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飏江妹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并融合各种艺术,别具一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1](P2)。它如同诗歌、戏剧、音乐那样在时间中进行,又如同绘画、建筑、舞蹈、戏剧那样在空间中构建,在漫长的音乐与戏剧相结合过程中,孕育了歌剧。萌芽时期的歌剧主要是由宣叙性段落构成,古希腊时期的悲剧,在音乐上均是以宣叙性段落为主,只是在插曲中有一些歌唱性部分,后来逐渐有了咏叹调。歌剧艺术的改革者瓦格纳,取消了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界限,创造了无终旋律的连续式歌剧,而其中全部或大部分都是宣叙性段落。20世纪不论是严肃歌剧还是通俗歌剧,都在发展宣叙性段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宣叙性段落作为歌剧音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更好地运用于歌剧音乐中,我们更应该掌握好它在歌剧中的作用。
从音乐历史记载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开始,歌剧中的宣叙性段落便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在分段式歌剧、连续式歌剧、综合式歌剧还是歌谣式歌剧等各种歌剧结构中,它的作用、写作的手法等都有所不同。
宣叙性段落发展至今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的歌剧主要是宣叙性段落,歌剧中大都是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
第二阶段:十七、十八世纪时期由于歌剧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物情感变化,这就促成了抒情题材的咏叹调地位的提升,此时的宣叙性段落大多都是以清宣叙调为主、只用羽管键琴和低音弦乐器伴奏,主要用于歌剧中的对话或独白,节奏自由语速较快。一般都只是作为咏叹调前面的引入或者是两个咏叹调之间的过渡。
第三阶段:为了达到音乐与戏剧的完整性,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们更多的采用了有乐队伴奏的宣叙调,这时期的宣叙性段落主要以旋律性宣叙调为主,用来渲染较紧张的戏剧场面。
第四阶段:到二十世纪以后,宣叙性段落在歌剧中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它可以是非传统的语调唱法,也可以是说白。
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大部分都是由咏叹调连接而成,通常在咏叹调的前面加入小部分的宣叙性段落,宣叙性段落只不过起到一个引入的作用。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宣叙性段落的地位得到提升,此时的宣叙性段落不仅有连接、介绍剧情的作用,还有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作用。
这是宣叙性段落最基本的作用。一般歌剧都是由幕构成,每幕分数场,每场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情节的介绍,第二部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音乐基本上由宣叙性段落和歌唱性段落交替组成[2](P28)。歌唱性段落中的咏叹调主要是抒发角色内心世界的情感,结构严谨、庄严精致。
例1:如咏叹调《连斯基的咏叹调》
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严格的再现单三部曲式,主要表达了主人公连斯基被朋友所背叛使自己面临失去生命危险的一种绝望,同时也为自己所爱的人感到不舍。这首咏叹调只是连斯基内心情感的一次抒发,对于剧情或故事情节即将如何发展并没有交代。
这时歌剧剧情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宣叙性段落,它作为一种叙述性的、说白似的唱段类型,能够通过独白、对话的演唱来交代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以及矛盾的起因。也可以通过乐队的演奏来表现特定情境中的某种环境状态。
例2:如《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与苏珊娜的一段宣叙性的对话
从唱词中可以看出它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的特点,它的旋律并不是非常的婉转流畅,而是带有叙述、疑问、交谈性的语调。因此它很清晰的交代了故事的情节,器乐间断性的和弦衬托正好表现了夜晚寂静的一种环境状态。
