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德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2011-08-15 00:53李美双
关键词:孝德子女传统

秦 琴,李美双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50)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德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秦 琴,李美双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50)

介绍传统“孝德”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精华与糟粕,在此基础上,提出从课堂学习、社团活动、互联网等三方面宣扬当代“孝德”的途径,以发挥传统孝德文化在社会和谐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孝德;继承;超越

“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仁、义、礼、智都由此派生。作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孝德”文化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而在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孝德仍然具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的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而“孝德”教育是美德建设的起点,加强大学生的“孝德”教育建设,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孝德文化的概念解读

1.尊敬父母

传统孝德的精髓首先是“敬”和“爱”。“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阐述。对自己的父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要有恭敬的心,要以敬爱的心和恭顺的态度来孝敬父母。

2.诤谏父母

从孔子提出“孝”即“无违”的思想之后,封建孝德就要求子女对父母要恭顺屈从,逆来顺受,甚至有了“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说法。但即使这样,子女也不应对父母盲从。《孝经》谏诤一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争於父。”即当发现父母有不义之时,子女都有诤谏的义务,使其改正不义,这才算孝。

3.祭祀善终

祭祀祖先和为父母送葬也是孝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把送葬看得十分重要,在举行丧礼时重视礼节和程序。在长辈去世后,按照周礼的要求“葬”与“祭”,以此来表达后辈们的哀思。

4.“无改”“父道”

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这句话说明了传统孝德的另一要求:儿女要以父母的言行为准则,父母的意见主张永远正确,儿女不得违背[4]。

5.传宗接代

孟子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生下儿女后上可为祖宗延续后代,下可继承宗嗣。在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如果没有儿子即为“绝后”,家庭从此断了香火。“无子,为其绝世也”,妻不生子视为不孝,要承担断绝夫家香火之罪,理当休弃,男子可以以此为由纳妾来延续香火。

6.立身扬名

《孝经》曰:“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讲的是子女孝经父母不但要“敬”、“爱”,还要成就一番事业,让父母感到欣慰与自豪。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光宗耀祖是古人的终身追求。

7.爱惜自我

子女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做令父母为之担忧的事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是古已有之的对子女的训导,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是父母赋予的,损之毫末都会令父母伤心,所以为了父母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爱惜自己的生命[5]。

二、继承传统孝德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对传统的孝德文化,我们应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传统孝德中,合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慰藉

正如前文所说,孝敬父母不仅要“敬”而且要“爱”,当前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虽然身在学校也感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但大学生若以学习忙、压力大为借口,很少与父母做应有的交流使亲情淡漠就不尽人情了。有报道对杭州某高教园区一千多名大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有近80%的学生与父母的主要联系方式是打电话,且主要是要钱;有22%的人在过节的时候才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有56.7%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23.7%的人从来没有或想到过也应该祝福父母生日快乐[6]。这些现象令不少家长和社会人士担心,长此以往传统孝道将无法延续。

大部分从广角反射/折射数据中得出的模型都会假设各向同性,即使有很多迹象表明这一假设无效(例,Malinowski et al,2008)。只有少数利用广角反射/折射数据进行各向异性估计的例子发表(如见,Bleibinhaus and Gebrande,2006;oda,2006)。其原因主要与数据采集相关:缺少多分量记录和三维宽方位测量。比较深反射数据(对垂直波传播敏感)和广角反射/折射数据(对水平波传播敏感),就能知道为什么各向异性如此重要(Jones et al,1996)。

2.珍爱生命

《孝经·开宗明义章》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是孝的基础,也是能够敬孝德最起码条件。近些年来,有很多大学生采取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从未考虑到带给父母的痛苦。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各地共报道中国内地116起大学生自杀事件,遍布全国23个省份近一百所学校,其中83人死亡[7]。我们不禁质疑我们的大学教育怎么啦?我们的家庭教育怎么啦?这些天之娇子的大学生为什么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和谐社会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生观的教育。我们大学生应首先学会呵护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生命对自己负责,也对父母负责。

3.继承父志

“孝”不仅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生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且还应该培养、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具有生活能力、文化修养。敬孝要做到延续父母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子女不一定非要按照父母的意愿从事某种职业,取得某种成就。但有些父母与祖先都未能实现的愿望,若与自己的志愿一致,则应尽可能的帮父母达成心愿。继承父志,业有所成,光宗耀祖,对家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子女不辜负父母的教诲和希望,建功立业,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给父母带来荣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孝。

三、摒弃传统孝德文化的不合理因素

传统孝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与政治统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统治阶级将其作为宗法统治的精神基础并不断对此加以极端化、神秘化、专制化使人形成愚忠愚孝,这与现代和谐社会建设对孝德文化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传统孝德具有强烈的封建性与时代局限性,应加以剥离和转变。

1.摒弃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在封建社会,有着“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说法,这其实是对人格的侵犯,独立意志的否定,更是对人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的扼杀。一方面,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趋于小型化。两代之间的关系主要靠亲情维系,家长不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子女的关系也趋于平等。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如果一切强求他们听父母指挥,他们就很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发生争执甚至冲突,不利于家庭和睦。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平等和互相尊敬的爱。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一厢情愿的给孩子设计未来,甚至用家长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自由发展。而大学生在面临自己前途命运抉择之时,切不可随性而为,要多听父母的意见,毕竟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但切不可盲从,要有自己的主见。

