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 “中介”思想及其在美学中的意义

2011-12-08 22:34丁立平
关键词:外化黑格尔美学

丁立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 昆明 650031)

黑格尔的 “中介”思想及其在美学中的意义

丁立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 昆明 650031)

黑格尔把自我意识从自己本身转化到自己的对方,并在对方中保持与自身同一,在对方中反映自身又从对方返回自身的过程称为“中介”。他认为不经过中介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停留在自己的绝对方面,都必须通过“中介”转化到对方又回复到自身,形成一个发展了的自我。他把美的实现也看作这样一个过程,看作“中介”的运动。美的理念、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以及美学的必要,这整个美学体系的建构,这各环节的否定,扬弃、建立,都是建立在“中介”运动上的。自我意识外化即意识运动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它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但是它却包含有极重要的辩证因素,那就是黑格尔从“过程”“中介”来把握一切。马克思的“客观化”是扬弃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外化”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客观化的过程就是人在改造对象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发展人的美感的过程,客观化的美学思想,是真正科学的美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黑格尔;中介;美学;马克思;客观化

黑格尔美学堪称美学史上一大里程碑,它以辩证的研究方法打破了美学研究中机械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统治,建立了辩证的美学体系。黑格尔美学以它的辩证思想为其生命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黑格尔美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取决于他的辩证思想特别是他辩证思想的核心——中介思想。什么是黑格尔的中介思想,它在黑格尔美学中的意义是什么,它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作探讨和论述。

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建立在绝对理念的运动上的,其核心是自我意识的运动。黑格尔认为,认识的对象并不是强加于认识的,即不是现成给定了的东西,而是由认识过程——自我意识的运动构成的。自我意识外化建立了对象,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就是自我意识建立对立面并与之统一的圆圈式的发展过程。他认为:“自我意识外在化建立了物性,(自我意识)正是在这种外化过程里把自身建立为对象,或者说把对象……建立为自身。另方面,这里同时还包含另一环节,即自我意识又同样扬弃了这种外在化和对象性并把这种外在化和对象性收回到它自身中,因而它在它的异在本身里就是在它自己本身里。——这就是意识的 (辩证)运动,而意识在这个运动里就是它的各个环节的全体。”[1](下卷P258)

不言而喻,自我意识外化即意识运动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它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但是,它却包含有极重要的辩证因素,那就是黑格尔从“过程”来把握一切。黑格尔把这种自我意识从自己本身转化到自己的对方,并在对方中保持自身同一,在对方中反映自身的过程也称为“中介”。他认为不经过中介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 “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1](上卷P11)他认为一事物和它事物的联系必须通过中介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客观事物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它是理念通过外化建立的物性,理念之所以真实是由于它是通过外化建立了物性的概念。列宁肯定了黑格尔的中介思想就是辩证思想,他说:“辩证逻辑则要求我们更进一步。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辩证逻辑要求从事物的发展、“自己运动”(象黑格尔有时所说的)、变化中来观察事物。”[2](第4卷P453)

中介的过程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黑格尔认为: “中介不是别的,只是运动着的自身同一。”[3](上卷P12)是从自身转化到对方并在对方中反映自身保持同一的运动过程,是否定了自身建立对象,又否定了对象回复到自身的纯粹否定性。他认为客体是主体在它自身中设立的另一体,在设立中即中介过程中否定了有限心灵的抽象性与片面性,同时也否定了具体事物的抽象性与片面性。所以,主体与客体互相否定互相扬弃,整个过程是扬弃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种相互否定和扬弃中,主客体达到统一。因此,主客体的统一关键在“中介”,必须通过中介。

黑格尔认为中介过程就是运动本身,就是发展。事物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任何东西都不能停留在自己的绝对方面,都必须通过“中介”转化到对方又回复到自身,形成一个发展了的自我。他认为主体、客体,“中介”都是运动过程的诸环节,“中介”又是运动本身,是主客体之间的那种联系性。运动过程是一个圆,运动对前一环节的否定和扬弃就是对后一环节的肯定和建立。中介环节是一个 “积极环节”[1](上卷P13),它促成运动,构成联系,促成变化,它否定自己建立对象又否定对象回到自身,它包括外化和返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种由中介构成的否定和扬弃是永无终止的,因为圆上任意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作为出发的起点,作为回归的终点,又作为再出发的起点……循环往复,运动无限。所以,“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1](上卷P11)“真理是全体”[1](上卷P12)。中介过程的扬弃与否定之否定建立了事物的生命力和有机统一性。