我们能够发现在很多歌剧作品中,咏叹调的前面常常有部分宣叙性的唱段出现,作为咏叹调前面的简单叙述。通过一些简单的剧情介绍,观众能在听赏音乐的同时,了解整个剧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一部歌剧如果只是几首咏叹调歌曲的演唱,那么剧情的发展将处于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然而宣叙性段落的旋律强调贴近语言音调的自然声调和节奏,它的非对称、不平衡的松散式结构更能显示出动态感,把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通过剧情的介绍展开,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这样歌剧中既有音乐的渲染,又有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早期的歌剧中,宣叙性段落就像一条纽带,只是作为连接咏叹调之间的链条,随着连续式歌剧的产生,它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一步步的提升。
在分析一部声乐作品时,常常在歌唱的前面都会有几小节的音乐程式,目的是为后面的主题音乐做准备。宣叙性段落亦是如此,因口语化的文体或是叙述性的歌词都带有浓厚的表情色彩,加入乐队的衬托,便于衔接紧密简短的对话,通过渲染气氛、暗示行为、强化戏剧张力等,来增强宣叙性段落的结构感和音乐语言外在及内在的动态感和表情性。如威尔第歌剧《利戈莱托》第一幕中吉尔达的咏叹调前的宣叙调。
例3:《亲爱的名字》
通过简单的宣叙调来表现初陷情网的少女对情人的爱慕,用自言自语的音调来提示人物即将抒发的情感,同时加上器乐的进入更好地衬托人物的形象,推动剧情的发展。
作曲家通过宣叙性的引入,事先把角色将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提示一下,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或口语化的音调来说明情节,加上舞蹈肢体语言的表现来补充。听众便能从中体会到特定情境中人物所要表现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听众感受角色即将抒发的情感做好心理准备。如歌剧《托斯卡》第三幕中卡瓦拉多西咏叹调前的宣叙性唱段。
例4:《星光灿烂》
这一唱段是卡瓦多西回忆与托斯卡相见的场景,十六分音符的频繁使用正好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急促、激动,从旋律上看几乎都是在b小调的主音和属音上作同音进行,促使旋律的忧伤感慢慢延伸开来,为引入角色即将到来的情感抒发作好铺垫。
十九世纪中期,宣叙性段落的作用到了与歌唱性段落相媲美的地位。此时的宣叙性段落不仅具有连接介绍剧情的作用,还有完整的刻画人物音乐形象的作用。因为它的节奏自由,幅度变化伸缩自如,诗词与音乐常是散文式的处理,表演者能够直接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叙述出来,人物的音乐形象可以更直观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加上乐队的渲染,能够更清晰的衬托人物的形象。在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歌剧作品《鲍里斯·戈杜诺夫》中,主要角色鲍里斯就是用宣叙性段落来刻画的。剧中所刻画的是一位杀死王子、篡夺王位、心情内疚、犹豫寡欢、又想治理好国家得到家庭温暖的皇帝。
例5:
这一唱段是鲍里斯梦到被自己所杀王子那血淋淋的恐怖形象,声乐部分用独白的方式来叙述自己的梦境;器乐部分把每一小节的第四拍作重拍处理,而且增和弦没有解决,弦乐部分十二连音的进行以及木管短促的节奏,给人一种心烦意乱的感觉。这更加强鲍里斯内心的折磨和内疚。
例6:
鲍里斯看见幻影的惊恐状态,旋律部分的小二度进行给人一种非常诡异的感觉。作者通过宣叙性的独白,让人物自如的把其复杂的内心活动叙述出来。在鲍里斯的独白唱段中,宣叙性段落把其繁杂的心绪、千丝万缕、难解难分的现实表现得清晰明了。同时,也把鲍里斯这个性格多面、反复无常的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
在19世纪—20世纪的音乐作品中,用宣叙性段落来刻画人物音乐形象屡见不鲜,它通过近似于说话似的朗诵音调,能更清晰、细腻的表现人物的音乐形象,把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性格的多面性描绘得更清晰透彻,这一点它的效果较咏叹调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所谓戏剧性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 (思想、感情、意志及潜意识等)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2](P15)。几乎每部歌剧作品都是有矛盾冲突,都有戏剧性的部分,然而戏剧性的部分往往是无规律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或是较激烈的争辩以及关键性情节的揭示等。作为一种又说又唱的散文式音乐形式的宣叙性段落,能够根据歌词、人物和情节的发展变化自由的改换音乐形式和走向,这正好符合了戏剧性的特点。
例7: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序幕第一场
此段宣叙性音调与语言结合得很紧密,用带有旋律性的对话交代了剧情。通过宣叙性的音调,把一群较为粗鲁的、被愚弄的民众的对话表现得极为生动。
戏剧性的音乐与宣叙性段落是分不开的。戏剧性的音乐段落常常是全剧音乐的连接部、展开部和高潮等部分。宣叙性段落能够通过独白,对话的演唱来表现人物关系,剧情进展,其音高、节奏处理近似于戏剧朗诵调。它的“短、平、快”对于剧情中的戏剧性冲突具有突出的作用,能够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戏剧性所需要的情绪和意境。