2.摒弃传宗接代的愚昧思想

现代社会无论是孝德行为的责任主体、行为方式、养老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敬孝不只是儿子的责任,随着独生子女的日渐增多,“四二一”家庭的涌现,男女地位日趋平等,敬孝德主体就不能只限于家庭之内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也成为尽孝的主体之一。传统的只有儿子才能够养老的观念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3.改变“厚葬久丧”的传统做法

丧祭之礼是由“葬之以礼”发展而成的一套繁琐、僵化的过程。孟子云:“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唯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楼下》)。这种厚葬久丧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至今在广大农村,一些子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孝道,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可在老人去世之后却以尽孝之名对丧事大操大办。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力,而且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还有“守孝三年”的腐朽思想,即子女在父母亡故三年内不生产,不与人交往,不进行任何娱乐活动,要整日哀悼父母的亡故。当今社会人们在生活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要说三年,就是三个月不与外界联系也会变成一个当代“鲁滨逊”。缅怀死去的亲人是应该的,但进而长期耽误工作,影响学习就太不应该了,做到“思念有度”[8]。

4.转变“父母在不远游”观念

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流动性也逐渐增强。群居而族,累世同居的情形都不可能再现,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也成为了历史。一定程度上,人们的孝意识逐渐淡化,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做法也不可能实现,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大江南北四处奔波,在家尽孝成了一种奢求。而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基本上都不再需要子女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对子女为了学业、事业离开自己也能够理解。所以,现代“孝德”不再强调物质上的帮助,而是需要子女更多的精神慰藉与关怀[9]。

四、当代大学生继承、弘扬传统孝德文化的途经

大学生是“孝德”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更是“孝德”文化传承的主体[10]。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加入传统孝德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社团活动、互联网成为今天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三大环境,我们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使“孝德”教育达到显著效果。

1.品读经典不忘历史

“孝德”不会完全是自发形成,更需要人后天的学习和践行。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知行统一”,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因此,高校要在课堂上组织大学生展开“品读经典”的活动,尤其要多读有关“孝德”文化教育的书籍,如《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以吸取孝德精华,然后再立足于现代生活实际,更新充实孝德知识,使大学生形成现代孝德观。像重庆市开展的“读经典、唱红歌”活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2.广泛展开讨论活动,认清孝德本质

道德文化是一个具有颇多争议的领域,任何道德都可以找到支持和反对的依据,孝德也不例外,即使是现在也存在许多争论。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德观,学校可以组织专题沙龙,让同学对孝德进行专门的讨论[11]。比如说,传统孝德中哪些应该继承,哪些要摒弃等等。只有同学自己通过了解和交流讨论之后才能够在自己心中形成正确的“孝德”观,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用正确的思想指南指导自己的实践。

3.开展文艺活动,使孝德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文艺表演是大学生最热衷参与的活动之一,其强大的趣味性和影响力,能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校社团可以举办以“孝德”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晚会,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些能够体现中华孝文化的歌曲、小品、舞蹈或戏剧节目,通过文艺表演这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信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网络传情,发挥孝德文化的积极作用

网络是当今社会最先进的传播媒体,是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汲取有益知识,是高校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使“孝德”文化在校园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各高校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建立专门的“孝德”文化网站或者开辟“孝德”文化论坛,使广大学生网民能在网上受到“孝德”文化的教育和熏陶[12]。

诚然,“孝德”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这些局限不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且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采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传统“孝德”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为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服务,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发挥作用。

盛行两千多年的中华传统孝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后人的财富[13]。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所以应该重视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当然,学习传统文化绝对不能照搬古人,而应全面的、历史的、辨证的、批判的继承。对于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华部分坚决继承,并发扬光大,对于与时代精神相背离的内容我们要坚决加以摒弃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对传统孝德文化的继承和超越,让孝德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的一件利器。

[1]舒俊.孝文化的传统涵义及其现实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2005(S1).

[2]张莉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K].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5]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7.

[6]吕剑.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去年媒体报道共有116名大学生自杀[EB/OL].[2006-03-03].hppt://southcn.com/edu/xinwenbobao/200603030620.html.

[7]魏红卫.孝道教育——高校德育的切入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高海霞.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论略[J].北京职业学院学报,2007(2).

[9]唐明燕.浅论传统孝文化的时代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6(1).

[10]张明义,钟伟.弘扬孝道构建社会和谐[J].社科纵横,2007(3).

[11]刘越峰.论张载对传统道德观的重塑及其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2]李文峰.和谐社会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3]郭德君.韩国“孝”伦理思想的历史探源及其当代社会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

On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QIN Qin,Li Mei-shu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China)

The traditional“filial piety”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s of“filial piety”and analyzes its essence and dross,provides several approaches to promote contemporary“filial piety”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lassroom learning,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the Internet,hoping to br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filial piety”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 harmony into play.

“filial piety”;inheritance;transcendence

D64

A

1674-8425(2011)07-0081-05

2010-12-05

秦琴(1971—),女,四川邻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邝坦励)

猜你喜欢
孝德子女传统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润物细无声”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老传统当传承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