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艳,胡庆山,杨 成
(1.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陈绍艳1,胡庆山2,杨 成2
(1.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教育的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体育教育主体的缺位、体育教育组织的匮乏、体育教育投入的不足、体育教育师资贫瘠、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边缘化等方面。提出了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教师责任制,城乡体育课程标准因地制宜等建议,同时国家政策的惠及与政府的扶持,也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希望和保证。保障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公平原则、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农村;学龄期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半年及以上而被留在家乡18周岁以下的儿童。其中又以 6周岁为分界点,划分为学龄前留守儿童和学龄期留守儿童,学龄期留守儿童为研究的重点。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拉动下,城市工业迅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此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去城市打工的父母无法让子女随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落在代理监护人肩上,由此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早在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1],要求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龄儿童的智育、德育上,社会主流舆论也只是停留在留守儿童生活条件改善的问题上,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体育教育工作。不言而喻,没有体育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忽视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将会以牺牲教育公平性为代价。解决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子女享有和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发展权利,是我国的教育公平原则的体现。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刚颁布的现时背景下,该研究旨在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关注,通过研究找到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改变以往农村儿童体育教育一把抓的教育模式,提供切实可行的干预对策,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以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调研对象涉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桥头中学、法泗镇法泗小学、法泗镇石联小学等 7所中小学在读的 8~16岁学龄留守儿童。
查阅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献资料 30余篇、著作 10部。检索了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相关记录和体育设施分布的相关资料,以及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状况,了解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以及学校老师座谈,随机访问了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及临时返乡的家长,并且在问卷调查前走访了江夏区部分小学和中学体育课教师,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开展情况,为调研提供真实可靠的实证材料。
制定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在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正式发放问卷。鉴于部分调查对象理解能力有限,调查员通过当班老师协同发放问卷,解释并监督整个问卷的填写过程,共发放问卷 357份,回收 342份,其中有效问卷3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98.25%。
对回收的问卷用 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
走访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部以及湖北省部分高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或基地,对 20多名相关专家及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湖北省农村共有留守儿童135.3万人,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人数的 8%。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是一个新型城乡结合区,也是一个农业大区,外出农民工数量很大,全区共有农村中小学 79所,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62 969人,其中留守儿童 3 982人,占全体学生的 6.3%,其中小学留守儿童2 356人,初中 1 626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的占 80.5%,由叔、伯、姑、舅、姨等亲戚照顾的占 9.8%,由哥、姐照顾的占 4.6%,寄养在邻居家的占 3.4%,独自生活的占 1.7%[2]。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监管缺失的问题。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感到孤单”。其次是对学习的影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导致自己“学习没人指导监督”;排在第三的是父母不在身边导致自己的“生活没人照顾”。综上所述,长期的压抑和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沟通,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或者自闭,以及过强的自尊心。正常家庭的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结构发生断层,阻碍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过程,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而完整的家庭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家庭成员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参与者。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可以增进和加深相互间的感情,这种生活体验往往是 6~18岁儿童心理健康正常发展的前提。因此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的教育不同,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由于长期分离,抑郁焦虑、学习效能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焦虑、心理状况各项指标往往都低于普通儿童。
在被调查的 336名留守儿童中,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共有 100人,约占总数的29.8%,仅父亲外出打工的 186人,约占总人数的55.3%,仅母亲外出打工的50人,约占总人数的 14.9%。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儿童是由父亲或者代理监护人看管,母爱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现象普遍。据相关研究表明,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更容易和母亲沟通,也更愿意与母亲沟通[3]。对于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来说,一般父亲相对母亲而言在亲子交流上显得比较被动。对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来说,监护人多为亲戚或者老人,容易产生代沟和不亲密感,加之代理监护人自身事务繁忙,缺乏和留守儿童沟通的意识,留守儿童更容易陷入厌学、网瘾、早恋等误区,他们的教育、心理和健康状况问题也更明显。参与体育活动能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因此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者在对留守儿童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除了通过体育锻炼的手段提高他们的体质外,还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群体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调动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至少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有兴趣并乐于其中;提高抗压能力,以便在以后生活学习中的压力过大时,能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舒缓消极情绪,转移他们对网络游戏和不健康内容的迷恋,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
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学校体育课的态度上,男生有 166人表示喜欢上体育课,占男生总数的89.2%,女生有 131人表示喜欢上体育课,占女生总数的 87.3%。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参与体育锻炼抱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参加到身体锻炼中来。在与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交谈中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加深朋友间的感情、增强自信的作用表示认同。可见江夏区留守儿童对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功能有较强认识,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调节功能。在参与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或者单项体育项目竞赛活动的态度上,有 36.2%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参加,有 47.3%的留守儿童表示偶尔报名参加,还有 16.5%的留守儿童表示没有兴趣。走访发现,有过比赛经历的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的留守儿童,男性留守儿童参与运动竞赛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女性留守儿童。这一方面与男女性别差异有关,另一方面男性留守儿童喜爱的篮球、足球、田径等运动易于开展,运动强度较高、对抗性较强,比较容易被男性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条件下可供女性留守儿童选择的运动项目范围相对狭小。