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当下的眼光审视“亢旱三年”——对《窦娥冤》的深度解读

2012-01-28 12:39王小琴浙江省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张驴儿窦娥冤窦娥

■ 王小琴(浙江省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

面对语文教学的智慧之门,我们只有用心碰撞才能推开。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传统篇目,其解读已基本定型,很难再有新的突破。语文教师若无创新的胆识,就容易走上人云亦云的旧路。

我在再次执教《窦娥冤》一文前,重新研读全文,对三桩誓愿中的第三桩细加揣摩后,有了新的发现。传统解读(包括教学参考书)认为“亢旱三年”这一情节是本文高潮之处,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窦娥这个弱女子的反抗之烈。我认为,这恰恰是本文的硬伤之处。

一、“亢旱三年”的情节设计与人物形象有出入

《窦娥冤》全剧的完整故事情节如下: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被卖给债主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到两年就守寡。不久,蔡婆出城讨债,债户赛卢医将她骗至郊外,企图杀人赖债,却被张驴儿父子所救。当张驴儿得知蔡婆家中颇有钱财,且还有一个正当青春的儿媳时,顿生歹念,强迫蔡婆嫁给其父,自己则欲强娶窦娥为妻。软弱的蔡婆屈服了,窦娥却坚决不从。为了迫使窦娥就范,张驴儿在羊肚汤中下了毒,想毒死婆婆,使窦娥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不料,张父误食了毒汤,一命呜呼。张驴儿恼怒之余,嫁祸于窦娥,并以此相要挟,强迫窦娥屈从。淳朴的窦娥自信清白无辜,毅然选择“官休”。没想到的是,负责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庸而又残暴的贪官,他只认钱不认理。在公堂上,滥施淫威,严刑逼供,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三次昏死过去,却依然顽强不屈。可是,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窦娥为了保全婆婆,只得含冤屈招,结果被送上了断头台。

节选的《窦娥冤》第二部分主要展示窦娥的善良。即官吏对她严刑逼供,打得她死去活来,但她宁死不屈;当官吏们软硬兼施要拷打蔡婆时,窦娥害怕六旬蔡婆惨死在刑杖之下,才说:“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在决定窦娥命运的关键时刻,她把生留给别人,自己却选择了死亡。当窦娥被押赴刑场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怕婆婆看到自己披枷戴锁赴刑场而伤心,再一次表现了她关心别人的处境而不考虑自己安危的善良品质。作者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窦娥的善良,却在窦娥临刑前为她安排发“亢旱三年”誓愿的情节,未免太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试想,在生死面前尚且还能想到他人的窦娥,会发出“亢旱三年”的誓愿吗?不,不是誓愿,是诅咒吗?窦娥自己来自底层,她不会不知道楚州亢旱三年意味着什么:她能想到她的家乡楚州,三年将会颗粒无收;她能想到那些与她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将面黄肌瘦、形销骨立、卖儿卖女;他们将背井离乡,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将会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而她想惩罚的人却仍然高居殿堂,手中的皮鞭仍然上下飞舞、继续敲骨吸髓,只是这个地方不叫楚州罢了。所以我认为,第三桩誓愿这部分情节不符合窦娥这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二、“亢旱三年”的情节设计削弱了作品的反抗性

我认为,第三桩誓愿这部分情节不仅不符合窦娥这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而且削弱了作品的反抗性。设置这样的反抗情节也正是关汉卿的局限之处。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痛心疾首;面对窦娥的滔天冤屈,他也深表同情。但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最终只能依靠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

这种妥协有明哲保身的意味,也有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正如后世很多艺术家总想为维纳斯雕像续上胳膊一样,关汉卿也想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突出窦娥坚强不屈的性格,反映人民群众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但这恰恰体现了关汉卿的软弱之处,不敢直面强权——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却设计出“亢旱三年”这个情节,从而让我们看到城门失火、殃及无辜池鱼的悲剧,感受不到痛快淋漓,只能隔靴搔痒。反抗如果不是针对施暴者,就没有真正的意义。窦娥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连对施暴者的报复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对无辜弱者的迁怒。

三、“亢旱三年”的情节设计导致歌颂的对象善恶不明

窦娥本是作者塑造的正义人物,善良却不逆来顺受。为了把滔天的冤屈昭示于众,这个无权无势又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在临刑前只能以发誓愿的方式反抗。而第三桩誓愿被认为是反抗最激烈的,而这最激烈的反抗在笔者眼里却是一出迁怒的惨剧——她间接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的教科书把她供奉在正义的神坛上,那是不是表明只要是受害者都可以肆无忌惮地踩着别人的血污施暴?这样的文章,中学课本中还有。李朝威的《柳毅传》塑造的另一人物钱塘君,原先的解读(包括教学参考书)都把这个人物当做正义的化身,同样值得探讨。《柳毅传》所写的龙女牧羊在我们今天看来充其量就是一个家庭暴力问题,但是钱塘君除了把龙子吃掉外,还顺带杀了六十万人,伤害庄稼八百里。因为个人恩怨滥杀无辜导致血流成河,这是典型的以暴制暴的惨剧,受害者转眼就成为害人者,而且伤害他人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手段更残忍。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我要说,正因为是故事,才显得更加可怕。神话故事往往是用浪漫主义手法来表达人们最真实的愿望。如果这个命题成立的话,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认为:小龙女受到迫害,那么六十万人被杀就是应该的;窦娥冤死,全城大旱三年就是合理的。但是,有谁关心过,这些糊里糊涂死去的人,每一个人后面都有一个家庭,每个人都有一张面孔和一个名字?当生命被符号化、数字化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生命的漠视。这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呼唤生命教育是背道而驰的。语文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应承担起实施生命教育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作为教育者,如果仅仅是教参的忠诚传播者,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不是一把等待被点燃的火把,那么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六字方针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对中学课本中这些经典名篇的解读,我们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毕竟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现代人。

猜你喜欢
张驴儿窦娥冤窦娥
窦娥冤
张驴儿为何这么横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玉琢圣手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