“中介”在黑格尔看来是普遍的运动,是无所不包的实在。对自我意识外化过程来说是外化和返回,对主客体的关系来说它是否定和扬弃的联系,对意识的运动过程来说它却是上升的螺旋,它使意识由草昧初开的低级阶段圆圈式的、螺旋式的、逐层的向上发展,它在内构成意识的运动,在外构成意识各阶段的中介联系形成螺旋上升线,直到意识的最高阶段一理念。黑格尔认为理念是通过“中介”建立了物性的概念,所以是真实的,涵盖一切的,不是某某个别人的心灵,而是弥漫于整个宇宙的普遍的绝对的理,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它的存在中实现了它的理念才是真实的,这就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典型。在意识的理念阶段上,意识以理念为对象为客体,“中介”仍然是存在和必需的,它担负着由精神到理念的过渡和联系,呈现出一种绝对永恒的循环。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属于绝对精神的,是理念阶段的产物,是理念的外化,而外化的扬弃则建立了艺术哲学,这个过程也即美的理念的实现过程,黑格尔美学对此过程的论述体现了以中介为核心的辩证美学思想。

黑格尔美学论美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总论美的概念,论述了美的普遍理念是什么;第二,论述了自然美虽是美的理念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却是美的普遍理念有缺陷的客观存在;第三,从这两点出发才深入研究了理念如何出现于有定性的表观形式,艺术美是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最高形式;另外,理念的外化还必须回复到自身,艺术回复到自身就是艺术哲学——美学的建立和存在,它是艺术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艺术的实现。

美的普遍理念是什么,黑格尔下了一个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第1卷P142)理念通过外化建立了理念的感性显现形式,它经过否定自己的抽象性而转化为感性存在形式,然后又扬弃了客观的感性形式而实现理念的感性显现。通过这个过程就实现了美,理念以感性形式呈现出来就是美。他认为理念与感性形式本是对立的,没有中介就不能达到二者的统一,只有理念“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3](第1卷P142)美的理念和感性形式的中介就是显现过程。

黑格尔认为:“理念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3](第1卷P142)黑格尔虽然承认自然美是美,但他认为自然美仅是自在的而不是自为的,自然美没有生命的灌注和主体观念的统一,它没有一个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中介——自我意识的运动,而是自然显现。所以它不能与美的理念欣然命合,它常受到外在事物的限制,它的形式美——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及和谐等是抽象的、非理念形式的、简单纯粹的,而它那种能引起审美者心情契合的美,如“寂静的月夜”、 “平静的山谷”、“一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之所以美,则在于它们变幻的无意识的存在耦合了人的心情和特性。[3](第1卷P170)他认为意蕴并不在对象,而在于唤起的心情,所以自然美的理念与感性形式并没有达到完满结合,而是遥相呼应,所以是不稳定的。因此,自然美只是美的理念的有缺陷的客观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用精神的方式去认识精神,它不是精神的创造,而是客观的存在,它没有经过精神活动的中介。

因此, “艺术的必要性是由于直接现实有缺陷,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须把有生命的现象,特别是把心灵的生气灌注现象按照它们的自由性,表现于外在事物,同时使这外在的事物符合它的概念。”[3](第1卷P195)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理想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完满形式,这是因为它通过美的理念的外化过程这个“中介”,更完美地显现了美的理念。这个“中介”就是艺术活动。他认为艺术创造是自我意识的活动, “自然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作为心灵却复现他自己”[3](第1卷P38),“内容的演进过程”与 “艺术的演进过程”相对应在“艺术的心灵”内展开。[3](第1卷P90-91)艺术活动的对象不是生活而是理念,“中介”不是人的活动而是意识的活动。人等于自我意识,艺术家等于艺术心灵,没有现实的人没有生活,只有自我意识只有理念。他认为由于艺术活动是理念感,性显现的完满形式,是以心灵的创造为中介,感性形式也即艺术形式是具体的,受内容决定的,由心灵支配的,因此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

