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践履在平等交流的课堂

2012-04-02 14:02管红丽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24期
关键词:交流语文老师

● 管红丽

回首二十六年的教育生涯,我始终在追寻着平等交流的课堂,始终以课堂为核心进行教学研究,始终和老师们进行着真诚的对话。但由于素养不够,我走得磕磕绊绊,得失参半。也正是清楚自己的“根基”不厚,所以一直在实践着、思考着,从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很努力地去做一个思考型的实践者,力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提升。我知道有许多同龄老师早已硕果累累,而我仍在路上。

在自我否定中成长

从1986年毕业到2000年的14个年头,我一直做着班主任、教着两个班的语文。前7年在一所农村中学,后7年在市实验中学这所全市的窗口学校。这14年的教学之路可以用 “实践—反思—改进”来概括,是在时而“柳暗”、时而“花明”中找寻理想的课堂,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一次又一次重生。

一、持续地向同行学习

刚毕业那会儿,学校缺语文教师,就让我教,而我一直喜欢理科,不爱教语文。不情愿的时候,领导的一句“文登师范毕业的什么都能教”让我备感自豪,从此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想着如何上好课。教古文时,为了让学生不抵触古文,我就把课文倒背如流;教《我的老师》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那样安排七个小片断的顺序,备课时我几十次地变动提问;白天做的卷子,晚上我一定会批完,保证第二天准时讲评……就这样,学生们喜欢上了我,我也由衷地喜欢上了语文,于是,“做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打造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教育”便成了我的梦想。如何实现这一梦想?我开始向身边的老师学习。

脑海中最抹不掉的是于波和林继海两位老师的课堂。于波老师擅长上诗歌课,课堂上她总能以浓浓的“情”打动学生,整个课堂洋溢着诗的芬芳;林继海老师擅长上现代文阅读课,他思路清晰、从没废话,是真正的“精讲”。好像在沙漠中突遇绿洲,我一头扎进他们的课堂。我的听课本上详实地记录了他们上课的流程,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和反思。课后,我将听课记录翻了一遍又一遍,细心揣摩两位老师的设计意图,加入自己的想法后再请两位老师指点,然后到班级中实践。于是,蕴含诗意、思路清晰的课堂就成了我的追求。

我深知自己处于“描红”阶段,应该博采众长。所以,我还常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几十里地之外的学校去听课。往往起个大早,饭都顾不得吃。我更是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有一年去青岛听课,不巧大雨滂沱。同行的人都说:“雨这么大,还要倒几次公共汽车才能到听课地点,等赶到了,衣服早湿透了,不去了吧。”可那样的听课机会实在难得,我不能不去!傍晚,当全身湿透的我赶回旅馆时,同行的人都站在门口,脸上写满了担忧:因为我是个特别转向的人,大家都认为我迷路走丢了。不止这些,我还一有空就扎进名家的课堂实录里,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力争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二、初悟平等交流的课堂

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我发现:简单的学习和模仿只能是“模仿秀”式的老师,要有“自我”。于是,我投入到“单元教学”的课题研究中。“单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由原来的以课为单位上课变为以单元为单位上课,一个单元的教学有四种课型:通读课、精读课、自读课、总结课。在教研员老师的指导下,我到全市很多学校去上研究课。实验过程中,我精心设计每一个导语、过渡语,力求做到每一种课型之间链接自然、每一个环节之间衔接精彩,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板块式课堂。

1991年,我第一次执教了全市公开课,听课老师们的赞许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因而更加自如地游走在“板块”间,努力地让“板块”间无缝对接。当时吸引了许多同行来听我的课,教学设计拿了很多奖,还被授予“文登市优秀师范生”“文登市新长征突击手”“文登市教学能手”“文登市优秀教师”“威海市师德标兵”等多种荣誉称号。我也曾暗自得意:什么课我都能上好了,因为有“板块”这个法宝呀。逐渐地,我发觉:一堂好课,不在于板块间衔接得多么完美,而在于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进而学有所得。那时我很苦恼:觉得自己刚成功了,“会”上课了。怎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呢?很幸运,教研员老师知道了我的想法,让我参与了“听说教学”研究。“听说”是那时教材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这种课堂学生自然要“倾听”、要“交流”。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渴望老师、同学倾听;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并不是容器!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表演场,而应该是学生的发展场!这让我顿悟: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文本间的深度“交流”!而只有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课堂上才可能产生真正的交流。

