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2012-04-02 04:00贾燕芹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葛浩文英译本译作

贾燕芹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他也是美国圣母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研究教授,从事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教学已有30年。他1961年本科毕业于长滩州立大学,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1971年硕士毕业于旧金山州立大学,1974年博士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葛浩文先生30多年来笔耕不辍,不断将出色的中国作家作品介绍到西方。他翻译的体裁很广泛,包括小说、诗歌及回忆录,将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20几位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及其作品推向了海外。葛浩文翻译作品之多、涉及作家之广、风格之丰富都使他成为了海外汉学界中最重要、地位最高的翻译家,他因此也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首席翻译家”。[1]葛浩文的译著严谨讲究,尊重原著,行文流畅,由他所翻译的台湾作家朱天文的《荒人手记》1999年获得了美国翻译家协会颁发的“年度最佳译作”奖。他的译著也确实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作家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贾平凹的《浮躁》借助他的翻译获美孚飞马文学奖,莫言的《生死疲劳》获得纽曼华语文学奖,姜戎的《狼图腾》获曼氏亚洲文学奖,毕飞宇的《玉米》获2010年曼氏亚洲文学奖。[2]

除了翻译工作之外,葛浩文先生编写(或与人合编)了一些中国文学选集,例如《哥伦比亚文学选之现代中国文学选集》、大陆当代短篇小说译文集《毛主席看了会不高兴》等,这些书籍也成为在海外的中国文学学习者、研究者的重要文献。葛浩文丰硕的翻译成果经常会使人忽略或忘记他也是一位学者。在印第安纳大学做博士论文时,他选择自己非常喜欢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经他整理后作为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出版,题名《萧红评传》。这部专著为萧红研究者和学者们提供了非常详实和权威的文献资料和史料,也正因为如此,在2011年为纪念萧红诞辰100周年举行的首届“萧红文学奖”上,《萧红评传》获得“萧红研究奖”。作为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者,葛浩文还发表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例如评论过黄春明笔下的乡村,鲁迅的读者接受情况,李昂作品中性描写以及莫言作品中的食人主义等。[3]这些评论文章见诸于《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时代周刊》、《今日世界文学》、《洛杉矶时报》等。他在翻译和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创办了《现代中国文学》期刊,该期刊现在已更名为《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成为海外现代中国文学传播和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学术杂志,也是传播中国文学的主要平台之一。同时,他广泛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例如旨在培养优秀翻译人才的“中英翻译研讨班”,并且在许多学术及文学期刊中担任编委会顾问。[1]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增多,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及葛浩文个人方面的学者、读者们的积极互动,国内外媒体、学者对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鉴于上述事实,本文对翻译家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评述,对学者们的关注内容进行一下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就国外关于葛浩文及其译作的最新文献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国外研究

正如葛浩文在采访中谈到的那样,译者在海外并不受关注,尽管译者对于文学传播和交流具有关键的作用,然而译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即便是海外的翻译研究也是大多关注翻译理论家,而非译者。因此,葛浩文在海外的研究和关注度并不高。但是在2011年,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期刊《今日中国文学》,作为海外中国文学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将葛浩文作为“特邀学者”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期刊中收录了汉学家克里斯托弗卢普克撰写的《现代中国小说与葛浩文的声音》,葛浩文的一篇会议演讲、一篇自我访谈以及他的两部译作选篇,其中一篇是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莫言的《檀香刑》英译本的节选。迄今为止,这是首部对葛浩文进行全面介绍和评论的学术期刊,为葛浩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现代中国小说与葛浩文的声音》一文在全面介绍了葛浩文的翻译生涯、学术生涯之后,评析了葛浩文独特的翻译风格,并探讨了葛浩文在杨绛《干校六记》、萧红《呼兰河传》、陈若曦《尹县长》中如何忠实地再现小说中独特的女性叙述声音;在莫言《红高粱》、黄春明《溺死一只老猫》中如何呈现乡土世界;在朱天文《荒人手记》、朱天心《古城》中如何传达出原文中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具体的剖析和讨论,文章给予了葛浩文的译著极高的评价。[3]