由于黑格尔把“中介”看成是一个“将其自身收回于本质的过程”[1](上卷P27),是一个外化到返回的完整过程,所以他认为对自我意识外在化建立物性的扬弃才是真正的认识真理。自我意识的所有活动的扬弃就是否定在人以外的不依赖于人的对象性本质的所有假象本质,并使人的对象性本质转化为主体,这种本质只有在思维中,认识过程中才表露出来,显示出来。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人的真正的宗教存在是人的宗教哲学的存在,人的真正的政治存在是人的法哲学的存在,人的真正的艺术存在就是人的艺术哲学的存在。“宗教、国家、自然界、艺术的真正存在,就是宗教哲学、自然哲学、国家哲学、艺术哲学。”[4](第42卷P173)所以,艺术美只是美这个理念的外在化,对这个外在化的认识是美学。认识是返回自身的“中介”,关于艺术的认识就是理念的实现。艺术哲学只是满足心灵“最基本的本质的需要”[3](第1卷P17),因为 “艺术还远不是心灵的最高形式,只有科学才能真正证实它”[3](第1卷P17)。所以,美学才是艺术的真正实现,是美的真正实现,是绝对的需要。

可以看出黑格尔把美的实现看作一个过程,看作“中介”的运动。美的理念、美的理念的客观在在、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以及美学的必要这整个美学体系的结构,这各环节的否定,扬弃、建立,都是建立在“中介”运动上的。照他的体系看来,美的理念在未外化前只是“纯有”,同时也即“无”。在此阶段上,美的“有”是“纯有”与“无”的统一。通过外化 (艺术活动)建立艺术形象后,美达到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这种统一的扬弃就建立了理念的感性显现——美。这时的美才是现实的美,而不是先前那个纯观念的无规定性的美。对这个美的认识是美向理念的回归,是美的真正实现。美的实现过程包括了艺术创作和美学研究,艺术创作是理念成为现实的“中介”,美学研究是现实的理念回归到精神理念的“中介”。

黑格尔美学与黑格尔以前美学的区别就在于他不把美看成绝对的、孤立的、形式的,而当作运动,当作理念与感性形式对立统一的“中介”过程。黑格尔以前的美学研究大体分为客观的形式主义分析和主观的唯心的心理感觉分析两种,他们都各自强调了美学分析的某一面而放弃了另一面,陷入孤立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研究。康德曾试图达到二者的统一,但是由于受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限制,所以并未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而是作了调合与嵌合。康德见到了二者的对立,见到了二者都是美的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但他不知道二者必须统一和怎样统一,他孤立地对二者分析,把二者都绝对化了。他一方面认为审美必须依靠审美判断力,即人的特殊的审美情感,强调了主观;同时他又把美归结为形式,认为美在形式,最终陷入形式主义美学。康德的错误在于他不理解辩证统一的“中介”,不理解美的主客观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中介过程。直到黑格尔,在继承的基础上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通过美的理念外化又回复到自身的辩证统一过程—— “中介”把理性与感性辩证地统—起来,才解决了康德和康德以前的美学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黑格尔的“中介”思想在他的美学中的另一内容就是为人所一贯重视的,所谓“美学实践观的萌芽”[5](上卷P482)。黑格尔在他的 《美学》中这样说:“人以两种方式获得这种对自己的意识:第一是以认识的方式,他必须在内心里意识到他自己,意识到人心中有什么活动……而且在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和从外在世界接受过来的东西之中,都只认出他自己。其次,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 (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3](第1卷P39)看起来,似乎黑格尔真是在谈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其实不然。

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看来,黑格尔所指的实践决不是我们所指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改造活动,他的实践是指自我意识的外化、理念的外化,是精神到物质的精神活动,是指人在他自己的另一体里体现自己的活动,是指“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3](第1卷P326)的活动。黑格尔虽说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自我实现,但是黑格尔的实践不是指“改变”,而是指精神的自我运动。正象他所例举的:“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3](第1卷P39)实践活动本应指小男孩扔石头,应当指改变外在事物的活动,是这个“中介”把小男孩与河水联系起来的。然而,黑格尔的实践显然不是指河水起圆圈前人的活动,而是指泛起涟漪后一系列的精神活动,指“惊奇”、 “觉得”、 “看出”等,他认为只有这些才是当时发生的真正活动。他认为改变外在事物只是建立物象,人的实践是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认识他自己。中介过程虽包括了改变外在事物和改变之后的一系列精神活动,但他的实践指的只是后一过程。也就是说,他所谓的实践是发生在已建立的物象之中的精神活动,只有这种活动才是人的真实活动,而不是指“人的改造世界从而改造自己的劳动实践过程”[5](上卷P484)。黑格尔认为通过这种“中介”,这种精神活动的实践,人便在外在事物上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把他的环境人化了”[3](第1卷P326)。黑格尔认为实践的动机是人实现自己的冲动,实践的方式是以改变外在事物建立物象为前题的精神活动,实践的结果使人达到自我实现并使自然界人化了。

