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秀 侯 童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广告艺术学院,北京101101)
在社会工作领域,优势视角理论是一个典型的实践理论,原因在于,社会工作极其强调“做”,强调“实务介入”,强调对工作对象“富有实效的帮助”。从理论渊源上看,优势视角理论具有鲜明的哲学反思色彩,是在现象学、解释学、后现代哲学、建构主义基础上对19世纪、20世纪心理辅导、社会工作反思与醒悟的结果。如果将优势视角理论单纯作为一个基础理论,则难以体现它对实务工作的推进与改造。在具体的实务介入过程中,挖掘、澄清、实现优势取向的社会工作探索,正是当代社会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
优势视角理论的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核心概念: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和抗逆力。危险性因素是指对个体构成威胁、造成消极影响甚至带来伤害的因素。这些因素促成或加剧了个体的问题,使个体在一段时间内陷入或有可能陷入不利境况之中,从而阻碍他们的良好成长和顺利社会化。它是干预的前提和起点,是唤起个体抗逆力的先决条件。保护性因素从来源上看,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前者指个体自身具有的能够应对危机情境、减少问题行为、成功克服压力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它一般具有正面积极和预期良好结果的性质。后者指个体以外的环境中具有的促进个体成功调适、积极应对、克服困境、获得良性适应的条件与资源。保护性因素是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生发个体抗逆力的有力保证。抗逆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对抗逆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常规抗逆力和非常规抗逆力。“前者使用常规手段,行为方式为亲社会取向,表现出对社会的认同、顺应和一致,往往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支持。后者使用非常规手段,具有反传统、挑战常规、对抗成人等特征,表现出对社会的反思、批判和对抗,常常受到成人的指责、围攻和排斥。结果导致青少年与社会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既使社会遭受损失,也对青少年自身成长构成阻碍。”[1]
“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案主、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再是孤立地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的荆棘之中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其实这个公式很简单:动员案主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这样案主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2]其中,“希望和转变的种子”指的就是个体及环境中潜藏着的种种保护性因素,“动员案主的力量”意味着辅导者先去甄别和尊重这些保护性因素,再通过发扬、优化和搭建三种途径将这些可能用于扭转不幸、对抗逆境、消除痛苦、达到目标的保护性因素发现、激活和巩固,从而发展出对抗逆境的无穷力量,用“常规途径”替代“非常规表达”,提升正向抗逆力。优势取向的社会工作辅导遵从的是,当个体遭遇逆境时,强化个体的保护机制平衡或削弱危机因子的作用,帮助他们应对困境或解决问题。而在具体的辅导路径上,我们以“我是”(I AM)、“我能”(I CAN)、“我有”(I HAVE)[3]这三类保护性因素为干预的切入口。“我是”代表内在本体性保护因素,集中涵盖了理想的个人形象、积极心态、良好性格和正向价值观;“我能”代表内在效能性保护因素,重点包括掌握人际关系技巧、能够进行情绪管理和行为限制、有制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有”代表外在支持性保护因素,它的组成要素有:重要他人、稳定关怀的环境、可利用的资源和亲社会参与机会。
2008年9月~2010年7月,我们在北京某中学开展了为期2年的现场观察与行动研究。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年级组、班主任的配合下,通过参与观察、半结构式访谈、焦点小组等方法对50名初、高中学生开展社会工作专业辅导。本文侧重于对学习困境中的学生的干预过程与效果的研究。在此,学习困境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中下位置,即学习效果不良的学生。使用“学习困境”这一提法,表明研究者始终关注案主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关系,这是优势视角理论尤为重视的理念之一。
小雨(化名),女,13岁,初一学生。一个善良、懂事、乐于助人的女孩,同时表现得比较内向和封闭。小雨非常喜爱音乐和唱歌。和别的孩子一样,她也崇拜偶像。她是个有梦想的人,希望成为超女。她能够认真对待自己喜欢的事情,专注其中并享受这一过程。除此之外,她会做饭,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
小雨上小学时父母离异,现和母亲、继父一起生活,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小时候常受小朋友们的欺负,这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她的性格特别像男孩。她从小被爸爸抛弃,现任父母对妹妹投入的精力远远超过对她的关心,使得她对待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表现得比较随性。家庭照顾的缺失还体现在父母会经常缺席家长会。据她自己说,是因为家长知道来了也是一顿批评,怕丢人。父母与她之间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对她的学习现状及未来发展满不在乎,对她考大学不抱期望。
老师反映小雨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时老是发呆走神,有时问她哪里不明白或有什么想法,她就说:“没有”、“还行”、“挺好的”、“和其他同学一样”之类的话。她自己觉得这是由于常常受到老师的冷眼造成的。很多时候她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也逐渐降低,认为学习意义不大,几乎不问问题,与老师交流很少,行动疲沓,做事被动,内心较为敏感。同学们也不怎么和她来往,或多或少地有些排挤她。只有一个同班同学与她关系很好,因为以前是小学同学,平时总在一起写作业。
