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水英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浙江 金华 321017)
暴泻是因邪袭肠道、传化失调、水谷清浊不分所致。以发病急骤、突起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为特征的常见急症。其病位在肠,涉及脾、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尤为多见。根据病证可分为肠道寒湿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津气亏虚证、阳脱证5型。泻久不仅导致脾胃虚弱,且因暴注泄水极易引起液竭气脱。笔者根据患者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辨证施护,获得良效。
1.1 肠道寒湿证 泄泻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食少呕恶,或兼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1.2 肠道湿热证 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粪色黄褐而臭秽,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1.3 食滞胃肠证 泄泻如倾,泻下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食臭,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数。
1.4 津气亏虚证 泄泻如倾,次频量多,皮肤干燥,目眶凹陷,小便短少,神疲倦怠,舌红苔黄燥,脉细数无力。
1.5 阳脱证 泄泻如注,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神色淡漠,食淡苔腻,脉沉细欲绝。
(1)执行消化道隔离。(2)注意休息,避免劳伤脾气。轻症及恢复期可动静结合,活动量以无疲劳感为度,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3)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干燥,空气新鲜,避免湿邪侵袭。污染衣裤被褥随时更换,及时清除排泄物,防止发生交叉感染。(4)了解发病原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面色、恶心恶吐、腹胀、腹痛腹泻、皮肤、舌苔脉象、二便,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次数、气味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病情严重者记录24 h出入量,做好护理记录。(5)遵医嘱及时准确给药,指导患者服药,做好相关知识的指导,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6)及时留取大便标本送检或细菌培养。(7)饮食宜清淡消化,忌食生冷不洁、酒、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吐泻严重者暂禁食,病情好转后可进流质饮食。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遵医嘱可用药食。(8)做好情志调护,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积极配合治疗。
3.1 肠道寒湿证 室内温度22~24℃,湿度50%~60%为宜;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随时增减衣被;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液,也可饮服生姜红糖茶以温阳止泻、止痛;饮食宜温热,选清淡易消化的素食;汤药宜温服,少量频服;恶寒发热可按摩风池以疏风解表,高热者给予温水擦浴或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曲池穴位注射,针刺十宣放血;腹痛肠鸣遵医嘱用木香、回香、肉桂炒热熨腹部或隔姜灸脐,也可采用按摩或艾灸足三里、脐、脾胃俞。
3.2 肠道湿热证 病室凉爽通风,温度20~22℃;泻下急迫时应暂禁食,病情好转后进食稀饭如绿豆粥、鲜芦根粥等,由少到多;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津脱液伤时可多饮温开水,补充含钾、钠饮料,如鲜橘汁,藕汁、淡盐水,防止脱水;汤药可偏凉,少量频服;保持臀部皮肤清洁,肛门灼热遵医嘱给予中药坐浴或肛周涂中药。
3.3 食滞胃肠证 严格控制饮食,根据病情禁食8~24 h,腹胀减轻、腹泻好转后可进食少量稀饭,禁食生冷油腻及多渣食物;脘腹胀满时可用炒麦芽、焦山楂、鸡内金煎水口服,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60圈以消食导滞。
3.4 津气亏虚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出现两眼眶凹陷时,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液体、药物输入;加强饮食调护,给清淡易消化、少渣无刺激、富有营养的食物,如山药、薏米、扁豆、莲子、红枣等煨粥食用,以益气健脾;腹胀无力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独参汤口服或针刺足三里、天枢、气海、阴陵泉。
3.5 阳脱证 配合医师积极抢救,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准确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汤药宜睡前热服,注意防寒保暖,切忌腹部受凉,可用食盐炒热装入布袋温敷腹部;饮食宜进温养之品,忌生冷油腻,增强体质,防止外邪入侵。
[1]唐永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48-287.
[2]许德金.中医护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