海莲老师认为学生的学情首先要依据学习优势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优势测评,了解学生的优势类型,然后进行具体分析。
(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的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
社区矫正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司法实践中,大多工作人员欠缺上述专业素质,即使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在个案矫正时他们往往也无法有效地发现隐藏的问题、处理复杂的情况。
(2)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现代学生的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有的主要来自先天、有的主要是后天,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中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而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精力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分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课堂上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4)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更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教得最优化和学生学得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才能创造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的问题和阻力,并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就能获得真实的发展。在备课中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思考相应的具体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2.拟定教学目标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
新课改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优势教育更强调通过学生的学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衡量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基础,体现学生通过教学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让课堂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更明确。教师们不仅从表面上有三个维度的体现,在表述时也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大量使用了背诵、复述、画出、写出、列举、描述、解释、说明、证明、找出、计算、符号表示、规范写清、用术语表述、接受、同意、反对、辨别分别描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等目标。
3.应重视情境导入环节的设计
在任务生成阶段,教师要呈现与课程内容和目标相关的问题情境,生动自然地引入学习内容。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境,不断激发学习潜在的优势潜能,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的目标和充分的思维空间。我们非常重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倡导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进入全新的学习境界。
(1)小组人数的确定:根据班级总人数决定小组规模与小组数量。一般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数量为偶数最佳,有利于学生组成帮扶对子、进行两两互动和监督。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又结合自己的学科和课堂实际进行灵活变通,如历城六中苏宏老师把同桌两人又分为了1号、2号。在合作中1号帮助2号,2号检查1号,一人答不出另一人一起站立,所谓“同甘共苦”。这样以1、2号之间的合作互赖为基础,使分工和任务更加明确。
(2)分组的类型和原则:按照学生不同的优势特点,学习优势理论下的分组主要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混合分组三种。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3)小组间的流动或动态小组的设计: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4)小组内的职责分工:小组内一般应设组长、书记员、发言人各一名。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书记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应选书写速度比较快且书写较为美观的学生担任;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应选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这样的设计和安排能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都有收获。
(5)小组合作技能的训练: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交往并不是一时能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学习优势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5.要善于引领学生思考的全过程
教学不是给学生头脑里存放大量无用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生成智慧。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的差异,真正的教学必须有思维参与其中。
历城六中胡晓华老师认为设置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是需要老师主导的。刚启动研究的时候,要么问题很具体,没有思维开放和拓展的空间;要么问题太大,学生思维撒出去很远,耗费大量时间,影响正常课堂进行。随着研究的深入,胡老师体会到:数学课上任务设置要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进行设计,以尽可能多地暴露学生思维轨迹为标准,以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潜能、优势都得到不同程度地挖掘为目的,使自己的数学常态课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我们在实验学校引领学生积极提炼生活中的各种有价值的问题,以班级为单位建设“问题库”,鼓励孩子的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稼轩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潜能,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推行了学生“自主管理”。艺术团、书画社、文学社、管乐团、记者团、电视台等基层组织,都是在学校协助组建,学生自主组织管理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校园电视台与记者团,自主构建校园传媒,每周新闻,关注国内外时事,即时报道学校教育动态,打开视野的天窗,眺望多彩的世界。
评价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潜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稼轩中学张涛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奋斗目标,明确奋斗方向。他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在学校的“质量抽查”之后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下次的奋斗目标、竞争对手,同时,通过小组会议确定小组目标。他还尝试了互递挑战书、应战书式的激励方式。
历城实验小学设立了班级评价、年级评价、学校评价三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各种优势的挖掘与张扬。学校评价注重随机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时常有闪光的行为表现出来。为了及时抓住这样的优势展现,老师们创设了“心灵对话”、“星光闪耀”等评语卡。同时教师将口头评价、体态评价、符号评价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打造更强大的势能。学校突出特长评价:为了激励学生形成兴趣、爱好,发展个性,学校把学生特长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领域进行评价,先由学生自己申报,然后组织任课教师、家长、同学进行评定,最后由班主任写出推荐意见,经学校审查通过后,进行大会表彰,发给特长生证书。学校还积极倡导作业评价: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与辛劳。要求教师在批改作业和检测试卷时,要根据学生的优势变化,及时给学生写激励性的评语,每学期写给每个学生书面作业评语不少于5次。建立学生作业互评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小组评、集体评,每个学生每学期主动找家长评价不少于10次,找亲友评价不少于5次。
学习优势教育的实践目标是为了每一个人的优势发展。而这一切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尤其是基于学习优势的课程文化的建设。学习优势研究不仅在于揭示学生学习优势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内容丰富又富有特色的课程。在未来的研究路上,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入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优势,在课程开发、教材运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良好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等,培育、生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带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