在阅读课上如何贯彻这一理念?那一段时间,我很是困惑。为了上好一堂课,从目标设计、课堂构思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我都不厌其烦地与同事探讨。不记得上了多少节研讨课,只记得为了构思一堂课,夜深人静,还静坐在书桌前;只记得与同事探讨,一会儿情绪低落,一会儿又喜上眉梢;只记得一堂课上了又改,改了又上。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者能迅速抓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发言者表现得自信满满,而且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老师们都愿用我的学生上公开课。经过不断地反思、实践,我不再拘泥于“板块”这种模式,而形成了新的课堂风格——一个“网络”世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了心灵的碰撞,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了情感的交流。

从“板块”走向“网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直线上升,只是学习课文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了。于是,我把流行美文“引进”课堂,但我不想让它和学习课文的课堂雷同。我先是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一些自主阅读美文的方法,譬如以记事为主的文章,可以这样来读:概括故事内容——品味雅词佳句——谈感受——说评价。学生读完以后,就是“开心时刻”,让学生自由评说。这样,平等交流由课内到了课外。慢慢地学生不只上课评,课下还接着讨论;慢慢地学生掌握了读书方法,既能把厚书读薄也能把薄书读厚。

我想,正是自己敢于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新的突破口,不断地“走过自己”,因而得到了大家的承认:先后被评为威海市教学能手、威海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特级教师”等称号。

在语文平等交流的教学研究中磨砺

2000年,我担任了市实验中学的教导副主任,分管语文教学,且一管就是5年。那5年,我走的就是一条且“耕”且“读”的路。我所谓的“耕”,就是继续在语文课堂上“耕作”;所谓的“读”,就是去“阅读”其他语文教师的课堂。这样,我和老师之间产生了真正的交流:老师们都愿意和我一起去研究我理想中的课堂——平等交流的课堂,我们一起在“山重水复”的课堂教学之路上寻找到“又一村”。

一、打造平等交流的阅读课堂

2000年,我分管语文时恰好威海市换教材了,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套教材。可如何贯彻新修订的大纲精神?我给全校语文老师写了一封信:谈了新大纲的精神、新教材的特点以及中考的变动,号召大家同心协力,一起攻关,研究新形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样,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正式启动了。我先带领骨干教师把所有语文教师的课听了一遍,总结出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优点,然后,我以“我能学什么”为主题开了语文教师会,会上我把我校课堂教学的优点一一列举,请教师确定“自己能学什么”,并且达成了共识:课堂必须是师生、生生、人本之间的平等交流。之后,我又领着全体语文教师相互听课,反复研讨。

我们的研究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平等交流的理念已经被语文教师接收,我还总结出一个阅读课堂教学的思路:整体感知——局部品味——想像拓展。这一思路实际上就是三次交流:

交流一:整体感知。就是从文章的结构、内容、感情等入手提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和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交流二:局部品味。就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去品味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在品味的过程中,师生会以不同的方法反复地读,充分地交流,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入学习重点和难点。

交流三:想像拓展。就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课堂上或是激情辨论,或是静静写作,或是角色朗读……无论哪一种交流,都让学生既与课文 “藕断丝连”,又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视野扩大了,能力提高了。

当然,三次交流在有的课堂可能要进行两个循环,或者是“局部品味”要进行多次。我是把“板块式教学”和“交流式教学”整合,总结出了这一思路,当时在全市产生了广泛影响,我撰写的论文《也谈三步教学法》发表在《作文教学通讯》上。我校的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有的上了优质课,有的成了教学能手,有的是学科带头人。

我在实验之初、在实验进行一年之后分别对初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主题是:你最喜欢哪科课堂?原因是什么?前问卷只有29.8%的学生喜欢语文课堂,而后调查表明有82%的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学生喜欢语文课堂的理由很简单:有想法我就敢说。当时,我校的语文课堂上常常是这样的:“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我的做法很有创意”“我觉得自己的发言挺精彩,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好吧”“我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一起思考一下”……我们认识到:产生交流的前提是 “平等”,只有让每个学生感到被尊重了,有话语权了,学生才有可能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二、探究平等交流的写作课堂

