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党总支书记)
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北京市6~14岁的外来学龄儿童为24.9万人,占全市学龄儿童的28%,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外来学龄儿童在全市学龄儿童中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这些儿童中大约有十万人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其中4万人就读于未经政府审批的学校中。截至2010年,中国大约有一亿五千万外出农民工,如何为他们的子女提供福利服务,开展防治跨代贫穷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工作专业最重要的关切。
作为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的一部分,北京成长向导服务自2009年3月正式启动,目前已经有五所北京高校与香港理工大学、青年发展基金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展服务。形成了以“双校模式”为基础,“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结对”和“高校协同合作”为模型的成长向导北京模式。“双校模式”是一所高校结伴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结对”是采取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向导,在一年中“一对一”服务一名外来工子女;“高校协同合作”倡导北京的社工专业高校联手合作和对服务进行协同创新。
近年来,随着北京的教育部门不断对一些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调整与改造,可能会导致部分区域的打工子弟学校迅速消失,并出现大量外来工子女集中或分散转入公立学校的现象。2011年6月中旬,北京市大兴区、朝阳区、海淀区等近三十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关停”作为重要的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北京在城乡结合部改造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外来工子女教育的影响。基于对城市发展和教育政策调整的服务回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长向导团队在原有成长向导服务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成长向导社区模式”的发展建议。“社区模式”倡导大学与社区携手,依托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站)中的专业社工,通过他们与大学合作,引入大学生志愿者进入社区,为社区中的外来工子女担任免费家教和成长向导。这种模式能够让成长向导服务覆盖到区域中没有打工子弟学校、却存在大量外来工子女的社区,有利于应对教育政策调整后出现的大量外来工子女集中或分散转入公立学校的问题,可以继续将成长向导服务传输到外来工子女中。
我们建议,作为以防治外来工子女出现跨代贫穷为使命的项目,北京成长向导服务需要在服务设计和实施中及时拓展服务模式,关注城市改造,监测教育政策,注重社会倡导。同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与跨代贫穷防治的社会政策导向的项目,北京成长向导服务需要紧密联系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扶贫工作规划,促进形成有效的政策和福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