黑格尔的上述思想是深刻的,他认识到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中介”,人的自我实现必须建立客体对象,是一个过程,他猜测到实践的动机是人实现自己的本能,实践活动会产生两个结果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然界的人化。但是,由于黑格尔的“人”同自我意识是等同的,所以他忽视了人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而仅抓住了精神活动的过程,他只承认精神的实践,由此给这个深刻的思想留下一大缺憾。因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但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4](第42卷P163)。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的“过程”,并且也准确地切中了黑格尔的要害。由此出发,马克思在真正的真实的人的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了客观化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他的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认为客观存在“所以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他本身就是自然界。”[4](第42卷P167)也就是说.一个人、主体、自我意识,如果他能异化自己,创造建立对象,这只因为他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4](第42卷P167)。马克思把人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特殊形式,看作是历史地活动着的人,改造自然又改造自身的社会的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客观化的思想:“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4](第42卷P97)马克思用现实的历史的人的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史的整个辩证运动代替了黑格尔的理念运动。人的实践与客体相作用改造了客体,而客体对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又被认识从而丰富了主体,前一半是人的活动的外在化,后一半是人的认识的内在化,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结果产生对象化的人和人化的自然界,这二重性的统一就是马克思的客观化思想。

马克思的“客观化”是扬弃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外化”的思想建立起来的,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外化”思想中否定性的辩证法的合理思想—— “中介”建立起来的,它用人的实践活动的“客观化”颠倒了黑格尔“自我意识外化”的实践,从而形成辩证唯物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摆脱动物界进入人类社会的中介,当“自然界达到自我意识时,这就是人”[4](第3卷P456)。已经形成的人能进行真正的劳动——自制工具和使用自制工具劳动。劳动和抵御野兽以及强于自身的自然力的需要使他们彼此协作,结成群体,表现出人的社会本能,劳动又逐渐把这种本能促成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不再进行狭义劳动了,除了生产本身的需要—一作为动物的需要,人还生产整个自然。人类的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相沟通的中介,它可以被表述为客观化的过程。

客观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内解剖,它包括了整个人类活动,是人类最普遍最本质的活动。马克思把客观化的思想用于研究分工出现后的物质生产活动,得出“异化”的理论。那就是,客观化过程中分工使人的活动片面展开,特别是当劳动已降低为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即肉体需要时,人的本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生产整个自然界、自由对待劳动对象等就丧失,从而使人的全面自由的活动异化为片面的不自由的活动。但是,人的客观化的本能总是要与这种异变了的客观化互相否定互相扬弃,这种复杂的中介过程总是向着异化的消除、客观化彻底实现的方向发展,共产主义就是“人向自身、向社会 (即人的)的人的复归”[4](第42卷P120),就是异化的消除,客观化的全面恢复,人的本质得以全面自由实现的社会。

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活动看成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生产整个自然界的全面的活动,由于他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客观化的过程,所以他认为美感也是伴之以人的活动、伴之以客观化过程而形成的,艺术是人的生产的特殊方式。所以,客观化的思想也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础,马克思那些绝无仅有的美学思想都是紧扣客观化思想来阐述的。

马克思认为美感和美的形成都是人类客观化的结果。他说:“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为人的享受的感觉……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4](第42卷P126)也就是说,美感的最初形成并不是因为先有一个美的存在,而是取决于人的活动,取决于人的本质客观展开的丰富性。在最初,人对他的对象还不可知的时候,例如远在洪荒时期,对人来说既没有什么美感也无所谓美的存在。在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中,人通过实践活动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而感到愉快,人们在猎获动物中获得人战胜动物的自豪感和愉快,他们用猎获物的骨头和牙齿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以显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如果说那项链是件艺术晶的话,那只是无意识创造出来的,如果说那东西美的话,那美在当时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美,因此也就不美。当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把美感的有和无截然分开,人类的活动总是使人不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主观世界的认识,美感和对美的认识也是随之从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在不同的具体活动中得到确证,各种不同的具体活动培养了人的不同的感觉能力,人们对有可能实现自己本质的活动有了认识,对具体活动的对象有了认识,由于某种对象的某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多次反复地引起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的愉快,人的本质力量多次反复地对象化,人们便把这种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人的对象化了的本质力量的总和认定为美,人在实践中对它的再感受就是美感。人在实践中对它的反复认识就总结出美的规律,人因此能在再度的实践活动中,在改造和创造世界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第42卷P97)。这时,装饰的动机才是出于美感,创造美的动机才是出于美感。所以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4](第42卷P126)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实现自己的对象过程,也是人能动地实现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在化过程,美和美感都是客观化双重活动的双重产物。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丰富,就个人来说已不可能参与全部人类活动,而只能参与某种具体的活动,分工的出现使人的本质能得到全面实现,出现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片面性限制了人的本质客观展开的丰富性,这种片面活动即使会产生某种类似审美的感觉,但也远不会上升到产生美感的程度。因此,“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并在其中感到欢欣,而对“矿物的美和特性”一无所知,一无所感,就是这个道理。[4](第42卷P126)异化劳动的不自由性和动物性还降低了人在生产中的肉体力和精神力的享受,所以“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4](第42卷P126)。

