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教育初探

2012-01-29 00:16袁玉娟
职教通讯 2012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学人格职业

袁玉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教育初探

袁玉娟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索高职学生积极职业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且还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成才立业。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积极心理学

职业人格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由个人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所决定。健全的职业人格是人们在求职和就业后顺利完成工作任务,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心理基础。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索高职学生积极职业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且还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成才立业。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SitivePSycho1ogy)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积极意指每个人所具有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希顿(K.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对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揭示了其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换句话说,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也就通常所说的正常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甚至人类的问题或缺点)。相对于过去的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学的反动;(2)是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3)是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被称为积极人格理论,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良好人格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没有心理疾病或任何人格问题。所谓积极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并且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积极人格理论强调人格理论要研究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人格的可塑性及建构性。

l.崇尚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对人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强调心理学家应倾注心血研究积极的个性特征,如关于乐观(optimistic)个性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会使人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同时,积极心理学也特别强调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研究,如爱、宽恕、同情、幽默、意志、自信、自尊、适应等,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拥有积极品质的人也能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意义,更好地发挥潜力,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总之,站在积极的角度来研究人格的发展成为积极心理学人格观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2.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在一定的时期内它是稳定不变的,可以用来推断和预测某一时期内个体的特定行为,但与此同时,人格又具有可变性,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和培养予以改变。

3.人格发展中的建构性。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对人是至关重要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是人格的成长并非只是单维因素影响的结果,在人的成长中,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关键所在。积极心理学家提倡人格发展中的建构性,即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性。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自尊是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同时,积极的教育和学校组织系统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形成起促进作用。

二、高职学生职业人格

人格一词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而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在心理学上,人格也称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3]

所谓职业人格,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而形成,以适应一定职业活动要求为特征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总和。[4]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则指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在高职院校所形成或与高职教育高度相关的并对其职业生涯产生较大影响的基本品质和心理特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兴趣等。

学校教育对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不论是各种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掌握,还是社会态度的塑造以及职业准备的完成,最终都表现为职业人格的形成。完整健全的职业人格,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开创职业生涯的基础与前提。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策略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不仅要纠正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缺陷问题,更要立足于学生的积极因素,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职业人格力量,养成学生的积极职业人格。

(一)转变陈腐的高职学生观,树立积极的职业人格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高职学生看成是高考落榜生,学习基础差或是不想学习,只是混日子混文凭等。这些都只看到学生的消极一面而没有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们对事件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人们能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对同一事件,人们既可以去看它好的一面,也可以去看它坏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积极与消极掌握在人们自己的手中,关键是人们到底去刻意注意什么。学生高考失利不代表学习成绩一定差,学习成绩差也不代表学习能力低,再退一步,就算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低也不代表他的其他学习能力不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明,高职学生同样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高职院校应该树立“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的高职学生观,形成积极的职业人格教育理念,多关注高职学生的积极之处,挖掘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在教学和管理中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高职学生,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人格。

(二)注重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加强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教育途径上,积极人格教育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种形式。

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实证研究表明,积极体验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在情感体验方面尤其是心理享受方面,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积极的表现机会及工作机会,只有让这些学生在他的强项方面有所表现,才能让其获得感官愉悦和快乐。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他们的意志、行为,甚至精神面貌等都有正向影响力。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帮助他们消解学习与生活压力的同时,也能增进他们的自信和身心健康,使之获得幸福感。

积极的主观体验不是天生就有的,更多的要从后天进行培养。高职院校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开发情境类职业人格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在类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职业人格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与角色性,职业人格教育活动如果不与具体的职场生活相联系,学生的职业情感、信念和能力都是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情境类课程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为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发展提供了一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充满了各种道德冲突与挑战的、现实的、优化的成长环境,正是在独特的情境中,个体才能体会合作、彼此尊重、平等、责任等的实际内涵,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人格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此外,还要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可以使高职学生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活动的主体,一个主动参与者。他们要自行组织与选择活动的方式,决定一些相应的应急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其创造性的人格形成。在社会实践中,高职学生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必然会让他们学会怎样分工合作,怎样相互配合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以及尊重别人,从而养成健全的职业人格。

(三)完善高职院校积极的组织系统,构建积极的职业人格培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它认为人的经验、潜力是在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中体现,同时,也受其影响。它认为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

1.建立企业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校校园特定环境为背景的学校文化精神和氛围。努力建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有着重大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迅速进入角色,实现“零距离”就业。这就要求除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零距离”,还要包括价值理念和职业素养等“零距离”,学生就业后要能很快地认同及适应企业文化。高职院校通过依托行业,联系企业,强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校时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促使学生自觉接受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既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具备守纪、勤奋、诚信以及合作等良好的职业人格,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2.发展教师的职业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具有直接又强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其个人魅力和职业道德情操无形地激励和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感受着教师的人格,学习教师的为人处世方法。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公平公正、遵纪守法、敬岗爱业、热爱学生、坚持原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平等与民主的精神、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效的自我调节,等等,这些优良品质伴随着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人格的形成。

3.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教育与学习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如果这些教育的标准不统一,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增加混乱性,影响健全职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进行职业人格教育时,必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共同协作,形成三位一体的促进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健康发展的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而家庭和社会也有义务帮助学校进行职业人格教育。社会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等都对学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1]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1-236.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6.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5.

[4]王益富.职业人格教育:高等教育的价值转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49-52.

[责任编辑 李漪]

袁玉娟,女,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2)20-0073-03

猜你喜欢
心理学人格职业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