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依存模式下的双关话语生成分析

2011-11-08 08:22覃云华
关键词:双关墨水显性

雷 卿,覃云华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自主依存模式下的双关话语生成分析

雷 卿,覃云华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双关是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作为一种话语,其表达通常包含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两个层次;这两层表述的地位不是对等的,是自主和依存的关系。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在自主-依存框架下对双关话语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自然语言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双关话语; 自主与依存; 常规关系; 生成机理

一、引言

双关(pun)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格,引起了我国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近年相关研究成果,双关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修辞学角度进行考查,二是从翻译方面进行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有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的层面对双关话语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但无论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或是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还是从认知的视角,学者对双关话语的研究大都针对“双关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的,而对双关话语的生成认知机理的研究则鲜见提及。也就是说,双关话语中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两层的中介和机制到底是什么?双关话语所关涉的两个领域(原属和终属)究竟是如何被选择而进入到认知域的?这两个认知域又是缘何得以联系起来的?这些问题还须更加深入地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Autonomy-dependency Analysis Framework)[1]下对双关话语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以证明该框架作为研究话语生成的理论工具的普遍性、可及性和对日常话语生成的解释力。

二、双关话语的定义及其分类

1.双关话语的定义

双关作为一种修辞,语言学界对其定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双关的定义重点在“词”这一层面上,他们都认为是因为一个词含有不同的意思而产生的双关。如《柯林斯英语字典》的解释是“Pun is the use of words or phrases to exploit ambiguities and innuendoes in their meaning,usually for humorous effect”[2]。也就是说双关是通过对词或词组的运用,造成意义歧义和暗指,通常为取得幽默效果的。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的定义为:双关是用了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3];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解释是:“双关是利用词语的‘音’‘义’条件,构成双重意义的辞式。”二是突破“词”的层面,扩展到了“语句”结构层面,并提出语境的思想[4]。如《辞海》定义双关为:“双关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同音或同形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的一种修辞格。”[5]《现代汉语词典》也认为“用词造句时表面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6]。三是认为双关是在语境作用下产生的。如《修辞通鉴》定义:“双关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一个语音、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同时关联两种不同的事物,表达多重含义,而又言在此、意在彼,也称多义双关。”[7]吴礼权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也给出了相似的定义:“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营构一语而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文本模式。”[8]

以上的定义在总的概念上并无相悖之处,无论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或是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还是从认知视角的分析,它们都注意了双关的“双层意义”,即双关话语的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但对双关的内涵看法却有异同,可见研究者们对双关的认识是在逐步深化的。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和对定义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双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言关联到两种关系体(x,y),使一个语词或句子在此特定的语境中产生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或者说双关是在不准明说或不能明说的特定环境下的一种修辞方式。根据“可能世界理论”的观点[9],我们还可把双关表达所涉及可能的认识看成是可能的存在,或者说是“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简称为PWs)。现实世界(world of reality,简称为RW)是实现了或至少认为是可实现的那一种可能,是诸多可能世界中的一种;现实世界还可能存在其他一些“世界”,其中的“事物”人们认为并不现实,但是可以想象、可以理解,或者认为虽然在当时当地并不现实但在异时异地却是有可能的。

2.双关话语的主要类别

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巧妙地使用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其主要特点就是说话者巧妙利用词的多义、同音特点,或是通过特定的语境,使用双关使话语具有双重意义,较为常见的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大类。

谐音双关(homophone)指的是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x和y,它往往含蓄典雅,具有委婉表情达意的特点,让人们产生由表及里的联想。例如:

(1)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2)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乔羽《刘三姐》)

(3)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buy.(电话公司广告语)

例(1)中“杨柳”字面意义指的是杨花、柳絮,深层意义则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使用了谐音双关这一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含蓄而寓意深长地表达了对两位烈士深沉的悼念之情。例(2)中刘三姐就是用“陶、李、罗”三姓与“桃、李、锣”三物同音相谐巧妙地就姓联物,指物借意,对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嘲笑他们词穷歌尽,无言应对,难以招架的窘态。例(3)是一则电话广告,商家巧妙地利用good-buy与good-bye的谐音双关。使人觉得因为打电话者从通话开始的“hello”到结束时的“good-bye”都能如实地传递到对方,让人每使用一次都会觉得是物有所值。