葛浩文的最新一篇访谈录发表在《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上,这一篇访谈录的特别之处在于是葛浩文自问自答式的访谈。这种自我质疑、提问、剖析到解答的过程很新鲜,但是比较全面地谈到翻译及中国文学的各个方面,其中葛浩文也谈到了对翻译研究的看法。针对目前对他翻译作品的研究,葛浩文希望有更多的文章能够从更开放的角度,从整体上评析他的作品,例如从整体的风格、语言表达、修辞、可读性等方面去研究,不要纠结于具体的翻译细节是否正确,是否要添加文化、历史注释,或者一个模糊词的翻译是否到位等等。再次,他还提到对翻译理论的看法,认为翻译理论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翻译实践者的用处不大,实际翻译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情况,那时更多的是靠翻译家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是理论的指导。[4]

二、国内研究

在国外葛浩文的声音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响应,但是在中国,他却是许多学者、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大家对葛浩文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类是研究葛浩文对当代中国文学、当代作家的见解的文章,这类多是对葛浩文的访谈或采访;第二类是针对葛浩文翻译策略、翻译观进行的研究;第三类是对其译作的研究,这类研究多是通过某种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去分析葛浩文的译作。

第一,关注海外汉学,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学者以及媒体们很关注葛浩文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家作品的看法。他们通过访谈录的形式记录并评析葛浩文对上述问题的见解。苏州大学教授季进的《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就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境遇、葛浩文选择译本的标准、葛浩文对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的看法、评价,以及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的展望等问题进行访谈。[1]类似的还有许多报刊媒体对葛浩文的访谈,如舒晋瑜发表于《中华读书报》的《十问葛浩文》,[5]赋格、张健发表于 《南方周末》的《葛浩文:首席且唯一的 “接生婆”》,[6]曹雪萍、金煜发表于《新京报》的《葛浩文:低调翻译家》,[7]罗屿发表于《新世纪周刊》的《中国好作家很多,但行销太可怜》,[8]刘科《美文化学者葛浩文:寻找中国文学的世界坐标》[9]等,都是就葛浩文如何与中国结缘、中国文学的翻译、传播及海外的境遇以及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热点问题,例如顾彬的“中国文学垃圾论”向葛浩文展开询问。

第二,关注翻译家的研究者在意识到葛浩文在中国文学翻译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巨大成就后,对葛浩文的翻译观、思想、原则及具体策略都非常感兴趣。作为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最积极也是最多产的翻译家,葛浩文对中国文学和翻译实践有着丰富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也正因为如此,葛浩文的翻译生涯和翻译思想是众多中国学者研究的焦点。

张耀平的《拿汉语读,用英文写——说说葛浩文的翻译》统计、收集了葛浩文30年来翻译过的所有中文作品的相关信息,并借此赞扬葛浩文作为译者的勤勉用功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热情;同时也以其译作中具体的篇章片段为实例来论证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10]

文军、王小川、赖甜的《葛浩文翻译观探究》,根据葛浩文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写作人生》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葛浩文的主要翻译观:对原文和译文要忠实;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是一种背叛和重写。文章最后总结指出,虽然葛浩文认同翻译是一种背叛和重写,但忠实仍然是他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第一准则,并且在不同情景下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既传达了原文的形和神,又易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11]靳秀莹发表在《重庆交通大学学报》上的《葛浩文译学见解初探》,也是基于《写作人生》一文总结了葛浩文主要的翻译思想和理念:一、翻译要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沟通和交流是译者的职责之一;二、译者应精于译事、慎于异事、乐于译事;三、翻译是忠实与创作的统一。除此之外,该论文还对葛浩文的主要翻译作品、译作所获奖项、成就及影响进行了介绍。文章在结尾处再一次强调了翻译家葛浩文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认为他的宝贵译学见解值得广大译者学习。[12]

卢东民、孙欣发表在《潍坊教育学院学报》上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其人其事》对葛浩文生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葛浩文早年在台湾的岁月,他的求学生涯及后来的翻译生涯、所著译作以及外界对其译作的评价等诸多方面,使翻译研究者和学者对葛浩文有了更多的了解。[13]

