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贤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民族性特色性时代性的有机融合
——对何伟军教授《资丘村(土家族)调查》书评
曾德贤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由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学博士后何伟军博士主编的《资丘村(土家族)调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村庄经济调查”系列丛书的组成部分,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土家族的村庄资丘村中有代表性农户和部分典型发展农民为调查对象,在近400多页的篇幅中,从历史维度、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展开和梳理了土家族资丘村的村庄概貌和历史文化,展示了土家族资丘村的历史变迁、特色产业和文化艺术。
该书以“村庄”、“农户”和“农民”为标题构建为三大部分十八章。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村庄经济调查”985项目的总主编、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永佶教授对编撰丛书的要义进行了总序性的阐释:在中国的民族经济三个层次中(中华民族为主体的经济、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支民族的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都必须涉及村庄这个基本单位。以往的民族经济研究和行政管理研究,对于村庄的关注,主要是在总体性的统计及对策方面,鲜有对某一村庄专注系统调查。“中国少数民族村庄经济调查”丛书从五十六个支民族中各选一二个典型村庄,深入调查,总百余村,每村一书,为中国民族经济三个层次研究,为政府行政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总序刊于各书前面,可以看出,对该丛书的研究主题与研究目的作了清晰的说明,并为该书的编撰起到了点睛式的指向。
综观该书,编者和调查者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主要借助经济学、民族学两大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资丘村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细致入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图文并茂、语言朴素、数据详实,确保了调查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科学性。特别是如下四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是选取调查的样本典型,调查内容丰富。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意味着56种经济文化的发展轨迹。56个民族从古到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互相交流融合,共同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并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选一个什么样的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当今土家民族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村庄来体现土家族的发展文明和时代风貌呢?调查者选取了资丘村。资丘村,是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787户,5565人,其中农业人口2741人,主要以旱地农业为主,全村耕地面积2050亩,森林面积10624亩。从地理环境来看,资丘村位于东经 110°35',北纬 30°23',“地处三峡区域,既有本地土著居民,又有外来工程移民;既有远古巴人文化元素,又有现代城市文化元素;既有民族产业,又有打工经济;既可寻土家文明遗迹,又有长阳南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个地理位置特殊,民族风情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一个村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民族文化来看,资丘村是名扬全国的土家特色文化山歌、南曲、跳丧舞(撒叶儿嗬)“三件宝”的主要发祥地。可以说资丘村村庄的变迁史也是土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史。
典型的调查样本为调查内容的丰富性起了很好的铺垫。书中内容的丰富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查内容涉及到了宏观的历史变革、传统农业、特色产业、现代商业、社会保障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调查内容关注到了微观的具有地域性的从事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的农户、从事商业活动的家庭、文化中心户、贫困户等,还有村干部的访谈、经商能手的访谈,土家族文化传承人的访谈等。内容的丰富性,反映出了资丘村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经济行为、不同价值追求和不同的文化艺术在面对开放的新农村建设、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进展中展示的生动图景,也引导人们去充分了解土家族村民的现实利益。因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是民族本身的发展,不能离开民族的发展来讲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施正一)
二是反映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地区与其他非民族地区的区别在于民族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包括传统的民族宗教信仰、衣食住行、婚姻丧葬、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民间艺术等。土家族于1957年1月被正式确立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书中在引证资丘村土家族的源流时,论及香炉石文化中的巴人文化。具体而言,资丘村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家族村民占绝大多数,土家族人与汉族等民族村民很好地杂居在一起;二是土家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该村的跳丧(撒叶儿嗬)、南曲、土家山歌等十分著名,其中“撒叶儿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曲、土家山歌也都被列入省级非文化遗产名录[1]。可以说,资丘村区别其他土家族村庄的核心要素就是具有浓浓的土家文化,通过资丘村表现出了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民族,也说明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具有持续性和持久性,它虽然是各族人民独特的历史经历在人们心理上的积淀,是一定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但它比各个民族的经济和政治属性更难发生变迁,更不容易妥协和解体。这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资丘村土家人创造了具有极强民族特色的个性文化就是明证。
三是时代性强。时代在发展,民族性也总是被延展,民族性能否承载时代性,为其生长提供持续的文化动力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区域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村庄,时代性能否创新、延展民族性的主体价值框架,是编者思考的时代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资丘村经历了移民搬迁重建、合村并组等一系列直接影响资丘村村民的历史事件之后,面对城镇化进程,书中反映出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时代性。首先,书中闪现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这些理论、方针和政策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情况。其次,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关注了村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村民民生基本内容。再次,在经济发展中,编者说明了资丘村经济发展的多元性,但主要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柑橘种植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渔业养殖业和“留守经济”。最后,在村民的居住方面,原来传统的土家族居民多为土木结构的转角楼,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基本上都改建成了现代的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或三层楼[2]。
四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当前,在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构建民族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洪流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各个方面也都在发生巨大变革,在经济发展这项不可避免的外因作用下,民族传统文化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民族村庄的发展有哪些困境呢?编者没有简单停留在调查反映现象说明问题的表层,而是提出了许多建议。编者分析了资丘村茶业发展不畅的原因主要是销售渠道不够完善,加之交通不便使资丘村土家文化旅游业没有发展起来,进而提出了资丘村移民后扶植政策要注意建立市场化的补偿机制,加强“造血”功能,依托资源禀赋办企业等建议。特别是仔细分析了资丘村民间借贷频繁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农户信用档案,降低借贷交易费用,给予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和生存空间,增加农村资金供给等对策建议,还探讨了资丘村白沙坪小学教育的师资和扶植政策等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编者注意到,在当下资丘村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时,村里许多传统的土家民间文化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或许这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色的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会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在时代变迁面前,民族地区的群众会如何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3]。
总之,《资丘村(土家族)调查》一书构思独特,资料翔实,调查全面,分析精到,全书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读后收益颇多。
[1]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友富,王清清.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5).
[3]陈祖海,陈莉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C 957
A
1672-6219(2011)05-0115-02
2011-09-02
曾德贤,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刘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