语义双关(homograph)指的是利用汉语词语的多义性,造成对词语的不同理解,把x和y联系起来,表现特定内容。它幽默含蓄,具有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来达到由此及彼的特点。例如:

(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5)一面之交,终生难忘。(陈克明面业广告语)

(6)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We Bottled it.(威士忌酒广告标题)

例(4)中“夜”和“路”的字面意义分别为夜晚、道路,但其深层意义则分别指的是黑暗统治、革命征途。鲁迅在这里运用了语义双关这一修辞手法,认为血的教训应当使人们看到黑暗统治如夜,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例(5)中“一面之交,终生难忘”储存在人们头脑中的是“只见过一次面,但一辈子难以忘记”的意思;但该处作者的真实意图是陈克明的面条质量很好,让消费者难以忘怀。这两层意思互为表里、相互映衬,语义双关。例(6)中“spirit”一词既有“精神”的意思,又有“酒”的意思,而“Bottled”一词既有“集中”的意思,也有“瓶装”的意思,因此这个标题我们可以理解为“加拿大独特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身上集中体现”或者“加拿大的独特的酒,是我们为你瓶装奉献。”

上述分析表明,双关话语现象是语言交际者为了交际的需要利用一个语言表达式表达两(多)个交际意向的一种方式[9]。当然,这两个交际意向(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的地位不是对称的,隐性表达成分的语义明显依附(depend on)显性表达成分,因此显性表达成分和隐性表达成分之间是一种依附(dependent)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双关话语本质上是含意的运用,因此双关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含意推导的过程,其推理过程一般是根据显性表述,调动和利用心理结构的知识集(常规关系集),通过一连串的“因为x所以y”的推导进行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的交替编码、组织和补偿,不断获得新认识,从而得到说话者真正的意图,最后达至对有关话语恰当的理解过程。

三、双关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分析

1.“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的说明

自主和依存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指的是有联系的甲乙两事物间的一种不对称的关系。Langacker认为,自主成分(Autonomy)是“一个自在(existing on its own)的结构,它的呈现不以另一个结构的存在为预设”,而依存成分(dependency)的“呈现则要以另一个成分的存在为预设”[1]。从范畴理论角度来看,自主成分与依存成分是同一范畴的认知连续体,即A-d1(A2,…,d2,…,dn)。由于两个成分处于不对称的地位,其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自主成分A包含依存成分d,或d包含在A内;自主成分可以推衍出若干个依存于它的成分,即 A={d1,d2,d3,…},d1∈A,d2∈A,…[10]。徐盛桓基于国外认知语法理论深入分析了“自主与依存”关系,将该理论与他数年前所倡导的常规理论模型紧密结合起来,创建了“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参见下图)。

图1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的基本观点是:表达话语的语句是显性表述,它是从大脑中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推衍(derive)出来的;相对完备的意思就是隐性表述。在一次具体的话语表达或生成中,从显性表述同隐性表述的关系来说,大脑中想要表述的意思(意向内容)以及这意思如何表述(意向态度)是自主的,据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构成了自主成分-依存成分的联结(Autonomy-dependency alignment)。就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来说,意向内容体现了自主成分的主要方面,意向态度则制约意向内容的表达,形成“表达度”。意向内容在意向态度的制约下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依据“表达度”推衍出依存成分,即实际运用的话语。依存成分应可体现意向态度,并原则上可反溯自主成分的基本内容[1]。

根据这一理论框架,双关话语的自主成分是多个心理模型组成的独立认知域。所谓“心理模型”是人类心智中知识结构的组织形式,体现为以相邻或相似关系的抽象知识为维度将常规关系组织起来的类知识体系[11]。双关话语的自主成分是交际双方所熟知的(可以表示为A),是母体;依存成分是隐性的(可表示为d),是由自主成分推衍出来的;依存成分包含在自主成分这个集内,是这个集当中的元素;一个自主成分可以包括若干个依存成分,可表示为: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双关话语形成的机理归根到底是以其表层原意的意向性为基础,因为自主成分在相邻/相似律的引导下,并利用了人类所具有的通感认知特征,将A的意向、特征、性质等迁移到d之上,从而使其具备了它原本不具备的这些特征,产生了超出d本身的语义特征[12]。

