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东靖
保罗·弗莱雷(Pau1o Freire,1921-1997),巴西著名教育家,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也是“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物。保罗·弗莱雷将一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教育理论的探索,同时,他还献身于实践探索,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他的实践探索为其激进而又丰富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坚实基础。针对压迫阶级培养受压迫者适应现状的驯化教育,弗莱雷提出其著名的解放教育思想。这不仅为世界范围内处于从属地位的受压迫阶层提供了思想启迪,也为我们今天批判、反思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工具。
讲授法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但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讲授法的口诛笔伐时有所闻。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保罗·弗莱雷探索研究了学校中的教学关系。他发现,讲授,是学校在教学实践的重要方法。“讲授”具有一种特殊的弊端,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是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客体是学生,是知识的被授予者。作为教师,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不停的反复记忆,从而达到“储存”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没有沟通,没有对话,这样的关系是不平行的。保罗·弗莱雷认为,这种讲授方法只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学生真正成为了被“填塞”的“器皿”。填的越满,教师就越有成就感,就越是会被公众认为是合格的教师,而这些“器皿”越顺从,越听话就越是会被认为是好学生。讲授式教学充分反映了传统的旧式教育观。
这种传统的教育,保罗·弗莱雷把他形象的比喻为“银行储蓄”(bancaria)式的教育。也就是说,整个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学生是“户头”,而教师就是往“户头”里存款的“储户”。教师的讲授行为,就是在存款,学生的接受、记忆和复述就是储蓄行为。在这种“储蓄教育观”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以教师,所有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就出现了保罗·弗莱雷指出的如下的一些现象:教师是教授,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师需要不断的思考,学生则不需要发动脑筋进行任何思考;教师制定纪律和守则,学生顺从遵守这些纪律和守则;学生始终围着教师转;教师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权威,只能允许听从他的指示和安排,而不允许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异议。
保罗·弗莱雷说:“你从‘那里’出发,就永远到不了‘那里’;你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到达‘那里’。”①换句话说,教师应当充分的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尊重他们从实际生活当中得来的经验和知识。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对知识、社会、乃至世界的理解,都应当得到尊重,也许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
传统的教育从古至今,从上到下都在编造它的主要教育内容和中心思想,保罗·弗莱雷分析传统教学内容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权利和地位无比的遵从,味同嚼蜡的咀嚼着这些机械性知识,这种“灌输”,直接导致了一种关系的不断重复,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保罗·弗莱雷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生活的历练和丰富的社会经历,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获取更多的经验。所以,他主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运用日常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并掌握课程内容,从而使得学生了解一个怎样构建知识主体的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习。因此,要求教育者要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获得,令其有益于学习者身心发展。
这种“储蓄教育观”下,知识是一种智者给予愚者的恩赐,而学生就是要适应这种“储存教育观”的人。他们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需要储存更多的知识,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的自发的想法就越来越少,批判意识越来越淡薄;越是这样,学生就会更倾向于适应世界而不是去创造世界。保罗·弗莱雷 “知识是动态的、生成的、不完整的,今日对某事物的认知,未必同于明日对此事物的认知。”②弗莱雷指出,这种“储蓄式”教育观剥夺了或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权,那么未来的他们只能成为被动的、没有创造力的劳动者。
保罗·弗莱雷认为“教师教育不应该是知识的储存,而是在人与世界交往中,人不断地提出问题。”③“提问式教学”是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通过解答问题,把握知识,增长能力。它是指出了意识存在的本质是其“意识性”,也就是确定了意识本身,即总是“意识到”,不仅仅意识到事物,也意识到其本身,即意识到意识的意识。
保罗·弗莱雷指出,认知的双方在认识客体事物的过程中要有双向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传授和单方面的接受。只有实现主体和客体的有效沟通,使得师生之间可以对话,交流,才能克服师生之间的矛盾。
保罗·弗莱雷指出“人终将体会认识到,人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④通过提问式教学,将矛盾的师生关系进行转换,这时候的教师不仅仅是执教的教育者,也是能够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身修养的受益者。“对话式教育是呼应了意识的本质”⑤,所以说,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起始于“对话式的教育”,打破以上对下的关系,将师生关系转化为共同对话,共同成长的过程。保罗·弗莱雷指出对话要以平等、爱、谦恭、信任他人的态度进行,任何人不得以专制和权利剥夺他人的发言权。也就是说“没有谦虚的态度也不可能进行对话。”⑥
保罗·弗莱雷的思考模式超越了一般传统的思考模式,他认为,对话的解放功能建立在以对话式教学为前提的状态下,所以,他主张提倡以改造社会和进行政治解放为契机,大力推广“对话式教学”。
