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然,马 亢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纤维素酶生产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影响因素研究
李毅然,马 亢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通过筛选从土壤和腐朽树木中得到了4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MF1、MF4、TF3和TF9,经初步鉴定分别是绿色木霉、扩展青霉、康氏木霉和黑曲霉.通过对TF3发酵产酶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其发酵产酶的最佳碳源是麸皮-纤维素粉复合物,最佳氮源是硫酸铵,最适发酵温度范围是30~32℃,最适宜初始pH范围是6~7.
筛选;鉴定;纤维素酶;影响因素
纤维素酶是指能够对纤维素类物质进行降解并生成葡萄糖的一类酶的总称,是几种具有不同酶活力的酶复合物,主要包括外切纤维素酶、内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等[1].利用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将纤维素转化为食品、能源和化工材料,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因此,筛选具有高活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菌株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本实验分离到了4株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并对其产酶温度和初始pH条件做了研究.
样品采自于商丘市伐木场锯末堆下土壤、森林公园腐朽树木,将样品置于实验室进行自然风干,除去杂质,粉碎,过筛,然后装入样品袋待用.所用试剂药品均为市售分析纯.
富集培养基:(NH4)2SO41g,KH2PO42g,MgSO4·7H2O 0.3g,CaCl20.3g,FeSO4·7H2O 5mg,CMCNa 5g,葡萄糖2.5g,蛋白质1g,蒸馏水1000ml.
筛选培养基:CMCNa 5g,KCl 0.5g,KH2PO40.5g,MgSO4·7H2O 0.25g,FeSO4·7H2O 5mg,NaNO33g,刚果红0.05g,蛋白胨 1g,琼脂粉 15g,蒸馏水 1000ml.
种子培养基:纤维素粉(MCC)25g/L,麸皮 20g/L,(NH4)2SO41.5g/L,KH2PO42g/L,MgSO4·7H2O 0.5g/L,pH自然.
发酵培养基:CMC 7g/L,麸皮 6g/L,(NH4)2SO42g/L,蛋白胨 0.6g/L,吐温 - 80 1.5mL/L,KH2PO42g/L,CaCl20.3g/L,MgSO4 0.3g/L,Mn SO4·4H2O 0.3g/L,pH6.
基础培养基:CMCNa 20g,KH2PO42g,(NH4)2SO42.5g,MgSO4·7H2O 0.3g,CaCl2·2H2O 0.3g,FeSO4·7H2O 5mg,MnSO4·4H2O 1.5mg,ZnSO4·7H2O 2mg,CoCl2·6H2O 1.7mg,吐温 -80 1.5ml,蒸馏水 1000ml,pH 自然.
PDA 培养基:马铃薯200g,蔗糖20g,水1000ml.
柠檬酸缓冲液:称取7.16g Na2HPO4,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ml,即为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2.1g柠檬酸,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ml,即为0.1mol/L柠檬酸溶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24.3ml和柠檬酸溶液25.7ml混匀.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准确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2.0g,溶于200ml蒸馏水中,沸水浴中加热至融化,过滤,取滤液150ml,加柠檬酸缓冲液 30ml,蒸馏水 60ml,混匀,置于冰箱中备用.
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液[2]:按照文献[2]中提供的方法配制,贮存于棕色瓶中放置于冰箱中备用.
标准葡萄糖溶液:称取已烘干的葡萄糖200mg,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200ml.
取处理好的样品10g放入装有100mL无菌水和无菌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min后吸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接入富集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取富集培养液,按梯度稀释到10-2,10-3,10-4,10-5,10-6,分别涂布到筛选平板培养基上,28℃培养3~6d,挑取具有明显水解圈的菌落进行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用斜面保存于4℃冰箱中;将保存的纯化菌株制备成种子培养液,按照10%接种量接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根据各菌株酶活性高低进行复筛,并将复筛得到的菌株进行保存.
菌株鉴定:将筛选出的菌株用平板进行纯培养,根据其菌落、菌丝、孢子形态及其生长特性,依据《真菌鉴定手册》、《中国真菌志》和《微生物学教程》等进行分类鉴定.
CMCase和 FPAase 酶活测定参考赵玉萍[3],高培基[4]和张瑞萍[5]所提供的方法,酶活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
(1)不同碳、氮源培养基对产酶的影响.实验分别以稻草粉、麸皮、纤维素粉3种物质及其复合物为碳源替换基础培养基中的CMCNa,不同碳源添加量均为20g/L,分别将不同碳源培养基装入250mL锥形瓶中,按照5%接种比例接入菌种子液,在28℃下,160r/min震荡培养120h,然后测定不同碳源的产酶量.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5g/L的硫酸铵、氯化铵、碳酸铵、硝酸铵、硝酸钾、蛋白胨、牛肉膏、黄豆饼粉为氮源,其他物质元素不变,培养条件同上.培养后测定不同氮源的产酶量.
(2)温度对产酶的影响.发酵液培养基成份和其他培养条件同 2.3(1),分别在 25、28、30、32、35、38℃下发酵培养120h,测定不同培养温度的产酶量.
(3)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发酵液培养基成份和其他培养条件同2.3(1),分别将培养基初始 pH 调至3、4、5、6、7、8,振荡培养120h,测定不同初始pH的产酶量.