何琳发表在《时代文学》上的《翻译家葛浩文与〈中国文学〉》论述了葛浩文的翻译人生以及他与杂志《中国文学》的渊源——一本在海外介绍中国文学作家及作品的重量级期刊。作者详细介绍了葛浩文如何与《中国文学》结缘,又如何致力于该杂志和中国文学的传播,同时还交待了葛浩文是如何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在翻译生涯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对其作品进行了简单的评析和总结。[14]陈岚发表于《湖南社会科学》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研究概述》一文回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史上《中国简报》、《活的中国》、《中国文学》与“熊猫丛书”作出的贡献。论文重点介绍了萧乾、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以葛浩文为首的汉学家的翻译工作,阐述了他们为这些期刊和丛书编辑及出版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此外,论文指出,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和销量与外国作品的中译相比,很难望其项背。西方读者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了解非常少,中国文学在西方的影响甚微。最后,论文从国内的角度分析了出现该情况的几个主要原因,并对如何更好地向国外译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15]

第三,对翻译理论和文本感兴趣的研究者对葛浩文译作的探讨较多。研究者从不同的翻译研究方法、研究流派入手,从语言、修辞、文学、文化、哲学等角度对葛浩文的译著展开研究,重点探讨译文、翻译过程中,原文的语篇、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译者具体的翻译策略,文化意象的传递,译者主体性等问题。

崔蔷的《初探《狼图腾》英译本中的意象图式运作》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理论,以葛浩文英译《狼图腾》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其英译方式中意象图式理论的运作。意象图示理论的核心即在看似无关的活动之中是有连贯性、意义和组织结构的。该论文以原文和译文中的一些实例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原文句子的意象图示类型,然后对比译文中对意象图示的再现,最后总结出译文的翻译完全表达了原文中的灵魂思想。[16]

官濛的《从系统功能语法看葛浩文的翻译——基于情景语境中的中英语篇对比》以功能语言学为指导,从情景语境的角度对苏童的《米》原著和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语篇对比,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分析英译本对原著的再现,最后得出结论,葛氏在翻译中坚持读者接受与再现原文并重的原则,努力用目的语创造一个与原著接近、对等甚至更加完善的语境,为读者带来最大化的审美享受。[17]

刘一鸣的《从关联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研究》一文以关联理论、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视角,对莫言小说英译本《丰乳肥臀》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象、译者的翻译策略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译者仍应尽力获取最佳关联性,实现语境的近似,将原语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因素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18]

湘潭大学代旋的硕士论文《〈红高粱家族〉风格传译的文体学评析——以英译本Red Sorghum为例》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采取了文学文体学中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试图考察《红高粱》的英译本是否“再现原著的文体风格”。[19]论文的研究视角非常独特新颖,抛却了传统翻译研究中以翻译策略和鉴赏为研究重心的方法,也没有盲目跟随文学翻译研究中文化词汇、文化意象的误译、失落等现象的重视,而是强调小说本身的艺术特色,考察其美学、文体学风格、意义在翻译中的传递。西北大学毛洁的硕士论文《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浮躁〉英译本个案研究》以贾平凹的小说《浮躁》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基于接受美学中关于读者重要地位的论述,该文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时,译者要从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以美学距离为衡量标准,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情况,遵循灵活性和模糊性原则,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策略和方法。[20]华中师范大学胡湲的硕士论文《从葛浩文英译〈红高粱〉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以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理论为理论基础,旨在对《红高粱》译文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剖析。通过对《红高粱》中具体实例的分析,作者对文化误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指出文化误读有时是正向的,因为它可以使得源语文本经过翻译后能够在目的语文化中更容易被接受。有时这种误读还有助于某种新文学题材的创造以及其他文学写作策略的创新。然而,有时文化误读也会导致意义的扭曲,使得读者无法了解源语语言和文化的真相,从而影响了文化交流。[21]

车欢欢的《从翻译行为常式看〈狼图腾〉的英译》介绍了以色列学者图里的翻译常式理论,并以葛浩文译作《狼图腾》中的具体翻译实例来说明翻译中行为常式的运作。该文章分析后得出结论,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实践都要以顺利进入译入语文化为前提,同时也要尽力保留源语文本的文化信息。[22]由此可见,图里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翻译过程中每个阶段中以及在其产物和译文的每个层次上,行为常式都在运作”,而从本文作者对小说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以及翻译实践的分析中,我们很难从具体的实例中看出是哪一个具体的常式,例如是目的语文化还是具体的语言常式致使译者选择了这样的翻译方式,作者只是列举例子,泛泛而谈,而没有附上很好的分析、说明和结论。