“平等交流”走进了阅读课堂,那么,语文教学另半壁江山——写作教学怎么办呢?此前,我的写作教学非常重视“周记”,周记就是“随笔”,因为我觉得“随笔”最能写出真情实感,而只有写出了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和自己的内心、和这个世界产生交流。虽然每周我都拿出一节课宣读优秀“随笔”,但总是不能大面积地全面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所以,我就想怎么才能让写作课堂上产生 “思维的碰撞”?从而总结于适合于自己的、他人也可借鉴的方法。2001年,我申请到了国家级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于是,我带着我的团队向“写作教学”发起了冲锋。

一开始我们就本着“平等交流”的原则,走进了课堂,但我们像是处在幻城里,总是在原地徘徊,一连几个周一无所获。后来,初二的学生提出来了不会起作文题目(当时盛行材料作文),我就和初二语文组一起集中精力研究如何起作文题目。我们先是梳理了课文的题目,又把学生喜欢的美文题目汇总,总结出名家起题目的若干方法,虽然有些粗浅,但有了意外的收获:师生共同意识到了作文的语言要有创意,从此打开了课题实验的缺口。我们让学生通过“五步交流”法习得创意语言,即寻找创意句子——总结方法——仿写创意句子——分析所用方法——创作创意句子。这样,几经反复,学生们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语言创意方法,如改用名言法、剪贴词语法、褒贬倒用法等等。

当语言训练基本成熟时,我发现:课题实验走入了单纯的语言训练的死胡同,学生的写作水平难有新的提高。作文更需“内涵”!于是我们又开展了课前五分钟、每周一节专题阅读、每个月一次读书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提供了时事论坛、名著品读、时文欣赏、流行语言评说等交流平台……学生有话说了,为什么还不出“精品”?我又决定:进行创意构思和创意形式的研究,提炼出了“细节再现强形象”、“类别分明 清整体”等多种构思形式。在此期间,我们还进行了思维训练,如,想像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放飞了学生心灵,让学生走出了思维定势。就这样,我们在前进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

后来,我发现作文讲评对学生写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绝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老师说说主要优点、主要缺点。要让作文讲评课也成为 “平等交流的课堂”。于是我们又对作文讲评课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最终,我们探讨出这样的上课思路:广泛评议——大面积表扬——针对训练。“广泛评议”是指学生写完作文后马上互换,从三方面进行评议。第一,本次作文的要求是否达到;第二,有哪些富有创意的词句;第三,各抒己见找优点。每位批改者须将对方的闪光点制成卡片,标明作者、题目。这样,每位同学的习作都被欣赏,每位同学都在欣赏别人。学生评议完了以后,老师要收上来:一是要看学生评得怎么样;二是汇总学生的评议。“大面积表扬”主要有五种表扬形式:榜上有名、登台亮相、擂主争夺、名作珍藏、创意积累。这样,大部分学生被表扬,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了:说,写,互相交流。“针对训练”:一“练”指导目标,二“练”讲评目标,三“练”语言。这样前面评议和表扬所激发出来的热情就找到了用武之地,学生“修剪”文章得心应手,他们的文章就自然就再现美丽。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每周听四节研讨课;每周主持一次评课活动;每学期阅读修改几十篇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每学期举行一次创意作文大赛;每个实验阶段撰写一次研究报告……我欣喜地看到:平等交流的理念走进了写作教学的课堂。我校教师多次执教全市写作公开课;孙忠莲、王淑芹、王炳丽等老师执教了国家级的写作研讨课;我校教师的论文一百多人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学生的作品时常出现在各级报刊上,学生的作品专集——《凤凰初飞》成了我校学生的最爱。我们还编写了校本教材——《创意飞扬》。2004年10月,全国写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在会上做了题为 《触动心灵 飞扬创意》的经验交流。2005年9月,在威海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暨新教材培训会上,我作了题为《拨动心弦,抒写生活》的报告。

这时,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现了“余映潮50讲”,他的六种阅读教材的艺术、六种处理教材的艺术、八种课型的设计艺术、七种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等等,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不再拘泥于一种上课思路,而是在平等交流的理念指导下,实践着多种思路,有很多的“变式”。因此,2006年,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让我培训了全市的语文教师:先是上了一节公开课——《在山的那边》,然后做了报告——《如何处理教材》。这次报告会,促使我把自己的“平等交流”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2009年,我被评为第二届齐鲁名师人选和山东省优秀教师。

在校本教研师师、师生互动中行走

2005年,我调到了文登二中,担任了教导主任,2008年,我又担任了二中的副校长。于是,我将研究的视角从语文课堂拓展到全部课堂。如何将我的“平等交流”的追求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追求?我想只有“平等交流”和各位老师的平等交流!我愿意和老师们互诉困惑,碰撞思想。我暗自想:校本教研就是我们和老师们交流的平台,就是我和老师们共同成长的舞台!

