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宿迁学院五系 江苏宿迁 223800)
从全球化观点对比《宝莲灯》和《花木兰》
李娜
(宿迁学院五系 江苏宿迁 223800)
近年来,全球化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街知巷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们更进一步的跟上了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那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文化全球化的未来将会是怎样呢?本文以中美动画片发展史为基础,从剧本、人物、技术等方面对比《宝莲灯》和《花木兰》。从动画片文化这一文化的一个方面寻求整个文化全球化的方向和趋势。
全球化;中美动画片发展史;宝莲灯;花木兰;情节安排;剧本;人物
在最近一些年,全球化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们进一步的跟上了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全球化最明显和最根本的特征是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一体程度超越了国别和国家管辖权,这也就意味着过去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税收和管理规定已经开始为经济铺路。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和基础;政治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政治层面上的反映;而文化全球化是技术全球化的副产品。经济全球化实现的这一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那么,作为技术全球化副产品的文化全球化的实现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对文化的定义可谓千姿百态,已逾 400多种,其博大精深可见一斑。文化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几乎囊括了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可见,文化包含的内容是极大丰富的,在这篇论文中,我从动画片文化这一视角研究文化全球化的未来和趋势。
中美动画史的发展阶段非常相似,都经历了五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在时间上都差不多。
中国动画片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为艰难的开创期(1926-1939),第一部作品是《大闹画室》,主要是受美国动画制作人麦克斯·弗莱休兄弟的《在墨水瓶之外》的影响。以后的作品多是学习东南亚的风格,是无声黑白的,而题材也是以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代表作有《血钱》《航空救国》《国货年》。而美国的动画片也经历了这样的时期(1907-1937),不同的是美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出现的稍早一些,在 1907年,运用的方法叫“逐格拍摄法”。根据这种方法,摄影机可以一格一格地把场面拍摄下来。尽管用线条勾画出来的人物显得特别富于生气和精神,但由于是开创期,制作都比较粗糙,时间都很短。不过在1932年美国就有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也出现了很多受大众欢迎的作品,其中弗莱舍兄弟的作品《蓓蒂·波普》《大力水手》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熟悉的迪斯尼尽管在这一时期也有作品,但是并不出色。
第二个阶段则是初步发展期,中国动画的这一时期持续了 7年(1940-1947),其间中国第一部有声长片动画《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虽然美国动画也是初步发展时期(1937-1949),但它的辉煌已初见端倪。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长达74分钟,这在美国动画片史上是个史无前例的创举,继而推出《木偶奇遇记》更是家喻户晓,很多别的国家(包括中国)的孩子们都是看着这些动画片长起来的。
我们把第三个阶段成为民族风格的探索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当然,在蹒跚学步的阶段,我们也是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与艺术,主要是向苏联和南斯拉夫学习,因此在动画技艺上有很大提高。但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事件激励了我们国家的动画制造者要努力创造出自己的动画风格。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此后我们又发展了木偶片和剪纸片,《大闹天宫》的推出使我们的风格越来越鲜明和自然。美国这个时候是第一次繁荣时期,如《仙履奇缘》《爱丽斯梦游仙境》《睡美人》等都是此时的作品,迪斯尼公司也在此时异军突起。
