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里来“淘金”——高考景物描写类题目答题攻略

2012-01-29 00:41陈丽丽山东省肥城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荷花淀山泉景物

■ 陈丽丽(山东省肥城一中)

对于高三阶段复习的思路,很多学生乃至教师将之定位于对考点的梳理循环和重复训练,教材往往被认为不会直接考查而放弃不用。即使复习教材也只是复习必背篇章来应对6分的名句填空。我认为,只有在第一轮复习中全面阅读、钻研课本教材,查漏补缺、扫除理解上的障碍,才可能在今后复习中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攻克一些综合性强、难度高的题目。

例如,《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就极具代表性,如果能对这个点做有效的复习,那么小说、散文以及诗歌中相关的知识点便可迎刃而解。

复习《荷花淀》,我们一定会将景物描写作为复习重点。一般先让学生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旨。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三处典型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每处的作用。比如:

第一次景物描写——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渲染清新宁静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勤劳善良美。)

第二次景物描写——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渲染了环境的宁静,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惆怅、迷惘。)

第三次景物描写——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里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即将发生激烈的伏击战。)

然而,第一轮复习讲求课堂的密度和容量,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点,将备课内容向纵深拓展,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复习这一个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

高考大阅读题,除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景物的“表达特色”也是常见考点,这种题型作答点在于写景的角度。所以,除了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描写的角度。从《荷花淀》中三段景物描写可以发现,描写景物时包括以下几种角度:视角,即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视觉,即色彩(银白世界、薄薄透明的雾);触觉(凉风);嗅觉(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修辞格(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像铜墙铁壁)。

我们可以用高考题来验证。例如2007年江苏省高考大阅读《麦天》第2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选取了麦田中的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又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大阅读《溜索》第1题: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将《荷花淀》的复习扩展到这个层面,组织答案时就容易多了。

而且,这一复习对诗歌鉴赏的答题也很有启发。比如2011年山东省高考诗歌鉴赏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从答题技巧出发,本题需分两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而考查的又是景物描写的诗句,所以要得到全分,必须从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和作用入手组织答案,有了这两方面的知识储备,题目自然迎刃而解。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2.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突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总之,在课本里淘金是语文复习备考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所以在高三阶段复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把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知识系统化。只有循序渐进、巩固基础,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猜你喜欢
荷花淀山泉景物
那么多,那么好
『即使不来也要做』
歇一下,笑不停
如果你不看,我就白写了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景物描写要准确
《荷花淀》结构上的两两相应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
白洋淀里盛开的美丽荷花——《荷花淀》“五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