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2011-11-22 01:00唐月娥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再创造探究性平行四边形

唐月娥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地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关注学生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设置探究性问题,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创造”

1.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改编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只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要把教材中的例题、公式、习题等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编成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学生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令他们费解。就在学生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学习内容:“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了。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2.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探究性的学习问题。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由此,学生不仅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做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3.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性的学习问题。

搜集整理学生所提问题,将其作为探究性的学习问题,这是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肯定和鼓励,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再通过画图进一步猜测圆的面积可能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最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验证猜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而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创造”新的数学知识。

二、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实验操作,自主“创造”

1.设计动手操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感知,发现创造。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让学生动脑、动手,用数方格的方法算面积。(2)动手剪拼平行四边形,思考: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3)引导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在活动中思索、领悟、概括,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促进了他们的自我发展。

2.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再创造”。

现代教学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创设群体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创造学习。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示例题后,我这样设计教学:(1)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2)分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全班讨论,得出最佳方法,并推选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这样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班级“静态的集体力量”变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只有相互探究、启发,智慧才能产生火花,创造性思维才能展现,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和发展。

(责编黄海)

猜你喜欢
再创造探究性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广告翻译探微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