之后的第四个阶段,双方都经历了蛰伏期,中国是因为文革的影响,美国是因为迪斯尼的去世。但略有不同,文革结束后中国动画迎来了第二春,尤其是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使得中国的风格受到国内外的好评。而美国这段时间,只有一部《猫和老鼠》填补着迪斯尼不振的空缺。此时,我们与欧美的动画界渐渐有了些接触。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 20世纪 90年代后的新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与国外的接触逐渐增多,我国也在 1999年推出了一部大制作的动画片《宝莲灯》,揭开了我国动画崭新的一页。
我文章的题目是比较《宝莲灯》和《花木兰》。首先,我要讲一下我比较这两部动画片的原因。其一,两部动画片上映的年份相近,前者是 1999年,后者是 1998年。其二,二者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其三,他们的主题有些相似,一个是劈山救母,一个是替父从军。言归正传,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个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到我比较这两部动画片的哪些方面和内容,之后我会就表格中的内容逐一作讲解。
比较项目 《宝莲灯》《花木兰》剧本来源 古代传说 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传说 电影 民歌 电影主题 劈山救母,跟恶势力作斗争劈山救母,跟恶势力作斗争 替父从军,女儿的孝顺 替父从军是表层,深层位自我的寻找探求传说 电影 民歌 电影主要人物沉香,三圣母,刘彦昌,二郎神,灵芝(三圣母的仆人)沉香,二郎神,小猴,孙悟空,三圣母,嘎妹,等花木兰花木兰,李翔,木须,单于,蟋蟀,三名士兵,中国皇帝传说 电影 民歌 电影情节安排主要描写沉香父母的爱情,沉香救母的过程较省略增加了孙悟空点拨磨练沉香的场景以及嘎妹家族的故事从军前的准备,矛盾心理,还乡后的描写较多增加了爱情故事,媒婆的百般刁难,与单于的两次对接,以及接受训练的场景对白 某些地方略显幼稚 与身份相衬,前后呼应得当画风 简约,勾勒 泼墨山水画,若隐若现的朦胧画风,营造淡雅写意的意境音乐 极具中国特色 中西合璧投资 1200万人民币 7千万美金票房 2500万人民币 3亿美金所获奖项奥斯卡最佳音乐奖提名;金球奖最佳音乐奖提名1999年10月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2000年5月1999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6月第九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
从这个表格上,大家大概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这里,我只对剧本来源、主体、人物和情节安排在双方之间作详细的对比。
首先,是剧本来源
《宝莲灯》的故事来源于古代的传说,大家对此应该不会陌生,相传玉帝的女儿三圣母爱上凡间上京赶考的书生刘彦昌,反对私定终身,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之下,并生下一子沉香。沉香长大后劈山救母,一家人团聚。
《花木兰》的剧本来源于南北朝的民歌《木兰辞》,这首词在我们中学课本上就能见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相对于《花木兰》来讲,《宝莲灯》的故事情节算是比较丰富,主线非常的鲜明。这对于剧本的改编就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作用。尽管《木兰辞》中的故事情节也比较完整,有始有终,可是要改编成一个 80多分钟的电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迪斯尼这一次要处理的是一个中国的古代故事,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要花很大的心思,来构思和处理整个故事。“为了准备这部取材于中国的巨片,一个《花木兰》艺术小组被专门派往中国达三周,以收集有关《花木兰》的各种素材。他们拜访了中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游览了各地的名胜古迹,研究了历代的各种建筑,其中也包括八达岭和嘉峪关在内的长城各处。”这正说明了,美国的文化界完全沉浸在中国那古老而又神奇的传统文化之下,实实在在的认为,中国的文化底蕴是那么的深厚,是值得他们挖掘,借鉴和吸收的。
其次,是主题方面