2.双关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运作举隅

一般说来,双关话语表达所蕴含的说话人的意向包括两个方面:信息内容和交际态度。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态度传递,例如明白、隐晦、谐谑,甚至为某一目的而使用某种语言或方言或语码混用等等,这就造成了生成话语的多种方式和多种结果[1]。从认知语言学心理模型的角度来观察,双关话语表达式里的“自主依存”过程采用了心理模型格式塔的运作方法。自主成分总是先预设有一个暗含的、隐性的成分存在,通过它所体现的常规关系,获得相关的隐性表述,用以补足或阐释显性表述中的不完备表达,达至相对完备的表达,即获得理解。依存成分是体现上述认知域突显的原型所组成的知识集,两者之间的运作通常为:建立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联结;确立自主-依存成分;依靠相邻/相似作用,形成自主-依存成分的拈连效应[10]。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在使用双关这种表达方式的过程也是如此:说话人要表达某种意向,但这种表达意向又不便用别的方式来传递,或者很难从经验或语境中搜索到现成的表述。因此,双关话语的表达方式是说话者表达意向的反映,说话人传递表达意向时会将所需要的表达方式考虑在内。例如:

(7)一小学生写作业时把墨水弄到嘴里了,哭了起来,当他爸爸知道后却笑道:“没关系!喝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孩子当然不懂它是什么意思,便跑去问他妈妈,之后便破涕为笑了。

例(7)中小孩开始为什么哭而后来又笑了呢?其隐性表述到底是怎样生成的呢?其实,这位孩子的爸爸想表达的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多掌握一点文化知识。而多学知识,就意味着要多用墨水,从而用幽默的表达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期望,如果直接说墨水可以代表知识,希望儿子多喝一点墨水,其交际效果显然不能够表达出说话人的隐含意义,于是说话人就使用这样一个双关表达方式,其具体生成过程是:

首先,说话人在心智上建立起表达意向,以此建立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的联结,确定表达式建构的自主成分。因为自主成分在言语生成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主导性,主导着依存成分的形成和运作,可以达到对依存成分实施“拈连”的地步[13]。认知语用学“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认为话语交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说话人向受话人表达意向,传递这一意向的是显性表述;意向是自主的,传递意向的表述是从意向推衍(derive)出来的,是依存于它的,所谓“推衍”,就是作为隐性表述的自主成分通过常规关系将自己的“意向”拈连到作为显性表述的依存成分的过程[14]。在例(7)中,这位孩子的爸爸既要表达出墨水的特点及用途,又要表达出他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多掌握一点文化知识这一表达意向是一个相对完备的表达,但这种表达爸爸又不便直接表达出来,因此便通过另外一种媒介——双关(即显性表达)来传递,即他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利用“墨水”和“知识”两词之间的联系,通过联想二者可能会在听话人的识解过程中同样在相邻/相似认知原则制约下建构起来的解读可能性,从而通过自己构建的两个可能世界引导听话人建立同样的可能世界。这样,当我们发现“墨水”与我们脑海中“知识”固有的概念冲突时,就会激活这两个心理空间的一切相关性,让自己构建起来的复合空间尽量与说话人构建的两个心理空间重合,对其进行概念整合,认真去理解其内涵,消除语义冲突,化歧义的消极运用为积极运用,双关话语的预期效果就自然得以实现[15-16]。

其次,说话人积极建立对应关系,听者通过联想、误解等手段积极思索在语音、语义、结构等方面存在哪些可能性,探寻相邻/相似联系,确立自主-依存成分,以使交际有效进行。因为双关话语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受到相邻相似关系的限制[13]。我们甚至可以说,双关话语的两种表达间的联系完全是常规关系作用的结果。常规关系是指事物间的一种自然关系: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环境中,而且事物都会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同其他事物建立联系。常规关系可通过相邻或相似关系来体现。相邻主要涉及时间相邻、空间相邻、因果相邻、上下位范畴之间的相邻等等;相似包括类比相似、模拟相似、象征相似、概括相似等,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能从这两个维度来观察它同另一事物的联系的。在双关话语的生成过程中,一般来说,双关话语的显性表述只有在交际意向的制约和相邻/相似关系的作用下才能推衍出依存成分-隐性表述。自主成分先是通过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出一个类似自主成分的过渡体成分(类自主成分),接下来类自主成分会再次通过常规关系的联结得到依存成分。其体现出来的常规关系可能会涉及到相邻/相似性的各个方面,例如相邻/相似律中的传递律:在话语A中出现x,如果在过去某一语境中x曾同y相邻/相似(即提到x就可能内在的蕴涵y),而在过去某一语境中y又曾同z相邻/相似,则可能A:x(-A:y)-A:z,即 x同 z相邻或相似[14]。例(7)中,根据“墨水”的特点及作用(A),由储存于我们心智中的知识可推衍若干个依存成分:

