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再三”

2011-11-09 05:27李学渊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约数话本补语

李学渊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 400715)

小议“再三”

李学渊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 400715)

“再三”是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句法功能及语义类型分析,以及历时考察,力图全面深入地研究“再三”一词。“再三”可充当状语、补语和谓语,其用作状语、补语的情况占绝大多数。该词可表示一次又一次,多次,或者强调非常、极其。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发展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再三”是一个口语性很强的词,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发展到当代已是一个高频词。受到“再三”的启发,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再+数字”的组合模式。

“再三”;句法功能;语义分析;历时考察

“再三”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词语。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其有这样的解释:“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重复。用于动词前,做状语。有时能说‘再三再四’。”有学者对“一再”和“再三”进行辨析,但主要从现代汉语教学角度进行探讨。刘志基《“再三”的思考》一文,从语义以及文化心理角度分析了“再三”。研究并不全面,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历时的考察分析。因此,我们认为对该词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探讨空间,也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由于现代汉语角度已有学者进行了考察,故本文主要从古代汉语角度进行探讨。

一、“再三”的句法功能及语义分析

(一)句法功能分析

笔者选取在北大语料库所搜集的 500条古代汉语语料(500条语料一共出现 503次“再三”),通过对其在句子中充当成分的定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再三”可充当状语、补语和谓语。其用作状语、补语的情况占绝大多数,用作谓语的情况很少。

表一 “再三”充当不同句子成分的统计及分布

1.在句中作状语。主要位于动词前修饰谓语。如:

再三问,不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一谓歙之,再三呼而不应,必以丑声随其后。(《淮南子·诠言》)

再三戒之,令诵此言足矣。(《搜神记》卷三)

2.在句子中充当补语。在动词后修饰谓语。如:

公祖辞让再三,尔乃听之。(《搜神记》卷三)

敬告再三,格言斯整。(《齐民要术》卷第七)

省览再三,良增慰悦,所奏宜体朕怀。(《唐会要》八十四)

3.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再三”的动词性不强,充当谓语的情况很少,多为“XX者再三”。如: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若此者再三,悊不胜忿怒,对敬宗殴之。(《大唐新语》第十七章)

(二)“再三”的语义分析

《左传》里便可发现“再三”:“孟氏之御驺丰点好羯也,曰:‘从余言必为孟孙。’再三云,羯从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昭伯问家故,尽对。及内子与母弟叔孙,则不对。再三问,不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这里“再三”便是表示多次。可以推测,至迟在春秋时期“再三”便作为一个词在语言中使用了。

“再”在古代是数词,表示“第二”。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再三”在春秋时期便凝固成词了。从意义上来说,二加三的组合可表示超过其本来数字之义,这足以说明“再三”是一个词而不是短语。我们一般用“再三”强调多。可是,为什么一个“二”加一个“三”居然可表示数量多?这就得从“二三”说起。

刘志基在《“再三”的思考》(《咬文嚼字》2005年 08期)中指出:“正是这个小小的‘二’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却具有涵盖天地万物的特异功能。”我们查看《说文解字》对“亟”一词的解释:“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其中有“二,天地也。”对“恒”字的解释中“二”也同样表示天地。在中国人眼里,“二”便是可以囊括天地万物的词。“三”自古可用于表示多数或者多次。如:三思而后行、三缄其口。《说文解字•三部》解释“三”为:“天地人之道也”。故而用“三”代表多是完全合乎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的。

《汉语大词典》可查“二三”义项有六: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2.约数,不定数。表较少的数目,犹言几;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6.即六。其中有“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如《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此“二三”便表多次。虽在先秦典籍可见其身影,如“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这里“二三”表反复无常、不专一之义。其余的“二三君子”“二三臣”等都表一种约数。我们推断六朝才出现了多次的用法。“二三”肩负六个义项,表再三、多次是由它经常作约数发展而来的,这个义项不如其他义项常用。故而在表多次时“再三”一词出现频率明显高于“二三”。

1.表示一次又一次,多次。

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一谓歙之,再三呼而不应,必以丑声随其后。(《淮南子·诠言》)