一、让老师们在平等交流的课堂实践中争鸣

文登二中是2003年才由高中变为初中的,老师们来自四面八方,每年增加的教师都在30人左右,老师们在一起磨合的时间太短。我也是初来乍到,对老师们的课堂是不了解的。从哪入手了解?从骨干教师。于是,我召开了骨干教师座谈会。通过交流,我了解到骨干老师们是“自然发展”:来到新学校,大家都按照原来的轨道前行。我想,这也是好事,“百花齐放”吗。那怎么才能“百家争鸣”呢?叶澜教授认为:教学实践,“成事成人”。我决定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交流,产生碰撞,从而“达成共识”,而不能把“平等交流”的理念硬塞给老师。于是,我组织了系列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是“创特色、展风格”活动。目的让教师们扬长避短、发挥潜能、释放魅力,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这一活动历时一学期,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试一试,初露特色”。要求每位教师上一节能突出自己特色的课。第二阶段是“扶一扶,把握方向”。要求每位老师思考三个问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今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在学科组内交流,其他老师根据听课情况提出建议。第三个阶段是“赛一赛,展示风格”。比赛时要求“四同”,即同一学科、同一年级、同一天、同一节课。各教研组先进行集体备课,然后个人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最后大家同上这一节课,促使教师充分展示出自己的风格。第四个阶段是“促一促,完善风格”。每位教师进行两类问卷:一是问其他老师:我还能改进什么?二是问学生:目前的课堂,你最喜欢什么?你最不喜欢什么?然后,反思改进。

整个活动可以概括为“反思—对话”。“反思”是教师的“自我交流”,“对话”是老师间的相互交流。这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活动丰富的内涵和蓬勃的生命,成就了一大批特色教师。在张扬个性、突出特色时,有一些老师为展示自己,把课堂搞得“五彩缤纷”。而过分追求新鲜的东西,就导致一些课堂教学形式主义过重;有一些教师心气浮躁,甚至把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也摒弃了……甚至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学生的基本素质却难有提高。

怎么改进?诊断学生,问卷老师,寻找课堂的问题所在。有位老师如是说:学生无兴趣不行,无刻苦不行,无背诵不行,无习惯不行,无检测不行,无“分”也不行……既要知识又要能力。

于是,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目标教学”上,提出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从抓实备课、上课、检测、批改、讲评、反馈课堂教学六环节入手,通过课例—反思—引领—互助—再实践的过程,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我们尤其重视课堂小测,为此我设计了三次“对话”进行研究:依据目标确定小测内容——依据小测结果评价教学过程——依据评价结果矫正课堂。这一过程让老师之间,老师和自己、文本、教学过程、学生评价之间,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活动中,教师们一起深入研究课堂细节,努力做到每节课都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效地纠正了课堂教学的“浮躁”现象。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反思自己的课堂,学习他人的课堂,更加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学生交流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目标明确、问题精粹、品读细腻、交流有效。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就做了四场报告,上了四节公开课。

抓“有效性”,让不少教师回归“老路”,把课堂当成了“训练场”,一味地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我随即提出把“如何在丰富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力,使学习成为快乐的情绪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的理想课堂——绿色课堂。

我在全校推行了绿色课堂四步实践活动:第一步是“找一找,引来绿意”。请科研小组中的佼佼者上示范课,课后请老师找一找:示范课中的哪些优点自己已经拥有了,哪些是自己今后要努力做到的;第二步是“学一学,扩大绿意”。打破学科界限,让教学风格不同的老师结成对子,每个周互听两节课,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三步是“上一上,展示绿意”。请每位教师都来上一节自己心目中的绿色课;第四步“辩一辩,铺开绿意”。通过“自由论坛”,大家深入讨论:到底怎么做才能让课堂更贴近“绿色”。

活动中,教师们相互观课、相互评课、分享经验,涌现出很多优秀课例;我校的课堂教学经验《聚集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得以向全市推广,后来发表在《中小学校长》上;在威海市第二届教育科研总结大会上,我作了题为《学习 反思 前行》的典型发言,学校也被评为威海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我的反思文章——《反观语文课堂教学》、《带着思想上路,抓牢教育科研》、《故事——助教师成长的一臂之力》等文章陆续发表。

