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叶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教学设计
徐锡叶
通常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教学事件,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的教学构想;它涉及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优化及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等因素。 《基础》课的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化
在坚持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不动摇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重整组合,形成“五个模块十一个单元”的课程设计方案,务实避虚,服务专业,突出职业道德素质等现代公民素养的培育,适应新时期高职就业的需要,实现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模式引领教学
增加能力(项目)训练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设计中,尽可能减少理论知识的单纯讲述和单向灌输,实现师生之间双向良好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理论。实践教学由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组成。课内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实现;课外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社会调研等方式实现,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
(一)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上述课程设计思路,结合天津职业大学示范校建设实际,将《基础》课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人生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公民教育。每一模块设置相对应的单元,共十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能力训练项目、知识拓展等内容。具体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
表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设计
寒假社会实践交流(4学时):学生利用寒假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形成报告,进行全校演讲比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自己较成熟的看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涵盖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内容。
1.教学资源的利用。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要平台,以PPT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网络资源、音像资料、信息技术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与各院系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共同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丰富实践教学。
2.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即兴演讲、社会调研等。一次课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多种,关键是把各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合理过渡,把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作用最大化的展示出来。
3.教学活动的安排。基于教学任务、课程内容的不同,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安排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遵循“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模式,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方法,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徐锡叶:天津职业大学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