部分女性留守儿童表示学校举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单调、运动场地狭小,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缺乏,一些广受女性留守儿童欢迎的运动例如健美操、舞蹈、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运动由于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女性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研究发现,参加运动竞赛对儿童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激励意义。因此,在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中要注意丰富留守儿童的运动竞赛形式,鼓励留守儿童参加运动竞赛,这是促使留守儿童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同时调查还发现,女性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明显高于男性。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部分女性留守儿童不但要完成学业和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家务,甚至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祖父母。留守儿童的“逆向监护”,让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放松身心,而长期寄人篱下远离父母,各种心理冲突常让他们把自己排斥在体育运动和群体活动之外,加重了本已非常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可能也是造成男女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态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武汉市江夏区体育教师的随机走访中,对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有25.2%的体育教师对此标准理解深刻、认知全面,有68.7%的体育教师对此标准一知半解,还有 6.1%的体育教师对此标准不清楚,有 45.4%的体育教师表示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际实施难度较大,实际中可操作性较低,学校也未对这方面做硬性的规定和要求。这些情况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实际情况不匹配的现状。有 57%的江夏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在学校不被重视,有的年级甚至没有开设体育课程,特别是初中三年级、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体育课程开课率低的现象比较明显,部分体育课变成了语文、数学等老师的专用补课时间。在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出现了正如相关研究所言的农村中小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漠视和边缘化[4]现象。部分农村体育教师自身责任感不强,农村体育场地及设施的限制,使得农村体育教育的规范化水平较低,课程内容及教学计划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完成。在有限的体育课中“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课占去了相当大的比例,农村体育课中体育技能的学习除了广播体操外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课变成了自由活动时间,涉及到其他运动技能学习的课程轻描淡写,寥寥无几。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今天,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低迷状况必然会降低儿童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兴趣。因为当留守儿童对某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时,常常会由于无法及时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运动中的挫败感而失去参加运动锻炼的兴趣。特别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些女生,自身体育锻炼动机不强又没得到体育老师有效的引导,无疑会对这些留守儿童今后从事体育锻炼带来巨大的障碍。坚持体育锻炼是缓解中小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手段,农村体育教师应该培养留守儿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帮组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以期对留守儿童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调查发现,江夏区体育师资明显不足,教师队伍老化现象明显,30岁以下的年轻体育教师流失严重,目前人数仅占到总人数的15.3%,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仅占总人数的2.1%,具有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总人数的 28.4%,具有中师学历的最多,占到总人数的 69.5%。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仅占到总人数的 16%。江夏区作为一个城乡结合的中间区,虽然依托着湖北省教育文化中心城市武汉,却没有享受到该区域丰富的教育资源。江夏区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常规的教学计划作为指导,很少有教师制定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即使有也只是应付检查,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学校管理层对体育课程不重视,在校体育教师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体育课程内容单一、刻板,体育师资水平与国家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这些必然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质量。
调查发现,江夏区长期以来对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建设经费短缺,导致该区体育场地及器材配备滞后。江夏区中小学操场面积狭小,少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学校器材室存有的体育运动器材除数量不足现象明显外,还存在器材老化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部分器材由于年代久远根本已经无法使用。特别是在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课余活动时间十几个学生围着一张乒乓球台,或十几个学生在一个篮筐下练习投篮,落后的场地设施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对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加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家庭收入逐渐提高,其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儿童的生活方式趋同,过于单调的体育场地器材必然无法满足留守儿童更丰富更多样化的体育需求[5]。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的缺乏,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当前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身份上的差别。农民工虽然可以携其子女向城市流动,但却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如果为子女获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的权利则需要付出更大代价,导致大多数农民工在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的同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并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照管。
家庭体育教育是儿童未来体育锻炼、技能学习、参与锻炼兴趣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过程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主体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家庭体育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主体,它为儿童逐步适应未来学校体育教育提供重要的前期环境[6]。家庭体育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和热情对子女未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群体相比较,其特点是“留守”,即“空间距离上远离父母,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抚育便落在父母其中一方或其他亲属身上,家庭体系的瓦解导致留守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的直接缺失。
《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国家标准与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运动器材数量不足,种类单一,质量一般,老化现象明显,有限的场地要兼顾体育教学和学校公共服务等多种角色,不能做到专场专用。单调的体育运动器材以及有限的场地,无法满足留守儿童丰富多样的体育需求,因此运动器材的单一和运动场地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此外,农村基础教育体制的缺陷制约了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校的考核还停留在以升学率为标准的阶段上,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传统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为主导。受到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影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地位和待遇低下,优秀的年轻体育师资流失严重,现有体育教师年龄偏大,能力及知识结构欠缺,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缺乏专有运动场地是限制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惠泽下,城市很多地方运动设施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是由于农村经济贫困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导致分配有失公允,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尴尬[7]。2006年全国推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以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很多村落都配有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和一副标准篮球架以及两张室外乒乓球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带来了可供选择的场地,但是由于当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刚刚起步,许多场地设施的建设还不能一步到位,资金投入与工程建设仍需要一个转化过程[8]。目前相对有限的场地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部分学校运动器材陈旧、老化,急待修缮整理和更新换代。