《宝莲灯》在动画片中延用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主题,就是跟恶势力作斗争,不畏惧艰难险阻,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沉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一切,正是应验了这句话,为了救母跋山涉水寻找孙悟空,努力习武,用自己的力量在朋友的帮助下战胜邪恶。因此并没有太大的创新。而《花木兰》在主题的处理方面是充满想象力的,也许这正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在。西方人是以个人主义者,因此比起为了集体为了家人怎么怎么样,他们更重视自我的存在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尽管迪斯尼的木兰长着一张东方女孩的面孔,却有一颗西方女孩子的心,她不懂什么叫做三从四德,自知自己与外在的环境格格不入,却也渴望着为花家光宗耀祖,实现并证明自己的价值。“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是木兰心声的体现。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宽容的父亲,他理解女儿的性格不同于一般的女孩。当木兰见媒婆失败以后,他安慰道:“院里的花都开了,这朵没有开,但是等它开的时候,定是万花丛中最美丽的。”所以,木兰内心的渴望和父亲的鼓励,造就了木兰穿上父亲的盔甲,到了战场,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获得了成功,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经过这样的改编,中国古代一个孝女的故事,就更富于时代感,更能使观众得到共鸣,也使主题多了一个层次。
第三,是人物方面
我准备从两方面对比,一方面是从人物出场安排上,另一方面是从人物形象上。在古代传说中,《宝莲灯》这个故事主要的人物是三圣母、刘彦昌、沉香、二郎神以及三圣母的仆人灵芝,正是在灵芝的帮助下,从天宫盗出神斧,沉香才顺利的救出母亲。而动画片中增加了不少人物,灵芝的角色也有所转变。先说传说中和动画片中都有的人物,他们在性格等各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因此不再详细说。
再说增加的人物,最重要的应该是那只可爱的小猴,因为他一路伴着沉香走来,是沉香最好的伙伴,也给很多场面增加了些许谐趣,这显然是受了《花木兰》中木须龙的启发。结尾沉香母子重新相见时,小猴的尾巴变成螺旋桨,飞到天上孙悟空的怀里,这些细节都或多或少有着美国动画的痕迹。
那么,为什么选择猴子的形象呢?我想首先是因为猴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机智,灵巧的象征。其次,那就与另一个新增人物孙悟空相呼应了,这个小猴被安排了跟孙悟空同样的出生方式—从石头里蹦出来。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第二个重要的新增人物孙悟空,他作为沉香的师傅,点拨沉香,并且在沉香与二郎神最后的战斗中,助他一臂之力,完成人灯合一,打败了二郎神。
第三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嘎妹,她相当于传说中灵芝的变身,她与沉香在二郎神的府邸相见,那时他们都很小,嘎妹和她的族人深受二郎神的迫害。最后,也是由于嘎妹和她族人的帮助,推倒神石,神斧出现,沉香用神斧打败二郎神,劈开华山,救出母亲。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的就是土地公公,是他指引沉香寻求孙悟空的帮助,并且一直劝孙悟空助沉香救出母亲。因此这个人物在整个事件中也是功不可没的。
动画片《花木兰》中的人物比起《木兰辞》要丰富得多了。还是先来说花木兰,《木兰辞》里面的花木兰是封建女性的代表,从《木兰辞》中的第一句便能读出,它描写的就是木兰在纺线的场面。而动画片中的木兰是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好动,勇敢的女孩儿,丝毫没有封建社会的痕迹,这就一下子拉近了观众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情绪很容易跟着人物的经历波动。
还有刚才提到的木须龙,看来龙的形象在美国人心目中就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不过他依然保存着西方的色彩,那就是它喷火而不是水。之后,就是李翔,剧中木兰的男朋友,他作为大将军之子,奉皇帝之命训练毫无经验的老百姓士兵们,当然其中包括木兰。这也是他们日后产生感情的基础。
再有,就是匈奴的单于,它的出现也是为了衬托木兰的勇敢和机智。这些人物的安排都使整个故事显得生动而饱满。迪斯尼的动画向来很重视主角身边的配角,比如《狮子王》中的彭彭和丁满。此次也不例外,除了木须龙,“幸运的”蟋蟀也是其中一个,这个人物身上也体现了中国的特色,她是木兰的奶奶送给木兰,让木兰带去见媒婆的,因为它是“幸运的”,这与中国的风水和命运之说是相呼应的。在木兰相亲时制造了不少麻烦,而却在木兰参军后与木兰并肩作战。因此,这里也体现了西方人的想法,吉祥不吉祥不是绝对的命运,人也可以战胜所谓的命运,就像木兰,就像蟋蟀。
当然,还有增加的三个与木兰一起受训,一起保护了皇上的三个士兵,尽管是三个配角却也给战争中的故事增加了很多幽默诙谐的成分。关于这三个人的部分,我将在下一个部分情节安排中作仔细讲解。
从人物形象上对比,《宝莲灯》中,沉香、三圣母与刘彦昌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的人物,“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就是最好的形容三圣母的语句,而二郎神和嘎妹等人的形象就是借鉴了西方动画人物的特点,比如二郎神就颇有些《天鹅湖》中魔鬼的味道。《花木兰》中,花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一张具有东方气质的脸,乌黑的头发,平平的鼻子正是黄种人的显著特点。而同时,换了男人装的木兰又是非常的英姿飒爽,吸引人的眼球。李翔那粗粗的眉毛,略带棱角的脸庞,厚厚的嘴唇也有中国男人的气质和风格。单于的脸庞也确实有种外族野蛮凶狠的感觉。而木须的样子是不是更有西方火龙的神韵呢?