(齐)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史记•孔子世家》)

往往带有强调仔细、全面、犹豫之意。

高宗再三顾无忌曰:“莫大之罪,无过绝嗣。皇后无子,今欲废之,立武士彟女,何如?”无忌曰:“先朝以陛下托付遂良,望陛下问其可否?”遂良进曰:“皇后出自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伏事先帝,无违妇德。愚臣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旨。”高宗不悦而罢。翌日,又言之。遂良曰:“伏愿再三审思。愚臣上忤圣颜,罪当万死。但得不负先帝,甘心鼎镬。”(《大唐新语》)

这段话描写高宗欲废后立新人。第一个“再三”写出了天子那种犹豫、顾虑重重之态。第二个“再三”则是褚遂良劝诫皇上要仔细、万全考虑。两个“再三”用得十分合理。

2.强调非常、极其。

《汉语大词典》上举有例子:“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缪。”(唐刘知几《史通·本纪》)“未曾过门的时节,我替那女子十分担忧,又与这村郎再三害怕,不知进门的时节,怎生吵闹,何计调停。”(清李渔《奈何天·狡脱》)

又以柳永的两首词为例:

逞如簧、再三轻巧。(《隔帘听》)

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小镇西》)尤其是这句,前一个“再三”表多次,后一个则表非常。

二、“再三”的历时考察

我们对“再三”进行搜索,以北大语料库搜索到的结果为纲,对其在每一朝代呈现的次数进行了统计,并且考察了“再三”在部分作品的出现次数与作品语料字节数的比率。具体情况请看下表:

表二 “再三”在不同朝代的分布(隋朝出现零次)

表三 不同朝代“再三”的分布曲线

表四 不同朝代“再三”出现次数与语料的比率

表五 不同朝代“再三”出现次数与语料的比率柱状图

(一)先秦——五代

我们以先秦至民国随机各选取的一部作品为准考察该词与语料字节的比率情况。五代之前,“再三”与语料字节比率均低于百万分之 0.5,呈现频率较低。由图可知,从先秦至五代这漫长的时间里,该词的呈现状况是缓慢地发展。北大语料库中所搜出的语料都是书面语较强的文言作品,多为史书、佛经、儒家经典等等。虽然到六朝后也出现了小说,可是文言色彩依旧很浓,口语化不足,还不是白话小说。在唐代出现了传奇小说,这是一种文言小说,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这就告诉我们“再三”一词口语色彩很浓。

五代的语料很能说明。从搜索出的87条语料中,包含四部作品:《敦煌变文选》《敦煌变文集新书》《祖堂集》《十六国春秋别本》。其中《敦煌变文集》出现26次,《敦煌变文集新书》出现 48次,占到总数的 85%。而总所周知,敦煌变文是口语性非常强的。可以看出,从五代起“再三”的覆盖面已经开始不断增加了。而由表四、五可知,这一时期该词在呈现频率上很高,《敦煌变文选》中“再三”与语料字节比率达到了百万分之1.3587。

(二)五代以后

五代以后,“再三”与语料字节比率均超过百万分之0.5,呈现频率较高。“再三”在宋代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宋代开始兴盛各种市民文学,其中话本大量出现。宋代语料中,有佛语录、史书、宋词、话本。其仅在话本出现就达 200次,占到了约 50%。话本原是供说话人演唱所用的底本,它来自说话人的口头创作,经过加工写定并刻印发行,实质上己经成为一种可供阅读的通俗小说。其中的“小说”话本则成了我国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的口语性很强,当时的市人都可以听懂,其中的词汇有许多是口语词。

到元代出现了总数上的回落,因为元代跨越时间较短,收录作品很少。但在随机选取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再三”与语料字节比率高达百万分之1.5004。

在明、清的语料中都呈现了这样的趋势,该词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占到了绝大多数,而民国的语料全是小说。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且民国时期跨越的时间很短,虽然文学依然在发展,但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和创作的作品量远远不如明清两代,所以从图表中看数量有所回落。