二、让老师们在平等交流的主题教研中碰撞

通过创风格、抓目标、提兴趣这三大课堂实践活动,让老师之间展开了有效对话,更让“平等交流”的理念化为教学实践。我深知,彼此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的前提是参与交流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见解。渐渐地我发现要想让学生大胆交流,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深度的学习状态。于是,我又将目光盯在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2009年,我又和老师们开始了“自主能力培养”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我想通过自主课堂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教师讲得多;二是教师知道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却没有给予关注。总之,要解决课堂“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因为没有积极的思考,就没有高质量的交流。

为了让全体教师自觉地加入到“自主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研究”的行列中来,我总结出了“四步八问”式校本教研。第一步是集体研讨,撰写学案。即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上课内容,在深入钻研教材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撰写学案。第二步是自主备课,突出个性。即每位教师在学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备课。第三步是一人上课,大家议课。就是一人上课,大家都来听,都来议。第四步是共同修改,人人实践。就是听课、议课之后,大家都来修改教案,然后分头上课。在每一步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两个问题,再进行集体研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再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种循环式的对话,能够从常态课中磨炼出精品课,能够挖掘教师成长的内核,逐渐形成“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近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人人成长,人人发展”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陆续进行了设计课堂任务、学生参与面、合作学习分层要求、分层设计作业、提炼教学模式等等研究。

经过反复实践,我总结出了自主课堂的四步教学流程:抛出问题,启动思维;任务驱动,独立思考;抓手清楚,合作交流;反馈练习,巩固提升。这个流程主要包含了三种形式的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我认为,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梯子,交流学习是升华,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三种学习形式可以循环使用,每一种学习形式的用时依据学情来定,不强求每个循环用全三种学习形式。这样,“平等交流课堂”的研究走到了更高的层次,我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均被国家课程资源库收录。

我与老师的“交流”也更加通畅,“交流”也融入每一位教师的血液。为进一步优化校本教研,真正形成学校文化,经过一年多的跟踪调研,我总结出了校本教研的三步曲:问题的聚集与解决——组织具有鉴别力的对话——策划具有竞争力的比赛。问题的聚集与解决,即在教研中,遵循“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思路,让教师能够对问题的内涵进行“确切表达”,并能结合亲身体验进行“实践改进”;组织具有鉴别力的对话,即着力为教师打造全方位的交流平台,以此引导教师在积极主动的倾听与回应中“分享精神和经验”,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为了确保成效,我还对研讨和交流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包含的具体操作步骤都做了明确规定,使其标准化、制度化,便于操作;策划具有竞争力的比赛,即我将校本教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有效实现了对迫切希望指导的教师帮他们“登高”,对盼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教师给他们“搭台”,对害怕展示自己的教师为他们“加油”的目的。我的总结文章《推行教研三部曲 提升研究品质》于2011年1月发表在《中小学校长》上。

这样的校本教研,使我校教师迅速成长:在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得第一名的大多是我校教师;2007年我校5位老师被评为威海市教学能手,占了文登市初中总数的三分之一;在2009年文登名师的评选中,我校有8位教师当选,占初中总数的四分之一;威海名师评选中,文登8位教师当选,我校就有5位。文登三个课程团队被评为威海市名课程团队,我校就有两个;学校也被评为教学示范校;2010年评选威海市学科带头人,我校有4人名列其中……

2010年1月,作为齐鲁名师人选,我随团赴美国康州考察学习。我像一名虚心向学的小学生,望、问、听、记,留下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看了美国的教育后,我思考最多的是:当一个孩子从中学毕业时,我们希望看到他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然后,我从“目标”人人清楚、“观课”天天进行、“教育”人人有份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工作。特别是和老师们一起学习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听课的变革》等课堂观察方面的理论,改变以往教师被动地听课的局面,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去审视“平等交流的课堂”,进而不断地改进课堂。现在,我校教师不断被邀请展示课堂观察的全过程。今年,我又被评为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研究获得威海市首届年度教育科研创新成果一等奖。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我明白,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我也知道凭自己的能力是走不出去多远的,但我要一直躬行践履在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研究之路上——一路跋涉,一路向前。

猜你喜欢
交流语文老师
如此交流,太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