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型《体育与健康》课程类型的建构

2011-12-08 06:35:07矫志庆矫洪申
山东体育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型课程标准

矫志庆,矫洪申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山东青岛 266071)

试论新型《体育与健康》课程类型的建构

矫志庆,矫洪申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山东青岛 266071)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大学习领域目标,结合教学经验和基础教育调研,把体育与健康课划分为兴趣游戏型、户外拓展型、体能提高型、技能培养型、知识理论型、体育鉴赏型六种。新型《体育与健康》课,可以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生参加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得到有效落实提供帮助。同时,新型《体育与健康》课程类型的建构可为体育教师搭建一个研教平台,期望能为中小学体育老师进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体育与健康;课程类型;建构;新型

1 问题的提出

2001年 9月教育部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体育领域开始了新的一轮教学改革,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知识与内容、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施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切都给予了广大体育教师极大的自主性和广阔的改革空间。至 2009年 7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三个轮回,学校体育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得到广泛传播,探索教学、模块化教学、选修教学等方式得到推广应用,《体育与健康标准》也成为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但也正因为新课标的实施,没有了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一些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标标准的体育老师失去了方向,一时不知所措。一部分体育老师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象天上云、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还有一部分体育老师说:“体育与健康课就象一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更有甚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课上想起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完全没有系列与章法。因而我们感到有必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目标下围绕五大学习领域为体育教师搭建一个研教平台,即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类型,让体育教师们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2 新型《体育与健康》课程类型建构及思路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我们构建新型《体育与健康》课型,就是用大课程观、系统论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课程,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六种:

2.1 兴趣游戏型体育与健康课

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兴趣爱好、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活动水平等,为学生提供多系列的、游戏型的、可选择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此类课程做为独立课型使用一般用在水平一至水平三的课上,也可以用在大课间活动中;还可以和其他课型结合当做辅助教学内容用在水平四至水平六上。

建构“兴趣游戏型体育与健康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问题。现在还没有人考证“学生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而不愿上体育课的尴尬现象”是从什么具体时间开始的,但这种现象却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而上升。据我们在青岛市某小学的一次基础教育调查显示,现阶段一、二年级约有 15%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在三、四年级近 30%学生不爱上体育课,而到了六年级有近 60%的学生对体育课有抵触情绪。据我们对青岛市某小学 15名上体育课逃课的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询问,结果是除 2名因身体不适外,其他 13名学生一致的回答是“体育课没有意思”,这个样本量虽然小,但却说明我们的体育课内容不受学生欢迎。而建构“兴趣游戏型体育与健康课”总体思路就是期望能从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上,通过多系列、多层次的运动游戏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体育课上,从而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所规定的标准。

2.2 户外拓展型体育与健康课

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建立在兴趣游戏型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认知水平及体育运动基础,为学生提供大量可选择的户外拓展活动项目,使学生在拓展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分工合作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抗挫折品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课型作为独立课型使用一般用在水平三至水平六的课上,而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内容,适用于所有年级。此课型在组织与管理上都有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因而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户外拓展型体育与健康课”是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工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其抗挫折品质而建构。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单凭个人的单打独斗已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当今社会在讲求个人拚搏、竞争的同时更多的是讲求合作与分享,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了这种与时俱进的能力。作为独生子女状态下生活成长起来的“子一代”和“子二代”,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愿,崇尚竞争和个人胜利,在生活和学习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与人合作、分享的意识很淡漠,个人取得了一些成绩会沾沾自喜,目中无人,受到一些挫折便会垂头丧气、消极怠工。我们希望能利用“户外拓展型体育与健康课”这一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学生通过各项拓展活动,从中学会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体验挫折经历,分享成功喜悦,理解合作理念,使“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得到积极有效的落实。

2.3 体能提高型体育与健康课

此类课型内容是根据学生各项体能自然发展的敏感期,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有效的、系列的活动项目,利用各种身体练习手段,逐步提高学生运动体能及健康体能,提高学生体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生存打基础。这类课型组织难度大,特别是力量、耐力、柔韧练习不易组织实施,一不小心就可能回到原来学科教学内容的老套路上。由于体能的发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具有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3]。所以体育教师需明确体能发展敏感期,在进行传统练习项目上结合户外拓展与野外生存课型设计身体练习路径 (如有条件也可用自建或利用本社区专业健身场所等)引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此类课型多用在水平一至水平四上,但要根据学生基础体能情况合理调整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并注意有效练习与休息的时间调配。

体能是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体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显著标志。发展学生体能不仅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日常生活和以后的生产劳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3]。但是近一个时期,有些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课中及课外过于注重学生的心理愉悦,而忽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作用,学生体质下滑严重,尤其是力量和耐力情况更是让人担心。我们在青岛市一些中学走访时发现,有很多中学生 (特别是女生),从一楼上到四楼,中间得休息 1至 2次;有近一半的初一男生完成不了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动作。因而我们设计此课型,总体思路就是强调体能训练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重要作用,扭转部分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偏差,让《体育与健康》课真正回归到体育运动的本质上来。希望众多的体育教师能将体能训练重新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合理组织、设计、实施有效的体能训练内容,提高学生体能水平,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生存奠定基础。