要解决运动场地的矛盾,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基本场地和器材需求,调动社会公益力量,让更多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的体育问题,让农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可以给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带来真正的惠泽,另一方面也消除陈旧的运动器材带来的安全隐患,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农村留守儿童真正享受到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入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使每个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国家标准与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条件不相匹配,农村中小学现有的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无法达到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相关标准,难以满足《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中的规定和要求,适合在经济发达地区展开的体育教育精品课程的教材与模式,在农村体育教育中遭遇到尴尬处境,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体育教师无法效仿和学习这些新的教学教法。因此借新课改之东风,改变以往农村、城市体育教育一套教材的格局,根据农村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及体育师资的现状,制定适合农村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材,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村体育的特色,让更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农村体育教育中得到传播和发展,和城市体育教育相比走出一条差异化路线,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另一方面使传统体育项目在新生代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体系,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中小学来讲,就是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农村体育教师聘用门槛较低,教师素质及从业水平低于我国平均水平,很大一部分年轻体育教师不安心于农村中小体育教师工作,导致农村优质体育师资流失严重。体育师资的缺乏,使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质量不高,开率低下,农村体育课程改革难以深入,缺乏中流砥柱,长此以往农村体育课程与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渐行渐远。因此必须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实施公开招聘,完善流动退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求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选对人选好人。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定期对农村体育师资开展在职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能力,提高农村体育师资职业修养,改变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层中应试教育的旧观点,转变办学思想、注重素质教育,让“健康第一”理念得到充分传播和广泛的认同。
农村留守儿童在长期缺乏亲子关怀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很多不健康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需要找到适当的渠道进行疏导。调查显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即由留守儿童父母的哥哥姐姐等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明显,如果代理监护人不能与其有效沟通,会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一些极端情况的发生。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同时还可以疏导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的负面情绪,避免形成不健康的娱乐习惯,如长期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武侠玄幻读物等。通过体育锻炼,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在集体生活中的矛盾,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心理的调节作用。农村体育教师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体育比赛,让每个留守儿童至少掌握一项易于开展的体育活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第一”、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同时,也有一份阳光的心情。
学校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寄读制度,通过完善管理对校内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保障他们在学校寄宿期间有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配备专人专班和监护人保持联系,解决在校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适时展开文体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减少校外不良风气的影响。此外,农村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周边的体育教育资源优势,例如武汉市江夏区可以通过与武汉地区的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体育院校建立联系,将高校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引进农村,给农村体育教育工作带来新鲜的血液。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时办法》;2001年国务院年取消了外来打工人员暂住费且又对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予以改革;教育部、公安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委于 2003年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打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压力,让更多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让更多留守儿童能待在父母身边接受来自城市相对高质量的教育。现阶段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村务工人员,因此还要继续加深、拓宽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渠道,弱化城乡二元化结构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放宽城市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为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和帮助,为贫困打工者子女开通“绿色通道”,让农村留守儿童不再被迫留守的同时,还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国家政策带来的福利。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余晖照亮人生爱心托起希望[EB/OL].http://www.wuhjh.com/StudyCorner/Detail.aspx?cid=24&id=30.
[3]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
[4]唐红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
[5]高建磊.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特征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
[6]刘芳.农村留守家庭的体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
[7]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
[8]胡庆山,王建,王维,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 [J].体育科学,2007,27(10).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rural school-aged left-behind children——With Jiangxia District,Wuhan,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Shao-yan1,HU Qing-shan2,YANG Cheng2
(1.Inst.of PE,Jianghan University,Wuhan430056,China;2.Depar tm 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 or m al 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With Jiangxia District of Wuhan,Hubei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an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interview,literature,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o on,it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problems of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mainly in the abs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ubjects,physic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lack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education,sports,the lack of inves tment in rural pr 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sports education arid marginalized,etc.Physical education proposed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eacher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system,such as the country’s suggestion,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benefit,also support the healthy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hope and guarantee.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guarantee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education fairness in harmonious society,the important embod iment of development.
rural;school age;left-behind children;physical education
G807.27
A
1009-9840(2011)01-0030-06
2010-12-10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 (2007B159)。
陈绍艳 (1962- ),女,湖北荆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