1.透过“兴趣爱好”找到保护因素
兴趣爱好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方式,小雨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唱歌和听音乐。她特别喜欢“飞轮海”乐队,已经喜欢很长时间了,从未间断过。平时还会唱他们的歌,模仿他们表演时的样子,欣赏四位主唱身上的动感与才华,希望自己也能有如此的发展,且充满信心。小雨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并相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做好,从中体验到快乐。我们还能明显地感到:尽管小雨遭受了父母离异、家庭重组等不幸事件,但她坚信听音乐能获得鼓励。她喜欢的偶像身上大都有坚韧、自主和不放弃的性格,由此我们体会到小雨的朝气与活力,乐观和希望,坚定与执著,这是她的内在保护因素。
2.借由“未来梦想”巩固保护因素
以优势视角为指导,利用在前一步找到的保护性因素作为基础,帮助小雨继续扩展了生活中一些积极性的活动内容。为此,我们开创性地设计了心理习作——“颁给自己的奖状”。
首先,指出且肯定个体特有的优势。笔者在和小雨开始谈论梦想前,先将自己找到的她身上的与众不同之处以肯定赞赏的口吻表达出来,接着又在第一时间将这些兴趣爱好所反映出的性格特点及独特优势传递给她,从而让她重视起自己独有的优势。其次,将兴趣爱好与未来梦想挂钩。希望和梦想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动力,更是一种满载着寄托的保护性因素。由此,笔者询问了以下一些问题:“你有梦想吗?”“你希望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为以后要去追求的东西吗?”“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梦想?”“你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和做出一些改变吗?”这样,我们就将她的优势向前推进一步,即引导小雨去思考现在的喜好与将来的梦想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来实现梦想。再次,鼓励她树立改变的动机。我们精心安排了“颁奖”环节,同时签上辅导者自己的名字,还特意播放了用于颁奖场合的乐曲。这样做,一是为了营造出逼真和正式的气氛,让学生觉得做这个活动是真的给自己留下了一份美好的期许;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者对这份荣誉的认可和对他们借助兴趣爱好去追求梦想的支持。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当人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得到支持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具有改变的动机。最后,创造情境使改变落在行动上。我们尝试了这样的做法:在平时的小组活动中,只要涉及音乐或唱歌方面的内容,我们就推荐由小雨来负责。如果她表现出坚持不下去、断断续续等行为,那么我们就同她一起憧憬自己的梦想并回忆之前说过的为了实现梦想而要改变自己的誓言。在辅导者的支持下,小雨能够将关注点集中在其生命中可以体验到成就感的领域,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开始消失。诚然,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其优势中的优势,即能用自己的优点去克服缺点,将优势发扬出来。
“发现儿童区别于他人的有价值的方面。帮助青少年鉴别那些独特的品质,这些品质能够让他们从别的孩子中区别出来。”[4]建立在兴趣爱好基础上的未来梦想将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放大和扩散开来,使他们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内在能量被激活,呈现感恩的处世态度和积极的生活状态。促使这些变化产生的内部动机,正是他们能够主动运用自身优势追求更加满意的生活。可以说这种机会的来临带给了他们前进的力量,支持他们克服困难,走出问题的泥潭。
1.透过“成功经验”发现保护因素
成功经验指个体在以往生活中经历过的证明其效能感的事件及感受。为了挖掘学生的成功经验,我们设计了心理习作“我做过的最自豪的一件事”。起初,小雨认为自己没有做过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在我们的启发下,她讲述了自己做家务、自己照顾自己的经历。讲述过程中,小雨的语气十分平淡,丝毫没有自豪或骄傲的样子。她似乎不是在说自己的经历,而是在讲别人的故事。而且小雨说得很快很简短,给人一种一笔带过的感觉。但我们敏锐地捕捉到:即使父母不能尽心照顾小雨,甚至对她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但她并没有放任自己,而是努力学着做饭洗衣,照顾自己。我们不难看到小雨的坚强和独立,这就是她在面临困境时显露出来的能力,是其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呈现。纵使小雨身陷逆境、问题缠身,但我们依然能从她的故事中找到她在面对苦难时采取的应对策略,这就是她的内在效能性保护因素。
2.借由“积极认知”转化保护因素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出人头地、金榜题名才是成功的象征。而做饭、做家务、照顾自己是无能、没本事的象征。受这些理念的左右,小雨觉得自己没有可取之处,形成对自己失败、无能的认同。对此,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变消极为积极,由问题转向优势,由危机因子导入保护因素。
其一,承认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用心体会个体所处的社会情境,对他们的经历特别是应对困难的能力给予充分的信任,是对每一个困难学生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接纳。没有发自内心的承认态度,就没有后续的优化观念。“看得出,你的生活处境比起多数同学算困难的,你没有听天由命,自暴自弃,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办法积极应对,克服困难,能这样做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是我们由衷的感慨,也是我们必须传递给小雨的信心。