2.4 技能培养型体育与健康课

此类课型以各种运动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运动特长,掌握运动基本技术、技能为目的,在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运动体能。此类课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层次性,强调知识技能体系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这类课型有利于调动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课程组织最好以选课形式为主,让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以运动训练课的形式进行深入地练习。在组织此类课型教学内容时要从系列性和连续性考虑,如果一项技能在一个学期内完不成,可在以后的时间中继续学习。此类课在水平三以前可以以个人技术为主进行练习,在水平四可选择加入简单组合或技战术练习 (如篮球的“二打一”、“三打二”战术等),在水平五、六可以进行系统的练习或进行一定量的技战术配合 (如在球类项目中可以组织一些比赛等)。

现在有很多学生具有某种体育特长,但是我们的体育教师明白,在这众多的体育特长生中有多少是我们体育教师直接在校内培养的?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有多少是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学会的?我们在此并不是全盘否认体育教师的工作,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在业余体校或校外运动俱乐部运动和学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课业负担在加重,但学生的体质却在下降,作为学校和家长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现在学校实行的大行政班教学,受教学时间、场地器材、教师职业倦怠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效果并不好,虽然表面看起来教学内容很多,但每一项都如蜻蜓点水、多数学生在课上并没有学会什么。因而我们认为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框架下建构“技能培养课型”,充分利用体育教师的职业特长和学校体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从而实现“运动技能”领域目标所要求的标准。

2.5 知识理论型体育与健康课

此类课型主要以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知识、简单战术的知识、一些运动项目的主要竞赛规则、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等等。此类课可以以专题形式进行,也可以按系列进行,但最好是以校本课程形式出现。

“知识理论型体育与健康课”在中小学常常被称为“体育理论课”、“室内课”或“风雨教材”。在大多数学校中,“体育理论课”是常被做为一种“教学储备课”,以备天气不好或不适合在室外锻练的时间在教室内组织教学,一般讲授的内容并不系统,多数是一些体育课教学常规要求、注意事项等等。虽然目前各校每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安排中都有 1至 2次“体育理论课”的课时安排,但真正能坚持在“体育理论课”中系统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体育教师却廖廖无几,大多数“体育理论课”成为了自习课,或被其他学科教师占用。我们重新建构这个课型,其目的就是想引导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组织系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2.6 体育鉴赏型体育与健康课

此类课型是教师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鉴赏力,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等。课型组织形式一般采用现场观看、讨论体育比赛和表演;多媒体材料观看、讨论;电视直 (转)播;体育图片鉴赏等形式。此类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在课前教师要做充分准备,要提前找出鉴赏点,如:蕴涵在体育比赛中的竞争精神、自我超越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欣赏点,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健美、完善、聪慧、愉悦和巧妙默契战术配合的赏析点,观众 (审美主体)欢声雷动情绪感染点,运动员 (审美客体)成功与失败后的情不自禁点等等。如条件许可,教师可采用回放、慢放等方式提示学生注意精彩点。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建议此课型从水平四开始。

3 新型《体育与健康》课型建构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学生的主体性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

建构任何一种课型、组织任何一次课,体育教师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特点,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新型《体育与健康》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制定的各项标准。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分六个水平,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社区环境等情况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较大差异,所以在课型建构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因素,要考虑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3.2 课型体系与内容体系的连贯性和层次性

课型建构与课型内容组织,要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要在考虑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形成有内在联系的、有层次的课型系列教材。

3.3 课程资源的开发性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建构课型离不开课程资源开发,体育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资源、教学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建构不同类型的体育与健康课奠定基础。

3.4 课型目标的目的性与课程内容的明确性

构建课程类型要有明确的目的,如建构“体能提高课型”的目的就是为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生存奠定基础,建构“兴趣游戏课型”目的就是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地参与体育活动。课程内容要依据课型而建设,系列教学内容要有目的设计。

3.5 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体育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但要有精深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教师在建构课程类型、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多方因素,教师不但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本专业学科知识,还需要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的支持。

3.6 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的互补性

《体育与健康》课型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体育与健康》课型的建构效果。在课型建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提倡体育教师形成教学团队,在协作互补中建构符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课程类型。

3.7 教学经费的制约性

教师在建构课程类型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有经济意识,建构新课型要考虑教学经费的制约,特别是农村一些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相对陈旧、教学资金相对缺乏,教师不可一味强求,要考虑学校实际情况,要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动脑筋。

4 结语

新型《体育与健康》课程类型的建构,旨在为广大体育教师搭建一个研教平台,既可为体育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提供帮助,又可为其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同时新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意愿,可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运动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有效解决学生“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而不愿上体育课的现象”,对进一步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惟存教育实验室.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DB/OL].http//www.being.org.cn/ncs/gym/gym.h tm,2010-2-20.

[2]王莉,常德胜.论体育与健康课程类型的构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67-68.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3-75.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curriculum model of"Sports and Health"

J IAO Zhi-qing,J IAO Hong-shen
(Departm 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eachers’College,Q ingdao University,Q ingdao266071,China)

Based on the aim of five learning fields in"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combining teaching experience with basic education research,this paper divides the sports and health course into six types:game interest type,outdoor development type,physical energy improvement type,skill cultivation type,knowledge-based theory type and sports appreciation type.The neWtype"Sports and Health"course may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sports actively,improve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nd give ai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At the same tim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model of the neWtype"Sports and Health"course may set up a bridge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do some teaching,researching and refor ming.

sports and health;curriculum model;establishment

G807.01

A

1009-9840(2011)01-0050-04

2010-10-08

矫志庆 (1964- ),山东济宁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副主任,副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课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我院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 18:09:08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 18:08:00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