将初筛得到的9株真菌,按5%接种比例接入基础培养基,依据2.3(1)中的培养条件,震荡发酵培养120h后,测定各菌发酵液产酶量,得到产酶量较高的菌株有4株,它们的产酶活性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复筛得到的4株菌,其中 CMCase活性较高的是 TF3,达到241.3IU/mL,FPAase 活性较高的是 TF9,达到 7.8IU/mL.
表1 菌株发酵液的纤维素酶活力
通过富集培养和平板筛选,分别从伐木场锯末堆土壤和森林公园腐朽树木中,初步筛选出9株具有较大透明圈的真菌.分别是 MF1、MF4、TF3、TF9,其中 MF1、MF4 源于腐朽树木,TF3、TF9源于锯末堆土.在PDA平板上培养并观察各菌落生长特征.其中MF1菌落初步形成白色绒毛状,圆形,致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中部变为绿色,而后成为深绿色,随生长期进一步延长,菌落出现轮状浓密的菌丝并产生大量孢子.菌落背面现灰色.孢子梗分枝少,呈次级单分枝并有弯曲.分生孢子较大呈球状.通过比对,与绿色木霉的生长特征最相似,初步鉴定为木霉属,绿色木霉.MF4菌落初期呈现白色絮状,而后变成灰绿色,菌落逐渐变厚,表面呈毛毯状,外圈白色毛状并向四周延伸.通过镜检,菌丝为白色有隔,分生孢子梗呈扇形辐射状.初步鉴定为青霉属.TF3菌落生长初期为白色绒毛状,呈圆形,致密,而后菌落中部变成绿色,菌落出现轮状有白色菌丝,最后菌落变成黄绿色,菌落背面现微黄色.孢子梗束状,有三级分枝,分生孢子呈椭圆状.初步鉴定为木霉属,康氏木霉.TF9菌落生长初为白色,而后呈黑褐色厚绒毛状,背面略呈黄色.分生孢子梗丛生,长短不同,分生孢子球状,黑褐色.初步鉴定为黑曲霉.
为进一步考察分离菌株的产酶能力,实验以TF3为研究对象,对菌株的主要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
(1)碳源、氮源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不同碳源对TF3产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2,从实验结果看,不同碳源对产酶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当发酵液加麸皮和纤维素处理后,菌株的产酶活性量最高,CMCase和 FPAase的活性分别达到278.1IU/mL和8.9IU/mL.因此,TF3 菌株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合适碳源为麸皮和纤维素粉的复合物.当仅用稻草粉处理时,纤维素酶活性最低,其中CMCase和CMCase的活性只有117.2IU/mL和4.1IU/mL.可见,麸皮纤维素粉复合物与稻草粉之间差异最为显著.添加稻草粉的 CMCase活性和CMCase活性平均值分别是 160.1IU/mL和 5.5IU/mL,添加麸皮的CMCase活性和CMCase活性平均值分别是215.8IU/mL和7.4IU/mL,添加纤维素粉的 CMCase 活性和CMCase活性平均值分别是236.6IU/mL和6.8IU/mL.从以上数据看,发酵液中添加纤维素粉有利于CMCase量的提高,添加麸皮有利于FPAase量的提高.
表2 不同碳源对TF3产酶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TF3产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3,从实验结果看,不同氮源对产酶也具有较大影响.从产酶活性大小可以得出,硫酸铵提供氮源时,产酶活性最高,黄豆饼粉作为氮源时,产酶活性最低,可见发酵产酶的最适氮源为硫酸铵,其次是氯化铵.总之,铵态氮产酶效果好于硝态氮,无机氮产酶效果好于有机氮.
表3 不同氮源对TF3产酶的影响
(2)温度对产酶的影响.实验测定了TF3在设定的梯度温度下的产酶能力,实验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温度对TF3产酶能力有明显影响,当发酵温度为32℃时,CMCase活性最高达到261.7IU/mL;当发酵温度为30℃时,FPAase活性最高,达到7.3IU/mL.当发酵温度过低或过高时,CMCase和FPAase活性都显著降低.可见,TF3发酵产酶的适宜温度在30~32℃.
图1 发酵温度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3)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实验测定了TF3在不同初始pH发酵产酶能力,实验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发酵液初始pH对产酶量具有明显影响,当发酵液初始pH为6时,CMCase活性最高,达到248.3IU/mL;当发酵液初始 pH为7时,FPAase酶活达到最高值7.5IU/mL.可见,TF3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适初始pH为6~7.
图2 初始pH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实验仅从温度和初始pH两个方面研究了它们对TF3产酶的影响,要进一步检验该株菌的产酶潜力大小,还需要对更多的因素及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本实验成功筛选出了4株菌,为后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罗贵民,曹淑桂,张今.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71-372.
[2]李安市,等.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和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3956 -3959.
[3]赵玉萍,杨娟.四种纤维素酶酶活测定方法的比较[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3):116 -118.
[4]高培基.纤维素酶滤纸酶活测定方法的改进[J].植物学理学通讯,1986,14(2):46 -48.
[5]张瑞萍.纤维素酶的滤纸酶活和CMC酶活的测定[J].印染助剂,2002,3(10):51-53.
TQ93
A
1008-7974(2011)10-0046-03
2011-05-20
李毅然(1980-),男,河南商丘人,硕士,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陈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