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勤教授辨证治疗小儿荨麻疹经验

2012-01-25 02:35徐沙沙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9期
关键词:荆芥风团乌梅

徐沙沙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荨麻疹俗称“风团”,属于中医学“瘾疹”范畴。其主要表现为突发突止的风团状皮疹,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常伴剧痒,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且严重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本病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任勤教授学习,现将导师经验报告如下。

1 病因病机

任师认为小儿荨麻疹的发生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犯,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寒邪或热邪合而伤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入肌表、客于肌肤而致营卫失和,外透为疹;小儿脾常不足,若过食膏粱厚味、荤腥动风之品,可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且小儿为纯阳之体,易于化热,而致湿热内伤,郁发为疹;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气虚则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扰,血虚易于化燥生风,气血相搏,蕴于肌肤皮毛之间,而发瘾疹。总之,任师认为小儿荨麻疹的病因内责之于禀赋不足,肺脾常虚,外责之于感受外邪,其中又以风邪为先导。

2 辨证论治

任师经过长期的临床总结,将小儿荨麻疹分为4个证型,即风寒证、风热证、肠胃湿热证、气血两虚证。其中前3个证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而后者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寒证以突发瘙痒,搔抓之后很快出现白色风团疹块,愈抓愈痒,遇冷加剧,得热则缓为主要表现,或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症,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证以红色风团状皮疹,高于皮肤,痒甚,遇热加重,遇冷则缓为主要表现,或伴恶风、发热、咽痛、口渴等症,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肠胃湿热证多见于长夏季节,红色风团状皮疹搔抓之后渗出明显,或伴身热不扬、头身困着、胸脘痞闷、呕恶便溏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气血两虚证可见反复出现的淡红色风团状皮疹,患儿多平素易感,因劳累而诱发,或伴乏力、心慌、气短等症,舌淡,苔薄,脉细弱。治疗方面,任师以祛风胜湿、健脾消导为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自拟脱敏方(组成:荆芥穗、防风、白术、茯苓、砂仁、六神曲、银柴胡、乌梅、五味子),随症加减。其中荆芥穗、防风为风药,使之透表达邪、风去痒止,白术、茯苓、砂仁、六神曲以健脾化湿、调理中焦,使得热无所依;银柴胡以清余热,使得湿无所附;任师临床实践中发现乌梅、五味子有很好的抗过敏作用。在临床治疗中,若偏于风寒,加生麻黄、桂枝以疏风散寒、解表透疹;若偏于风热,加连翘、赤小豆、大青叶以疏风解表、清热止痒;若偏于肠胃湿热,加龙胆草、黄柏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痒;若偏于气血两虚,加炙黄芪、当归、白芍以益气生血、活血散瘀。

3 病案举例

王某,女性,15岁。以“全身间断风团状皮疹10 d”为主诉,于2011年4月1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现病史:患儿于就诊前10 d受风后,突现浑身剧痒,搔抓之后出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红色风团样斑丘疹,遇热加重,遇冷则缓,此消彼长,每2~3日发作1次,曾口服“扑尔敏”、外用“尤卓尔”等药物,虽能暂时控制症状,停药易复发。现症见:周身散在红色风团样皮疹,剧痒,伴有恶风、发热、咽痛、口渴、纳差、大便干、小便黄。查体:神志清,表情痛苦,皮肤划痕症阳性,心肺肝脾无异常,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辅检:嗜酸性细胞百分比为6%,皮肤过敏原试验阳性。诊为“瘾疹”(风热证)。处方:荆芥穗10 g,防风 10 g,麻黄 3 g,连翘 10 g,赤小豆 10 g,板蓝根 10 g,当归 10 g,赤芍 10 g,川芎 6 g,乌梅 10 g,五味子 6 g,生大黄 5 g(后下),甘草6 g。嘱服药期间饮食清淡,禁食辛辣鱼虾之品。服4剂后复诊,患者瘙痒明显好转,发作次数减少。再予本方稍作加减服4剂后未再出现风团状皮疹。中医有“无风不作痒、风盛则痒甚”之说,故用荆芥、防风祛风药以祛风止痒,专以祛风;麻黄、连翘、淡豆豉、板蓝根以清热解毒,专以清热;依据“治风先治血”之说,用以当归、川芎、赤芍以达到“血行风自灭”之功,专以活血;乌梅、五味子酸甘化阴,防止祛风药、除湿药、清热药伤阴劫液;生大黄后下以荡涤胃肠实热;甘草调和诸药。

猜你喜欢
荆芥风团乌梅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荆芥香里夏日爽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