最后,就是情节安排方面
动画片能不能受大家的欢迎,情节的安排非常重要,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往往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宝莲灯》中一个细节的改编让我觉得很符合实际。故事把沉香与三圣母的分别设定在沉香七岁的时候,而在此之前的七年,他们一直是生活在一起的,这就为沉香之后的救母作了很好的铺垫,因为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母子的感情是很难割舍的。增加了嘎妹家族的故事来充分说明,二郎神是个无情无义,作恶多端的恶人,从而看出二郎神迫害沉香一家并不是出于什么天规戒律,而是满足自己称王称霸的野心。
对于增加孙悟空的点拨,我倒是觉得有些生搬硬套,没有看出他起了多大的作用,而且沉香在他点拨下的醒悟似乎有点唐突,不过他倒是给出了救母事件的解决办法:教沉香把神石变成神斧的办法,给沉香白龙马,使沉香在白龙马的解救下平安。沉香在领悟孙悟空的意图之前,他妈妈的样子出现了,这似乎是借鉴了《狮子王》中辛巴的成长过程,在辛巴彷徨无助的时候,也是木法沙的出现激励了他正确地面对人生和困境,战胜自己的心魔,成就了辉煌。
在动画片《花木兰》中,增加了花木兰与李翔的爱情故事,木兰替父从军,在军中受训于李翔,对他产生了敬重和爱慕之情,而李翔在木兰一次又一次体现出其出色时,并没有显示出他对木兰的感情。直到最后在皇帝的提醒,终于明白木兰的情意而独自来到花家。凭心而论,尽管迪斯尼尽力展现东方特有的含蓄似的感情,可是很多地方又不够细腻,难免让人觉得这份感情太过朦胧。
我重点想对两部影片的战争部分(沉香与二郎神,木兰与单于的单打独斗),和故事结局部分(母子相见,父女重逢的场面)作详细的比较。在《宝莲灯》中,整个打斗场面只有八分钟,而且对话也很多,其中有沉香劝二郎神念及亲情,悬崖勒马,以后还是一家亲。还有二郎神惊讶沉香的武功,问其师傅是谁。没有太多真刀真枪的对打场面,二郎神也多是用自己的法术设阴谋诡计。而且此番大都带有浓重的中国神话色彩,就像《西游记》里的情节一样,孙悟空用法术把那些二郎神的帮兄定住,给了沉香时间和机会达到灯人合一的境界,取得成功。
而《花木兰》中的战斗场面,基本也只有大概五分钟,却显得比较生动活泼,充满机智。原本能顺利逃离的木兰,为了救被单于捉住的李翔,主动放弃了机会,并透露了自己的身份是那个制造雪崩的小兵。想出了用烟火把单于烧死的主意,她跳上屋顶找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单于马上追了上来。他用扇子夺下单于的剑,并用其把单于的披风定在屋顶山,使其不能动弹,并被烟花烧死。这短短的一段充分显现了木兰的智慧和勇敢,为了心爱的人为了社稷江山,为了自我实现努力的奋斗着。这儿也同时呼应了黄帝在一开始所说的“一粒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勇士有时候可以决定胜负”。
虽然都是战斗场面,却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宝莲灯》的打斗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空间内进行,足以看出是一段施展拳脚的比武;而《花木兰》中的打斗场面较小,却是脑力的较量,侧重不同,意味不同。
那么,最后就是故事结局的部分,也可以说是两个重逢场面。当沉香使尽全力劈开华山,再次看见妈妈的时候,孙悟空用金箍棒为他们搭了一座彩虹之桥,母子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迎面跑去。这时候是个特写,母子四目向往,泪水盈眶,拥抱在一起。虽然这种结局略显平淡和俗套了一些,但仍不失为一个感人的场面。二郎神被自己弄成的华山的碎块压倒而死,这也体现了中国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
《花木兰》的结尾非常的美,首先当木兰拿着单于的宝剑回到家里的时候,父亲正坐在花园里的一棵桃树下,桃花的花瓣正慢慢的飘落,真是个唯美的画面。木兰走到父亲身边,父亲看到木兰惊了一下,连忙想要起身。木兰跪在父亲面前,献上皇帝赐的东西。父亲却把他们扔在一旁,跪下抱住女儿,此时母亲和奶奶走进花园,站在门口,画面非常的优美。粉色的桃花,绿色的竹叶,蓝蓝的池水,完全是中国山水画的柔美,中国绘画艺术的中山水画的清新脱俗体现得了淋漓尽致。
也许我们应该说,感谢迪斯尼通过《花木兰》这部动画片把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化传向了整个世界,因为这部电影票房的一多半分额都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创造的。它的背后蕴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充满了文化全球化的特点。而我国的《宝莲灯》也是在借鉴了西方很多动画的技巧,三维的动画技术人物及环境的设定的基础上推出的,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那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越来越热,文化全球化是否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作为一个中国的现代人,我们必须使自己的文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尽管在全球化的压力下,各国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趋同了,但正如全球化定义所说“全球化并不等同于一体化,也不是一元化,而是承认多文化和多样性”。因此,各种文化必然要保持其特征,并继续发扬光大下去。所以,我们对他国文化依然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吸纳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文化。
[1]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孙立军.动画艺术词典[Z].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3]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什克洛夫斯基.作为 T-法的艺术[M].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一珊等译.
[5]刘平云.贩卖卡通[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6]秦志希等.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J].当代传播,2002(2).
[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2.
[8]王灿.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J].求索,2009(7).
李娜(1980-),女,江苏宿迁人,硕士,江苏宿迁学院大学英语讲师,研究方向:翻译。
201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