d1墨水是液体,黑色的。

d2墨水是文房四宝之一,是文人书房必备的四件宝贝之一。

d3墨水是用来写字或是画画的。

由上面的推衍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认知流程:墨水→黑色的液体→文房四宝之一→用来写字→知识。这样,我们就会由相邻、相关的关系联想到人们用墨水来写字,以此来吸取知识,因而就形成了墨水中的隐含新意(知识)d。墨水使用的多,则说明此人学习下的功夫深,所学的知识也就渊博,因此人们经常用墨水来比喻人头脑中的知识,说他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如某人没读过书或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知识,他会被认为是“没喝过墨水”或“墨水喝得不多”或“胸无点墨”;反之用“墨水喝得多”来称赞文化高有学问的人;这里都是利用“吸取知识”和“喝墨水”的相似性来完成认知理解的。

再次,受话人建立仿体对应关系,从而推衍说话者的对应表达式,并建立此种对应表达式,构建成双关表达式。我们知道,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中,推衍的机制是拈连,而拈连的具体手段是通感、通知。因此,在双关话语生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为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生成是通过人的认知机制中的相似通感手段拈连起来的。由于心理模型可看作是自主依存模式运作的中介,自主成分——墨水的特点及作用在人们头脑中已经存在,他们就会把一些本来只属于墨水的某些特点、规则、意向、性质或用法等,趁势拈连到知识上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知识的特点、规则、意向、性质或用法,而使这些知识可能达到“‘袭’非成是”的地步。很明显,在例(7)中,其显性表述是“墨水”的特点及作用;而隐性表述则是这个“墨水”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即学问知识。每当说到“墨水”,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的特点及用途、联想到它和知识的一些内在联系:墨水是液体,可以被人体吸收;墨水是用来写字的等等。这样“墨水”就极明显地暗含了知识的许多特点。“知识”这一概念内容首先被激活,赋予这一概念内容之上的心理意象,继而运用联想这种认知手段来构建场景,在例(7)中可以构建出如下隐含信息:“爸爸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多掌握一点文化知识”。因此,这里“墨水”和“知识”具有心理相似性,而这个心理相似性的拈连就充分利用了人的认知机制中相似通感的作用。完成了这一认知过程,也就充分表达出了“墨水”的意向内容,成功地完成从“墨水”到“知识”的推衍过程。这样依存成分就生成了,双关话语也就得到了理解。

四、结语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关于“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分析了双关话语表达形式形成的心理运作过程。即人们在使用双关时,由于受认知心理和联想思维的支配,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认知事物联系起来,利用相邻/相似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从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进行认知推衍,用心智中已存的认识来对待、思考、表达,从而推衍出双关话语中的新意义。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双关话语的表达形式,如同任何话语的生成一样是在交际意向态度制约下所产生的“表达度”范围内对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15]。因此,自主和依存作为一种较新的语义构建的认知理论,对双关这种别具一格的辞格的构建和生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

[1]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外语学刊,2007(2).

[2]柯林斯英语字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79.

[4]张 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5]廖巧云.“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双关[J].外语研究,2009(6).

[6]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8]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李 恬.仿体对应和双关[J].外语研究,2009(3).

[10]雷 卿.隐喻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11]雷 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2008(3).

[12]何爱晶.“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汉语歇后语认知机理再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3).

[13]邹春玲.诗词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分析[J].外语学刊,2007(5).

[14]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推理”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15]雷 卿.外延内涵传承与隐喻的生成及理解[J].中国外语,2010(5).

[16]田龙菊.双关语的图形-背景阐释[J].外语学刊,2010(1).

H 313

A

1672-6219(2011)05-0064-05

2010-11-05

雷 卿,男,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覃云华,男,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赵秀丽]

猜你喜欢
双关墨水显性
甜甜的“墨水粽”
腹中有墨水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双关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
墨水DI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