人的片面活动使人在这种活动中无法得到审美的实现,全面的人类活动才能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一方面使人有可能掌握自然界中客观上是美的那些方面,另方面也使人的意识发展到能够在自己的主观的美的观念中反映出蕴藏在现实中的特性,人才能获得全面美感。由于人的全面实现只有在异化消除时才能成为现实,因此才产生艺术存在的必要性。艺术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可表现任何一种活动,从而使人在其中获得审美感受。艺术是人的全面实现的实践活动的间接表现,艺术可以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任何一种生产,人能够在艺术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在艺术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对象是美的创造性表现,自由地全面地表现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能使人获得美感。因此,艺术活动同样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人在艺术中创造性地表现了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在艺术创作中实现了创作者的自我,丰富了创作者的艺术感受。同时,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也实现了欣赏者的自我,丰富了欣赏者的美感。所以,艺术活动是一切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艺术能给人以最大美感,最能丰富人的美感。

客观化的过程就是人在改造对象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发展人的美感的过程,人的美感最初是人类一般活动的结果,继而是发展起来的艺术创造活动的结果。整个过程是以有意识的社会的人为其主体的实践,美和艺术都是人通过这个过程使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结果,是客观化的结果。这就是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中介”的“实践”思想建立起的客观化美学思想,它用客观化扬弃了“中介”,用主体的人扬弃了“自我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思想和真正的美学的实践观。

黑格尔把自我意识从自己本身转化到自己的对方,并在对方中保持与自身同一,在对方中反映自身又从对方返回自身的过程称为“中介”。他认为不经过“中介”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停留在自己的绝对方面,都必须通过“中介”转化到对方又回复到自身,形成一个发展了的自我。他把美的实现也看作这样一个过程,看作“中介”的运动。美的理念、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以及美学的必要,这整个美学体系的建构,这各环节的否定,扬弃、建立,都是建立在“中介”运动上的。自我意识外化即意识运动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它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但是它却包含有极重要的辩证因素,那就是黑格尔从“过程”、“中介”来把握一切。马克思的“客观化”是扬弃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外化”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客观化的过程就是人在改造对象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发展人的美感的过程,客观化的美学思想,是真正科学的美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中介”思想的提出和应用是哲学和美学的革命,是辩证的思想宣布永久进入学术界的序曲,它为我们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建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奠定了原则。无论我们研究过去还是创造未来,“中介”思想都是一个积极、能动、科学的思想,一个有待发掘的思想。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列宁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Abstract:Hegel shifts self-consciousness from oneself to the other while keeping their sameness,and the process of reflecting in the other and returning to oneself is the“medium”for developing self.Hegel believes that without“medium”nothing is real because nothing can stay absolutely on one side.Hegel regards the realization of beauty as such a process,an action of“medium”on which aesthetic concept plus everything related to it is based.The externaliza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s idealistic because it subve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istence and consciousness but it has some key dialectic elements,which find expression in Hegel’s grasp of everything through“medium”.Karl Marx abandons Hegel’s externaliza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es“objectivity”.The process of“objectivity”is the process in which humans form and develop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reforming the objects and realizing self.The aesthetic thought of“objectivity”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 true scientific system of aesthetics.

Key words:Hegel;medium;aesthetics;Karl Marx;objectivity

(责任编辑 王东昕)

Hegel’s Concept of“Medium”and its Aesthetic Significance

Ding Li-p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YUN,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31,China)

B83

A

1672-867X(2011)02-0131-06

2010-12-25

丁立平 (1956-),女 (纳西族),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编审。

猜你喜欢
外化黑格尔美学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盘中的意式美学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