“五四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使文学创作走上了书面语和口语接近并统一的道路。所以,到了现当代,“再三”便大量涌现。

综上,“再三”是一个口语性很强的词,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发展到当代已是一个高频词。

三、“再三”模式的发展

“再”的构词能力很强,并且在构词时位置相对固定,一般都在前,如:再次、再版、再度、再犯、再会等等。受到“再三”的启发,我们可以发现“再+数字”的组合模式。出于经济原则,这里的数字不会太大,表示多次、屡次之意。多数情况下都会连着几个“再+数字”模式使用,起到一种强调的作用。而这时的“再”已不再是当初“再三”成词时的意思了,而成了副词,表示又一次。我们认为,这种连着几个“再+数字”模式使用的情况可能是源于早期“再”与数字的组合。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②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庄公三年》)③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淮南子》卷二十一)“再”常与数字一起出现,久而久之便使人们在使用时将其组合在一起。

在清代陆心源辑的《唐文拾遗》中发现了“再四”的使用:“臣等再四商量……”可推知,唐代已经出现了“再四”一词。在宋元的话本中我们找到六例,之后数量就逐渐增多。“再三再四”如今是一种固定格式,出现频率很高。在元代话本《沈小霞相会出师表》里便有:“到天明雨止,只见张千又来了,却是闻氏再三再四催逼他来的。”在清小说《三侠剑》中有:“我姓胜的但得容人且容人,容至再一、再二、再三、再四,此贼仍不识时务。”这里“再”+ 数字“一/二/三/四”都出现了。现代汉语中更是时常可见这类用法:“九连连长摇头说:‘有再一再二,可没有再三再四呀,这一块地区是不能再活动了。’”(杜鹏程《保卫延安》)“冷先生不动眉平板着脸说:‘常言说,有个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陈忠实《白鹿原》)还可以看到“五”“六”的身影:“再一再二,岂能再五”。(搜狐新闻——评论汇总http://news.sohu.com)“河南日报:再三再四不能再五再六”。(搜狐体育——八方评论 http://sports.sohu.com)

四、总结

“再三”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词语。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句法功能及语义类型分析,以及历时研究,力图全面深入地考察“再三”。通过对 500条语料的分析,我们可知“再三”可充当状语、补语和谓语。其用作状语、补语的情况占绝大多数,用作谓语的情况很少。我们对该词的语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并且梳理了与“二三”的关系。“再三”可表示一次又一次,多次,或者强调非常、极其。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再三”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发展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再三”是一个口语性很强的词,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发展到当代已是一个高频词。“再”的构词能力很强。受到“再三”的启发,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再+数字”的组合模式。

本文对“再三”进行了共时平面的考察,在历时平面上勾勒了该词的发展轨迹。由于历时考察时间跨度大、语料搜集也比较有限,本文对该词的发展轨迹考察有待深入。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完善。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99.

[2]刘志基.“再三”的思考[J].咬文嚼字,2005(8).

[3]许慎.说文解字(校订本)[Z].凤凰出版社,2004.

[4]《汉语大词典》光盘版,2.0版本.

[5]姚学贤,龙建国.柳永词详注及集评[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附录:

http://ecl.pku.edu.en/YuLiao_Contents.Asp北大语料库

语料库文件名详目:

文件名 字节数

03 战国吕氏春秋.TXT 238512

05 东汉史论王充 论衡.TXT 513875

06 六朝小说搜神记.txt 152176

08 唐小说大唐新语.txt 162295

09 五代敦煌变文选.txt 191353

10 北宋话本大金吊伐录.txt 131416

12 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txt 26660

13 明小说喻世明言(上).txt 328770

13 明小说喻世明言(下).txt 392488

14 清小说乾隆南巡记(上).txt 423656

14 清小说乾隆南巡记(下).txt 273172

15 民国小说元代野史.txt 648205

李学渊(1987-),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2011-07-27

猜你喜欢
约数话本补语
约数词语,不简单
“看官”是什么官
最强大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元话本研究概述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文学史视野下的“话本”定义思考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约数问题(一)
入话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