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平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费小平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原则来确定各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计划,建立与完善学校与企业培养人才的机制,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一)高职教育办学的必然要求
现代企业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加剧了对知识、人才、信息、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渴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教育与经济互动内在的需要,也是教育与经济互动的具体体现。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又必然服务于生产劳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式、表现、特征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产生新的联系和模式。[1]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企业发展,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人才群体的高效益生产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社会、企业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与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办学中客观的选择和要求,也是双方发展的共同需要。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制订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具针对性、实用性,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也是学校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师资、信息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解决帮助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进行技术革新。校企双方共同研发新产品,促进企业研发队伍的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如果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优势互补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着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高职院校在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做到统筹兼顾,要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1)正确处理好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通用性的关系。学校以市场与就业需要设置专业,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既要强化专业针对性,又要兼顾通用性。学生就业后能作到一专多能;(2)正确处理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关系。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应明确地定位在以专业和专业群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提高专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教学以实际应用为主,不是公式、概念的推导和演示,要强化专业技术在实际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当拓宽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课程和实验,强化专业的最新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内容。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强化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逐步形成基础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3)以学校与企业结合为平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又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既要聘请企业内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教学教师,又要让学生和教师直接参加到企业的生产和项目开发中去;(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特点,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实践实训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企业实践,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有利于学生勤工俭学,必须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形成真实或仿真的专业训练环境。
学校与企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保障。高职院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延伸到企业,尽可能利用企业的资源,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有经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可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2]同时,也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讲课,还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生产车间(基地),或者建立校办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可以技术性入股形式进行技术指导,为企业上端或下端生产产品。学校除了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员工进行知识更新与培训。
校企合作是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既为企业培养了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又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实践平台。学校根据各专业的类别不同,鼓励和要求教师在不同的企业中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践实训,学生学习到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丰富了教师工作实践,为教师专业理论教学提供翔实的实践资料。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起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特别是国家的大中企业科技含量较高,其产品、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等,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管理规范,对企业员工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学校积极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的合作关系,具有以下优势:(1)学校能够真正按照企业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和技能,同时,可以接触相关领域中的先进技术,促进学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2)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3)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符合需求的人才,企业员工得到培养和提高,并促进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既能培养现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又能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到企业不适应的矛盾。学校实行开门办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模式,让企业全面了解并介入学生培养工作全过程,使学生尽早树立岗位意识,职业意识,团队意识。学校可以根据与企业签订的订单,随着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设专业,根据岗位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进行特色教学。企业可以向学校提出必要的课程和知识技能要求,提供实践实训场地和实习指导技术人员。学生通过在企业岗位实践,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效率。这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使学校教育始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区域经济更紧密互动。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企业得到了符合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真正做到了校企双赢。
[1]孟英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7-49
[2]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责任编辑 李漪]
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科研基金项目“区域经济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ZMF1002138)
费小平,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通讯电子。
G718
A
1674-7747(2012)20-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