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非
摘要: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进行问题设计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问题”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思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设计;思维深度;教学效率
问题设计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恰到好处地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诱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种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一、问题设计的必要性
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然而,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些联系性不强的问题,再加上单调的问法,不但浪费时间,还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他们的思维活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要使设计的问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质量。问题设计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力戒提问的随意性,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在的意图,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搞形式主义。这就要求我们设计问题应该突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这一教学功能。通过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突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的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具体体现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有明确目标的问题。
2.针对性原则。问题的设计不但要对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要指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设计问题应在有限的时间里,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突出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计有针对性的关键问题。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3.渐进性原则。教学要按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循序性进行。这也是认识规律的反映。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掌握坡度,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理,步步深入,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教師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质疑、提问、讨论,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动机,加强师生间地交流、协调与合作、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4.现实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其现实性,要考虑抓住学生生活这一源泉,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体或情景。将所学知识与相对应的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而设计问题,使学生能有感而发,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用中求新”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了“压强”后,可设置以下问题帮助理解“压强”这一概念:(1)水库堤坝的切面为什么都是正梯形?(2)菜场里有活的黄鱼、带鱼出售吗?为什么?(3)打开啤酒的盖子,为什么会冒出大量的气泡?为什么喝下可口可乐后,会感到有气体冲击鼻腔?(4)宋朝著名文学家范成到海拔3700米的峨眉山旅游,发现大山上“煮不成饭”。他认为是因山上的泉水太寒,故有“万古冰雪之汁”造成之说。这观点正确吗?实际上由于什么造成?如何解决这一做饭难题?
同时也使学生知道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功能,唤起他们了解知识、认识奥秘、掌握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去学习、钻研、尝试、探索。
三、问题设计的策略
问题设计不但要遵循上述的几条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其策略:
1.问题的台阶要合理。问题的难度控制是问题设计的关键。问题太难,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问题太易,导致课堂“闹市”或“冷场”,学生处于“不思门道而热热闹闹”或“不愿思索而冷冷清清”的状态。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由浅入深设置合理的台阶。
2.问题的切入点要具体而准确。提问最关键的技术是怎么问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能主动地思考或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一个问题,恰当地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而提问直来直去或出现目标偏离现象,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一般在提问之前或提问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问题背景,不然学生会因为不知道问题的全景信息而无所适从;其次,要使问题的切入点具体而准确,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3.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在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时,还要考虑为学生腾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于积极探索,乐于标新立异,能另辟蹊径的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见解,逐步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此外,我们在实施问题设计时,不但要注意其原则和策略,还要注意在答疑学生选择上应是全方位、灵活多变的。不同的问题要视其难度、提出的时间、方式等,或集体、或个别答疑,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以弥补教学不足,做好答后评价工作,对学生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都及时地、客观地、准确地给予评价。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能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宏.《化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探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周小山.《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内容设计与操作》、《课程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