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图书和电教优势深化阅读效果

2012-01-29 12:17丁之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3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图书笔者

丁之银

临西县东枣园校区 河北邢台 054900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书籍会给学生打开每一扇门,阅读是精彩人生的开始。阅读是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儿童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也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钥匙。如何让学生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读书带来的乐趣呢?在以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广播、影视、电脑等占据信息前台的今天,文字阅读被学生认为是件艰苦的事。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出发,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强烈的兴趣引导下,让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不断求得发展。

1 利用图书和多媒体,激发阅读兴趣

1.1 合理安排序列激趣

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知识结构要适应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普遍能接受的形式,安排好知识结构的合理序列,深浅程度应适合认知发展的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要拾级而上,强化学生阅读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型特点上,低年级多开阅读物介绍课,中年级多开阅读汇报课,高年级多开阅读欣赏课、读书笔记指导课,使学生“读有所用,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教师在介绍读物时,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如声像材料;对中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对高年级学生,则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

1.2 营造文化环境激趣

环境激趣,就是精心设计教室的每个空间,使整个教室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倡议组建班级“图书馆”,学生兴致都很高,纷纷把自己的各种图书“贡献”了出来,发挥了图书应有的价值,让全体学生都来关心阅读,共享图书资源。教室内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宣传栏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益处和有关阅读的一些好做法。为了便于管理,笔者培训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制作图书目录,负责图书借阅,开设新书推介栏。作为教师,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借书、看书,班内形成浓厚的“群体阅读”的风气。

1.3 巧用评价激励激趣

学生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到笔者这儿做好登记,并根据字数奖励读书星贴到“争星榜”上,定期公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对学生的评价能否及时跟上,是决定一项活动能否长久坚持的关键。评价不光看数量,还要重质量。读书好的学生,笔者还领他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更好的书,作为最好的奖励。为了不给学生增加难度,笔者规定围绕他们看的书,可以说他们喜欢的书中的一个人物;可以将看的内容作为故事讲给大家听,说的内容可多可少……一个学生说了,其他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可以展开争论。笔者利用语文课3分钟时间组织了“分享悦读”活动,每天由一名学生登台介绍自己的读书所得。为了不在登台时无话可说而“尴尬”,学生看书时比以前认真多了,都或多或少地有收获。

2 掌握阅读方法,促进效果改善

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一个过程,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就通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直至形成能力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选入教材的文章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学会自主拓展,将教师教学传授的读书方法实践,才能将知识内化,举一反三,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迈进书海,博览群书,拓宽阅读视野。如教学《鲸》,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畅游神秘的科学天地;教学《赤壁之战》时,笔者绘声绘色地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恃、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课外捧起了《三国演义》,课余谈起了三国逸事,全班掀起一股“三国热”;在学完《丑小鸭》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走进真、善、美的童话世界。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具体的实践中更好地领悟阅读方法。

3 运用多媒体手段,深化阅读效果

目前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网上学习,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因其集形、声、光、色于一体,以电脑为标志的多媒体手段为课堂的情境化教学、展示学生个性、鼓励大胆探索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巧创感受情绪的氛围

《草原》是一篇文字优美、抒情色彩浓郁的散文,为了让学生能跟随作者老舍的步伐到内蒙古作一次访问旅行,进而了解那里的人情风俗,课前,笔者播放了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的录音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出示草原景色的投影,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迷人境界中去——蓝天、白云、绿草、小丘、羊群……既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品味出草原特有的开阔、美丽,诱发出诗一般的情感,又使学生对草原有大概的了解;既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

3.2 创设激发兴趣的诱因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强求知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愿望的驱动下,大脑最开放,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最能接受新知识。如在新授《科利亚的木匣》前,笔者利用幻灯片打出投影:“猜谜过关”——牛的头,兔的尾,猜不着,别多嘴。当学生很快猜出谜底后,投影上显示:“你们真棒!希望再接再厉!”。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娓娓说道:“刚才,大家积极动脑,猜出了谜底。今天老师也要讲一个小朋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难题的敌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科利亚的木匣》。”学生齐读课题,自然导入。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趣味性的引题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一堂课拉开了一个好的序幕。

又如《詹天佑》一课,学生对火车过青龙桥附近走“人”字形线路的内容难以透彻理解。书上这样描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这段内容是这堂课的一个“堡垒”,向来是教师讲授的“绊脚处”。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将“人”字形线路和火车爬坡制成动画演示给学生,让学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堡垒不攻自破,学生也能深刻地领悟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个中心,启发了智能。

声像并举、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只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优势,合理巧用,在课堂上起到取长补短、锦上添花之效,就能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点睛”之笔。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阅读的乐趣只有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方可品味其中之美。只有让阅读成为“悦读”,学生才会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每天拿出时间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享受这一缕书香,让知识的阳光照亮心田。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图书笔者
老师,别走……
图书推荐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班里有个图书角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