保罗·弗莱雷提出在教学中要进行提问,反对单向性的讲授,提倡双向性的学习,使教学具有对话性。即,提出了对话的思想。他认为,在师生之间实施提问式教学,使得师生都能够成为主体,为达到最后共同的目的而进行交流沟通。
弗莱雷的“提问式教学”也同样反映了“解放教育观”。“解放教育是知识理论的实践、政治行动、美学行动三位一体的行动,这三个层面总是相伴相生,在求知行动创造和再创造认知对象时,也同时形塑求知的学生。”⑦那么根据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能够觉悟,要会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要具有批判性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教育中获得“解放”。
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者能够最大程度的认识和感知世界,并且能够依据自己的创造能力变革世界。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并且弘扬教师和学生的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意指“人作为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对于形成他生活的社会文化现实及其改变现实之能力的深刻意识。”⑧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这种批判能带来的后果,人们才能更加积极的去思考问题,才能改变现状。保罗·弗莱雷用“意识化”这个词来表示具有批判意识性的教育目的,“意识化并不是现实的映像,而是关于现实的反思,这种反思改变现实,使之人性化。”⑨保罗·弗莱雷认为,知识是可以经过对社会的建构和实践,进行再创造的。学习者通过对知识由来的探究,从而能够更深层次的对教学内容有更新的认识,这才可以称之为认知与学习。
人天生就具有好奇心,通常这种好奇心表现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于固有的事物人们往往缺少好奇心,没有究其所以然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教师首先要起到榜样作用,倘若教师不具有好奇心,不倡导学生以批判的思考来进行学习,那么师生就无法真正的探究学习过程。教师保持好奇心,有利于做好学生的榜样。
保罗·弗莱雷指出,在“解放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都共同面对着世界,在不断的了解和深究,探讨与辩论中,师生就成了有好奇心,乐于探究,乐于提出质疑的批判对话式主体。
学校教育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文化领域的权威意识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都是根深蒂固的,对权利十分顺从,甚至是盲从。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这个社会现实中,其中某些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所以说,整个大环境的改造是当务之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水平也是重中之重。通过学习者对社会和世界的好奇,再凭借于此由意识觉醒发展为独立思考,孕育批判性的文化环境,有利于用批判意识来解读现实的意义。
具有批判式意识和思维的人表现为:不随波逐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地。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学生,促进学生自身的提高和发展,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批判性对话式教学,把质疑看作是公民应有的习惯,教育者应当鼓励学生的质疑,将提问与对话看成学生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抑制他人的言论是一种压迫行为,拥有权威的人为了一切循规蹈矩的进行,而强力的压迫压制人们提问的能力。
探究批判式的教育,是一种持怀疑态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人们敢于提问,勇于质疑,让教学彻底从旧式的重复机械记忆转变为一种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充当提问者,将当前的情况给予提示,协助学习者更为清晰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现实,从而能够更准确、犀利的提出质疑。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质疑。在如此反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必然多余“灌输式”的教育,思维意识的开发,也将十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进步与发展。
在学生提问与质疑的同时,也应该有人对这些质疑加以提问,在师生对话中,无论是谁提出的问题,都不能直接接受,介于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同,无法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带有个人色彩的疑问与质疑,这很有可能会成为压迫的同谋。所以说,对社会和世界的思考,不论是哪种阶层或是哪种人群提出的质疑,都应当在开放的,言论自由的情境中,接受来自各方各面的怀疑与批判。
注释:
①转引自王芳.觉醒的教育和农民的觉醒——从梁漱溟到弗莱雷[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15.
②③④⑤⑦转引自汤仁燕.Paulo Freire对话教学理念与实践之研究[D][博士论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4:77、44、79、103、171.
⑥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
⑧[英]彼得·贾维斯.二十世纪的成人教育思想家[M].王秋绒校阅.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270.
⑨Paul v.Taylor.The Texts of Paul Freire[M].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33:41.
[1][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志成等.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三[J].外国教育资料,1997(5).
[3]胡玉花.保罗·弗莱雷的教师观研究[D][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
[4][英]彼得·贾维斯编著,王秋绒校阅.二十世纪的成人教育思想家[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5]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涂渊.第三次教育理论革命——解放教育的核心观念及形成[D][硕士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7]汤仁燕.Paulo Freire对话教学理念与实践之研究[D][博士论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4.
[8]叶澜等著.教师角色和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