其二,引导个体看到自己的保护性力量。在与小雨分享时,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经历过这么多事情,能告诉我你是怎样过来的吗?”这是在引导小雨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能力方面,通过关注她的积极面发掘她的潜能。做饭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对一个初中女孩而言,无人照料,亲情淡漠,能做到这些,并不多见。小雨能自己应对困难,相比起有些孩子的束手无策、怨天尤人,是难能可贵的,在能力得到展现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自己。当笔者把这些想法反馈给她时,她恍然大悟。透过优势视角,引导学生看到问题中隐藏着的保护因素极其关键。
其三,促使个体正视自身的效能。小雨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被老师指责,同学看不起。她有着复杂的家庭背景和不尽如人意的成员关系,多数人会认为小雨是倒霉的、无助的、危险的,习惯于用怜悯、怀疑甚至是防备的眼光看她。事实是小雨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家庭不幸并不必然导致孩子有问题。优势视角引领我们看到困难学生在艰难境遇下运用的应对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带给他们的存在感、效能感和成就感。“帮助他们辨识出被束缚的思维方式——被他们所内化的来自环境的信息,如不够优秀、不够勤奋、不够上进等,是如何阻碍了内在抗逆力的形成,认识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了他们的感觉和行为,是我们能给予青少年的最有力的工具。”[5]成功经验带来满足和愉悦,懂得生活中还有值得追寻的东西,切身体会它们的意义,认同其中蕴涵的价值,从而不断挖掘自身的能耐,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逐渐得到恢复和加强。“快要升入毕业年级了,功课也比以前多了,所以不能再这么晃下去了。我想好好学习,我觉得我能把之前落下的功课补上,最起码达到及格这个底线。”这是小雨在辅导后期对我们的表达。我们很高兴小雨恢复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学习有了更多的投入,开始将自己顽强的精神动力迁移到学习上,克服学业困境。这就达到了优势视角的最终目的——透过对“问题”中优势的挖掘,个体能够更有自尊和自信地生活。
1.透过“重要他人”找到保护因素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孙老师对小雨格外关注。在历次活动中,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无论做什么样的习作,她都十分关注小雨的表现。要么和她一起聊天,听听她的想法;要么和她一起分享习作的结果,了解她更多的情况。当小雨表现好时,孙老师会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表扬她;当小雨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孙老师私下找小雨谈,并鼓励她继续努力。慢慢地,小雨接受了孙老师的关心和体贴,愿意主动找她谈话。孙老师成为小雨在学校里的重要他人。
在心理习作“My Birthday Party”时,我们问小雨“平时和谁一起过生日?”“最愿意和谁一起过?”小雨说:“爸妈一般顾不上管我,所以每年过生日都是我自己或和小学同学一起,我也最喜欢和她在一块。”小雨还向我们讲述了她和小学同学去饭馆吃饭庆贺生日的过程。这个小学同学也是小雨现在的同班同学,考初中时,两人报考了同一所中学。小雨还告诉我们:平时经常和这个同学一块玩儿,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可以说,这位小学同学是小雨在朋辈群体中的重要他人。
2.借由“情境连结”确定保护因素
情境连结是指将学生与其所处环境中的重要他人联系起来。优势视角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需要重要他人形成支持系统,这是个体具有抗逆力、发挥才能的重要外在力量。在学校里,孙老师对小雨的态度和做法让小雨感觉可以亲近。在多次小组辅导的基础上,我们向孙老师传递了这一信息,并建议孙老师将对小雨的关注日常化和正式化。日常化指在我们不开展活动的其他时间里,孙老师要力求对小雨在班里的表现、学习成绩、重要事件了解清楚,通过随班听课、校园接触等机会加强互动。正式化是指孙老师每周安排专门时间与小雨交流,巩固与她的信任和支持关系。
很多时候,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或同学能够发挥父母或家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同学或朋友的理解和帮助,使困难学生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没有被抛弃,而是有可以依靠、可以信任的人陪伴左右,在应对困境时就多了一层保护、一种选择和一些可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补偿困难学生的失落感与无助感。当人面对困境的时候,需要有人在身后推一把,即使是微薄的助力,都有可能使身处绝望、备受煎熬的人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迸发出坚持信念与超越自己的勇气。在和小雨对话结束之际,她还提到,回家后会和小学同学一起做作业、唱歌。我们顺势鼓励她将这份友谊保持下去,当自己遇到挫折或不开心的时候,要记得找这位同学倾诉。
“建立关怀性关系。如此友善的关系是成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机基础。社会促进抗逆青少年的角色不仅在于将青少年与正规的辅导项目联结起来,而且在于帮助他们与生活中非正规的原生帮助资源联系起来。”[6]透过重要他人,我们找到了困难学生的外在资源。通过情境连结,树立起学生自主寻找和接近资源的意识,使他们懂得除了自身力量外,要积极利用其他途径获得帮助,使学生明白,他们是与社会融为一体的,是社会的一部分,是有所归属、有所依靠的。挖掘自己与社会的连接,促进自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构建自己的亲社会关系,这是现代个体健康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2][5][6]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 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5、205 页。
[3]Edith Henderson Grotberg,Resilience for Today:Gaining Strength from Adversity,Contemporary.Psychology Praeger publisher,2003,p.3 -19.
[4]Michael Ungar,Strength - Based Counseling with at- risk Youth,Corwin Press A Sage Publications Company,California:Thousand Oaks,2006,p.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