随着歌剧的发展,作曲家们开始更多地注重歌剧音乐中的戏剧性。歌剧作品中常在歌唱性段落中出现部分宣叙性段落的插入,这使得音乐、戏剧与剧情本身有了更多的联系,更多的适合了戏剧性的需要。在强调音乐的同时,戏剧仍在不间断的进行,这样音乐与戏剧更多的融合在一起。
任何一部作品它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宣叙性段落如同歌剧中的链条,把歌剧中的音乐段落连接起来,使全剧音乐成为一个整体。如剧情的交代和展开部分只是叙述,就很难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仅用唱又不能准确的交代剧情的发展,这些部分不论在唱词还是剧情上都是较分散、复杂的,然而,这正好符合宣叙性段落的特点。
在早期的意大利歌剧中便常用清宣叙调 (只用羽管键琴和低音弦乐器伴奏,主要用于歌剧中的对话或独白,节奏自由语速较快。)作为连接两首咏叹调的桥梁,如歌剧只用几首咏叹调歌曲联唱,那么音乐部分并不能够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脱离了剧情的发展。随着宣叙性段落地位的提升,出现了旋律性宣叙调渲染气氛、美化宣叙、暗示行为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音乐戏剧的完整性。特别是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连续式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作品结构中,全剧几乎都是由旋律性宣叙调构成。
例8:《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一场
如果把宣叙性的段落去掉,那么音乐的结构必将被瓦解。没有了剧情的连接只是孤立的几首咏叹调,导致整个戏剧与音乐之间脱节,因为咏叹调有着严格的曲式结构,无论在情绪还是调式调性上都有着特定的限制,在音乐的逻辑发展中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宣叙性段落则十分自由,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因此在各个咏叹调之间就由宣叙性段落来承担转接功能,通过在咏叹调之间的转接过渡作用,使得音乐更具完整性。
宣叙性段落一般运用于近乎说话的朗诵式音调来表现,它包括宣叙性歌曲、节奏性宣叙调[1](P19)。它强调朗诵、说话似的自然音调,通过独白、对话的歌唱来交代人物关系和剧情的发展,听众便能从中体会到特定情境中人物所要表现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为主题音乐的引入做好准备。它没有明确的曲式结构,节奏自由,伸缩性强,便于歌剧音乐中各部分之间的转接过渡,使得音乐更具有完整性。歌词与音乐常是散文似的处理,很少用反复手法,较少有声乐技巧上的发挥,歌词常作纯音节处理,表演者能够直接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叙述出来,人物的音乐形象可以更直观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宣叙性段落的音高、节奏处理近似于戏剧性朗诵调,能够准确清晰的表现出戏剧性所需要的情绪和意境。
宣叙性段落是歌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歌剧由兴起到成熟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歌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探索宣叙性段落的基础上才得以创新。它作为以朗诵音调来歌唱的段落,不论是在发音、节奏还是韵律上都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每一个国家语言的音调、发音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处理好宣叙性段落与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尽显其独特魅力将从本民族的语言规律出发,自己去探索、创新。如果在歌剧音乐中不能很好的解决宣叙性段落的问题,将使得全剧的音乐与戏剧的连接,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受到影响,导致歌剧得不到完美的表现。因此,宣叙性段落运用的好坏是一部歌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宣叙性段落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歌剧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为一个国家、民族歌剧能立足于世界之林奠定基础,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宣叙性段落在歌剧中的重要性。
[1]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钱苑,林华.歌剧概论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