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锡鹤
制度变迁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高锡鹤
以制度变迁为视角审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有利于深层地、动态地讨论其在不同时空的不同特征、特定涵蕴以及区域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工作重心和推进策略。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考察,区域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激发职业学校变革的内生动力是其最佳切入,克服“路径依赖”是其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坚持“就业导向”是其工作的指导方针,优化制度供给则是其重要的工作保证。
制度变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是注重“质”的提升的一种发展路径。当职业教育“量”的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转而走以“质”的提升为主的路子,以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涉及到许多话题,本文拟以制度变迁为视角,就其中的若干问题谈一些想法。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到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等行为,因而制度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经常被用来解释经济学以外的相关问题。[1]行为规则的变革,被称为制度变迁。当前正在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完整的表达应该是推进职业教育从以扩大规模、增加数量、扩充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重视专业、课程、师资、设备、管理等内部建设、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这一转变涉及到各种观念的更新、发展方式的转型、政策重心的转移等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变革。从这一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无疑属于制度变迁的范畴。
确立审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视角,有利于立足制度变迁,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置放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转型、经济运行模式转轨以及社会深层变革等上位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动态地探讨其在不同时空的不同特征和特定涵蕴;有利于从制度规则的变革着眼,深层次探讨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工作重心以及推进策略,以期实现工作效率最优化;有利于借鉴或运用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原理,从优化制度供给入手,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推动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机制,从而引导、激励、约束、保障区域职业教育顺利实现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制度变迁的动因,一是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诱导,制度内部产生变革的内生需求,因而自发进行变迁,人们称之为诱致性变迁;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被称为强制性变迁。当职业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从内部产生强烈的变革需求,转而走“质量立校”,以质量稳定规模,以质量谋求发展的路子。这首先是因为职业学校的规模应该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次是因为学校的设备设施、师资队伍、内部管理、教育教学等内部建设往往会跟不上发展规模的需要,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事物的发展,平衡总是相对的,因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总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职教行政管理部门,采取动用行政资源、强化政策支持等手段,区域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不断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从而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与支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样十分必要。可见,当前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应该是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有机交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区域整体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虽然应该是学校主动变革与行政部门外力推进有机结合,但是必须明确,外力推动必须首先建立在职业学校自身变革的内在需求上。因而对于各级职教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区域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以激发和强化职业学校自身变革的内生动力为切入点,坚持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职业教育结构优化以及专业、课程、设备、师资、质量等要素的全面提升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无论是政策设计,还是安排部署、工作推进,都应该围绕这一重点来进行。
“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指的是在新归制度交替的转型期,旧制度运行的惯性和影响,往往会对新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职业教育从以外延扩张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转变,同样有一个克服“路径依赖”的问题。
以职业教育的管理为例。在职业教育以量的扩张为主的时期,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更多地呈现出粗放型特点。例如在专业管理上,往往是不顾学校的师资、设备、条件,什么专业热门就开什么专业,随着情况的变化,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教学管理上,学校虽然也将提高质量作为口号,但是基于当时缺教材、缺专业师资、缺实习基地的现实,实际上实施的大多是粗放式管理。当时有关领导要求职业学校校长成为外交家、教育家、企业家,校长的交际能力是放在第一位的,能否扩大事业是考察校长的主要指标,一把手校长能够静下心来研究教学的不是很多,学校不仅靠对外交际扩大事业,而且也主要靠对外交际来实现学生就业。职业教育发展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今天,相比基础教育,粗放式管理的惯性依然比较大。当事业规模滑坡时,学校往往会首先想到抓公关、通关系,而不是抓管理、抓质量,因为抓公关有可能立竿见影,抓管理、抓质量就不一定会马上见效了。再如实习管理,当前还依然是某些学校的薄弱环节,有的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缺乏系统的设计、切实的安排和精心的管理,尤其是长达一年的下厂实习,有的企业基本上是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缺乏行之有效的实习教学环节。克服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关键就在于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增强新制度对旧制度的冲击力。据有关媒体披露,教育部正在制定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并将以之作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重要依据。这一举措抓住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对制度供给的需求,有利于克服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对粗放型管理的路径依赖,推动职业教育的管理实现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进而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就业导向”既是职教办学的指导原则,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方针,离开“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就会失去方向。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有效化解制度变迁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各自对对方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需要增加制度供给来化解这一矛盾。当前,各地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探索。例如无锡建立了校企合作定点企业制度,苏州按专业大类成立了多个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常州出台了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以期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有的企业主动到职业学校举办“冠名班”,即以企业名称命名该企业所招班级,并提前加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加强企业文化的传播,让学生一入学就能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发展成长;有的地方建立了劳动力供需信息定期发布的制度,让校企双方都能及时掌握对方的相关信息……这一切,对于职业学校切实转变办学模式,全面优化专业设置,并按照特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特定要求来设置课程,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就业导向”不仅应该体现在职业教育设置专业、建设课程、指导就业等内涵发展的宏观层面,而且应该延伸到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经常能够接触到有关职业学校学科领域的教科研课题。有的学校的一些学科,主要是文化课如语文,甚至是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教科研,还基本停留在按本学科体系进行研究的层面,而不是从培养对象今后所要进入的岗位或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出发,遵循本学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研究,以此为先导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就可想而知了。据了解,问题同样出在“信息不对称”上,文化课教师对企业不够了解,对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也不甚了了。当前,各级职教管理部门都设计了教师深入企业的制度,但是这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而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般也不涉及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可见,同样,应该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了解企业提供机会,哪怕是走马观花,定期到企业去看看、听听,哪怕时间短一点,对提升文化课教师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也是十分有益的。总之,应该从化解“信息不对称”入手,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将“就业导向”的原则贯穿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制度变迁,尤其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推进,重要环节之一是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即制度供给。在制度供给的过程中,制度变迁的“连锁效应”必须引起充分的关注。所谓“连锁效应”是指:当某一项制度变迁实施时,必然要求其上位制度同时变革,同时,也将推动其下位制度相应变革,如果不实行配套改革,该项制度的变迁是难以单打独进的。[2]
当前,各级职教管理部门以行政手段区域整体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必须重视制度供给,关注制度变迁的“连锁效应”,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1)要强化制度供给的针对性。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基层学校的政策诉求,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加强政策支持。(2)要强化相关改革的配套性。据参与立法的原国家教委职教司领导介绍,1996年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职教振兴法,重点是推动职业教育的事业发展,而议拟中的《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将增加职业教育内部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设计,这就将从上位强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此外,还应该积极推动职业学校督导、评估制度的改革,突出学校内涵建设的相关要求,并以较大的幅度增加其权重;要积极推进职业学校的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模式和经验,引进和利用国外职业教育的资源,不断丰富和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等等,以期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3)要强化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应该从激发和强化制度变迁的内生动力入手,紧紧围绕引导、激励、约束、保障等多个维度,精心设计和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要怎样”,或是“不准怎样”上。(4)要强化政策支持的实效性。例如,从“十一五”至今,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在专业、课程、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内涵建设中,各地政府每年都要提供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经费支持,从而对这些地区的区域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1]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德]何梦笔.经济转型:规则与选择[J].读书,2009(11).
2012年度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研究课题“无锡基本现代化进程中区域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2-B-20[2])
高锡鹤,男,无锡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管理。
G710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20-0001-03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