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敏
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孙艳敏
当前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相对比较集中、多发,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中职学生自身的认知、心理、情绪、性格、过往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是造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在原因。教师只有通过正视课堂问题行为、尊重和关心学生、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与矫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的减少或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为构建中职学校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内因分析;矫正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某种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它使课堂教学不能继续,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行为。当前在各类中职学校,由于学生来源的特殊性,造成课堂问题行为相对比较集中、多发,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对中职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的探究,不仅是构建职业学校高效课堂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教育问题,更是对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关怀需要。
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国内外的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
美国的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此外,布罗菲和罗尔肯帕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有一定新颖性,他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三类:(1)属于教师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的要求受挫,从而引起教师的不快或烦恼;(2)属于学生的问题。由于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师外)的干扰,学生的要求受到挫折;(3)师生共有的问题。师生彼此使对方的要求和目标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这一分类最引人注意和具有启发意义的地方是将教师的问题行为也列入其中,实际上,课堂上的不少问题行为的确是由教师自身造成的,如教师对学生随意的惩罚、频繁的训斥、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纵容等都会引发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这方面问题应引起教师的特别注意。
我国有学者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1)外向性的攻击行为(显性问题行为),如心理抵触、顶撞老师、互相争吵、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坐立不安、大声喧哗、玩弄手机和搞恶作剧等,这类问题行为易于察觉,它会直接干扰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正常教学活动。(2)内向性的退缩行为(隐形问题行为),如上课走神、胡思乱想、自以为是、不做作业、放弃学习、焦躁不安、胆怯退缩和盲目跟从等。这类问题行为不易被察觉,对其他学生影响不大,但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问题学生的个人发展非常不利。
中职学生大都是中考失败后出于无奈才选择到职业学校学习,他们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通常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教师的个性、管理和经验等因素的作用,更是学生自身认知、心理、情绪、性格、过往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等内因作用的结果。笔者仅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因予以分析。
中职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是形成课堂问题行为的内在主因。中职学生基本上在小学、初中学习成绩较差,长期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被人忽视,经常受到的是老师及家长的斥责,很难找到自尊、自信、成功与快乐,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久而久之,挫折感、失落感以及自卑感滋生,无奈的跨入职业学校大门后许多同学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另外,社会对职业教育鄙薄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又加剧了学生的自卑。这些中职学生普遍的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到了课堂上表现为不是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就是焦躁不安或者萎靡不振。
绝大多数中职生由于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得不到外部的激励,且内部自我激励水平不高,这样造成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虽也有过美好的愿景,但为之付诸行动的勇气和意志不够坚定,对学习的目的性认识模糊,缺乏自我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缺乏对人生的职业展望和远景规划,生活无目标,学习无动力,思想不积极,明显的呈现出学习动机不足的心理状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提出的自我价值理论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指出这类学生属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努力。这些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动机不足,表现出退缩。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这种心理状态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处于青春后期,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两极性的表现。例如,当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表现为唯我独尊,一旦失败,又陷入苦恼的情感状态;热衷于几小时、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精神旺盛的活动,然后走向反面,很容易产生心理的倦怠,以至于精疲力尽而无精打采。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中职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要差些,波动性更为明显,往往还不善于使自己的情感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支配,难以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以至于理智降低,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往往喜欢人际交往活动繁多的环境,能够忍受强烈的噪音和捣乱行为。如果身在一堂秩序井然、结构清晰的课上,教师坚持要求教学时保持绝对安静,他们在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必然会感到厌倦无聊。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则与之截然相反,他们往往倾心于能够保证个人学习,以及能够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思考自己事情的课堂。
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乃至每一个学生个体偏爱的课堂学习环境都可能各不相同,而中职学校传统教育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需要,教师只能提供一种符合部分学生要求的课堂环境。因此,在某些课堂中,外向型学生势必会因课堂学习环境宁静安详而感到苦闷,觉得不够刺激,感到厌倦,一旦超越了他们的忍耐限度,就会突然爆发,直至做出些捣乱或挑衅的举动。而内向型学生可能感到课堂中干扰因素过多,令自己心烦意乱,使自己应对乏力,也可能突然间大发脾气或是趋于自闭。
中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这种差异往往让教师在教学中顾此失彼,而处在两个极端水平的学生则最容易成为问题行为的源头。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是指向全体学生的,当老师的教学只适合部分学生时,自然会导致其他学生对课堂的不满,成绩好的会感到过于简单,成绩差的则紧张焦虑,因而都可能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由于中职学生的性格类型、气质、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在学习目标确定上,不必整齐划一,要“因人定标”。在教学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动作迟缓的要经常给予帮助,不要挫伤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内向的学生,不要使他们处于较大的压力之下,给他们以安静和独处的机会,逐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融于集体;对易于激动、自控力差的学生,要注意意志力的培养训练。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适当调整班级原有结构,多采取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使感到学习太难或太容易的学生都不会觉得被排斥在外,从而减少乃至避免产生厌烦、不安、急躁和发怒等课堂问题行为。
长期以来,中职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极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关注,他们对课堂学习冷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故意讲话、打闹等,许多情况下都是想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著名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所有学生的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目的,学生总想获得认可,其行为也倾向于达到这一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的接纳和关爱,得到老师的认可,才能产生自我归属感,从而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加强自我的控制和约束,才能自觉的遵守纪律,发挥出自身的学习潜能,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不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和压抑,个人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或外部诱因所导致的。而心理辅导可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和转移阻碍个人发挥自我潜能的种种障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实现自我认同和接纳,从而消除可能产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尤其是比较复杂的课堂问题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中职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以定期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正。开展心理辅导不仅要抓住学生问题行为的结症所在,更要抓住心理辅导的契机。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信任和鼓励学生改正课堂问题行为。
师生之间构建了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拉近学生和教师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教师更应关心他们的成长,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进行真诚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信任和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同时,当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时,也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契机,教师如果处置恰当,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密切师生关系。因此,在面对课堂问题行为时,要考虑学生的合理愿望,维护学生自尊(可含蓄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前先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或暂时不予理睬,实行冷处理,课后解决问题等。这样会使学生从内心接纳教师,有助于建立融合的师生关系。
中职学生虽受过多年学校教育,但其行为问题频繁引发的课堂偶发事件,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损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准确分析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特别是能把握其内在因素,避免或矫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课堂偶发事件,不仅是构建中职学校高效课堂的客观要求,也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教育本质需要。
孙艳敏,女,镇江市润州中等专业学校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心理健康辅导。
G715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20-0051-03
[责任编辑 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