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章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博士)
从2008年起,由香港青年发展基金、香港理工大学以及北京的六所高校发起“成长向导计划”,意在搭建平台,让北京高校的大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一对一”的成长向导服务,通过多方协作建立关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系网络,促进其健康成长。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之后,笔者发现,“成长向导计划”作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中国实际处境存在一定的差距,于是便开始探讨如何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以便在本土语境中提高向导的专业服务水平。民族志方法即是其中之一。
所谓民族志,是指是建立在田野工作基础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文化的描述。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还包含着独特的认识论立场,即抛弃宏大叙事的普适视角,以个案研究的微观视角描绘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文化或特定群体,以寻求蕴涵于语境中的具有解释性的价值与意义。从方法论上看,民族志强调融入特殊群体的文化中,站在被研究者的文化观点上去搜集材料,分析问题,了解其文化真实。在“成长向导计划”中引入民族志方法,首先可以使向导了解自身的文化偏见,把注意力聚焦于农民工子女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农民工子女有自己的逻辑和生存哲学,他们深知成人世界对他们的预期是什么,不断运用自己积极的或消极的能量去和成人世界互动,定义自身的成长,建构属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他们行为背后便是他们所坚守的信念,这种纯粹的信念恰恰是向导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没有的,需要向导用心观察,梳理内在的逻辑,挖掘背后的意义。其次,民族志强调知识存在于文化承担者的意识中,需要花费时间去赢得对方的信任,学习对方的言说方式,理解对方的世界观。从这个角度看,在“成长向导计划”中,为了与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关系,向导必须耐心、勇敢、富于同情心、讲信用、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坚持不做价值判断,能够忍受对方及其父母的试探和拒绝,不卑不亢,讲话态度平等而诚恳,不询问隐私,不侵犯对方的任何利益。此外,民族志强调和研究对象面对面谈话、一起生活的工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与对方建立平等的日常关系,创造深入体验他者文化的机会。这启发我们,需要将向导服务寓于受导者的实际生活;在服务的焦点上,更为关注受导者的需要和发展的要求,使向导服务介入方式容易在受导者的日常生活中展开;在服务的手段上,向导不仅注重利用语言和行动,同时注意与其他一些日常交往场景中的手段结合起来影响服务对象,让服务介入更为自然,从而解决双方因为陌生产生的摩擦和冲突,摆脱彼此的文化排斥感。
总之,在“成长向导计划”中引入民族志的方法,目的是跳出传统的知识边界和专业思维,对以往工作背后的理念进行批判和反省,促进未来服务的定位和规划。当然,我们还需要补充具体实务过程的资料,了解向导和受导者的不同思想,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其运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