国内关于翻译家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历史并不久,始于2005年张耀平发表于《中国翻译》上的介绍性文章。随着中外文学交流的增加,葛浩文翻译的译作在国际上获奖以及他个人广泛参加国内的各种学术、译作宣传等活动,逐渐受到媒体、评论家及学者们的关注。早期的研究主要还是总体介绍性的研究,通过访谈录等形式介绍葛浩文的生平经历、翻译生涯、翻译的主要作家作品,以及他的萧红研究、他的翻译思想、策略、翻译观等方面。随着翻译研究的兴起,国内各大院校纷纷设立翻译学科,教授翻译理论和实践,学术界对葛浩文的译作开始感兴趣,尤其是外语、翻译专业的研究学者们。他们大多从某种翻译理论出发,分析葛浩文的某本译作,探讨角度根据理论的内容各不相同。语言学派 (例如《从系统功能语法看葛浩文的翻译》和《初探〈狼图腾〉中的意象图式运作》)重视原文到译文的转换过程的研究,在翻译标准上主张“对等”,即在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上追求科学的“等值”、“等效”,但是将原文和译文看成是两个封闭的文本,忽略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另一类研究论文,如《从关联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研究》、《从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翻译》、《从目的论看英译本〈狼图腾〉》套用了文化学派的各种理论,强调外界因素如意识形态、赞助人、译者等对翻译的操控,要求译者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在原文与目的语读者之间实现某种平衡。因此,纵观葛浩文的研究文章,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扩展,从总体性介绍性文章逐渐发展为对葛浩文译作的批评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语言学、文体学到阐释学、接受美学及哲学、文化学研究,研究深度有了很大突破,从纯语言、翻译技巧层面研究发展到了跨文化交际、文化阐释层面的研究。笔者相信随着葛浩文及其译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关于他及其译作的研究会更上一个台阶。

[1]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 [J].当代作家评论,2009,(6).

[2]Prize:Man Asian Literary Prize[EB/OL].http://www.complete review.com/saloon/archive/201103b.htm#uz3.

[3]Lupke,Christopher.“Hankering after Sovereign Images” [J].Chinese Literature Today,2011,(1).

[4]Goldblatt,Howard. “A Mi Manera:Howard Goldblatt at Home,A Self-Interview”[J].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2011,(1).

[5]舒晋瑜.十问葛浩文 [N].中华读书报,2005-08-31.

[6]赋格,张健.葛浩文:首席且唯一的“接生婆” [N].南方周末,2008-03-27.

[7]曹雪萍,金煜.葛浩文:低调翻译家 [N].新京报,2008-03-21.

[8]罗屿.葛浩文:中国好作家很多,但行销太可怜 [J].新世纪周刊,2008,(10).

[9]刘科.美文化学者葛浩文:寻找中国文学的世界坐标 [EB/OL].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8-03/22/content_13276669_2.htm.

[10]张耀平.拿汉语读,用英文写——说说葛浩文的翻译 [J].中国翻译,2005,(2).

[11]文军,王小川,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 [J].外语教学,2007,(6).

[12]靳秀莹.葛浩文译学见解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1).

[13]卢东民,孙欣.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其人其事 [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

[14]何琳.翻译家葛浩文与〈中国文学〉 [J].时代文学,2011年2月 (下半月).

[15]陈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研究概述 [J].湖南社会科学,2008,(3).

[16]崔蔷.初探〈狼图腾〉英译本中的意象图式运作 [J].科技信息,2010,(36).

[17]官濛.从系统功能语法看葛浩文的翻译——基于情景语境中的中英语篇对比[J].科教文汇,2009年10月 (上旬刊).

[18]刘一鸣.从关联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研究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19]代旋.〈红高粱家族〉风格传译的文体学评析——以英译本Red Sorghum为例 [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

[20]毛洁.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浮躁〉英译本个案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21]胡湲.从葛浩文英译〈红高粱〉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2]车欢欢.从翻译行为常式看〈狼图腾〉的英译[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0,(6).

猜你喜欢
葛浩文英译本译作
what用法大搜索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