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
(四川省卫生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与教学质量的控制
袁雪
(四川省卫生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质量
近几年,受国际护理人才缺乏和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卫生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是学校的设施设备、校舍并没有随之增加,正式教师也并没有随之增多,而仅仅是依靠临时聘用教师解决师资不足这一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资源的现状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一多一少二低”(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教师学历达标率低、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低)现象不容忽视。除此之外,教学场地不够,教学设备简陋、老化,更新速度慢。虽然国家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因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资源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1.1 师资匮乏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10年,我国中职教育师资将有47万人的缺口。这一缺口是按目前我国高级中等教育的师生比1:16测算得出的,如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中职教育在校生2020年达到2350万来算,这个缺口更大。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在校生2179万人,中职教育专任教师86万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中等职业教育面向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仅占其专任教师总数的45.5%,实习指导教师仅占2.6%。
1.2 投入严重不足
1.2.1 教学场地不足 面对生源的增加,教学场地及实验室的建设跟不上,这体现在数量上(包括建筑面积)和功能上。合班教学是无奈之举,但弊端随之而生:(1)合班后班级规模太大,教室的容纳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降低;(2)由于教室的容量有限,合班后有的课程不得不分批进行。出现理论课合班同批、实验课分班分批进行的现象,教学不同步,给排课和教学管理带来困难。
1.2.2 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备配置严重滞后,这不仅不能满足医学教学的需要,还影响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在合班教学中,由于场地大、学生多,教师语言能量的消耗相当于单班课的2倍以上。而多班合并课中教师的能量消耗则更多,根据有关测算,是小教室授课能量消耗的4~5倍。这就对教学设施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教学管理难度大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应社会需求而扩大招生,学校必须在师资和教学设施不足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学管理难度增加。
1.3.1 实验课与理论课不同步 学校对大部分实验课未单独排课,实验课显得比较随意,基本上是教师与实验人员自行协调后,实验室再参照原来的课程表自行安排,课程计划无章可循,实验课教师、时间、班级和地点等信息不可查阅。笔者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合班授课因为场地不足而不得不临时调整,这就不能保证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同步,若要保证合班班级课程与实验的同步,又可能出现实验课师资不足的问题。
1.3.2 合班难以合教 合班课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进行组合和统计,要考虑到大教室的容纳量和数量,还要保证重点课具有优先权,然后才能合理组合班级。当教学场地和实验室有限时,合班课的教学任务往往难以圆满完成。因未单列实验课程,在进行合班教学时一旦开设实验课,合班的理论课能够正常、统一教学,而实验课无法确保统一开展,不得不将合班的实验课拆分为小班课,将教师和教室重新调整,这样,原有的教学秩序就会被打乱。
1.3.3 排课难度较大 课表编排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一项系统性、计划性、阶段性很强的工作,排课不仅要保证科学、合理,还要体现人性化。尤其是当师资不足、教学场地和设施短缺时,排课中涉及到的便不是简单的课程、时间、教师3项要素,还要考虑教师的选择、班级的组合、合班后的人数、教室的容纳量、合班课时的统计、合班教室的确定以及对教学的要求等。这些信息如何合理匹配和调度、利用至关重要,其中任何一项不足或者信息不充分,排课难度都将成倍的增加,最终导致教学管理中无法进行督导和科学利用有限资源,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将无法保障。
1.3.4 信息化管理难以发挥作用 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是现代教学管理的有效工具,是教学改革和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它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与教务管理的结合,对教学信息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实现学校教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对学校教务管理,包括对课程、时间、场地、教师以及学生等信息进行记录、处理、优化、输出并供查询。由于学校在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上投入不够,出现了系统软件之间格式不兼容、不统一,当师生信息发生变化(尤其是学生的信息变化很大)、部门间协调不够或处理不及时时,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就不能支撑教学管理,而计算机系统将忠实地输出这个错误和缺损,不能准确提供查询服务,计算机管理达不到预期的功能和效果。
2.1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规范教学管理
笔者认为,教学管理是一个包含教学输入、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输出和教学反馈,由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和资源,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一组可考量的活动,并且根据考量的反馈,能够对各环节进行矫正,使其不断循环进步的一个体系。其中,教学输入即是各类资料、信息、制度和资源的组合,如教学目的、方向、师资配置、专业要求、学生特点、教材、教室、设备、管理工具、学校管理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责任等因素和信息,还包括根据教学活动和输出反馈得到的经验和积累等;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则是根据教学输入,通过科学的策划、组合而确定的安排;教学过程则是对教学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包括其中产生的调整;教学输出就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反映教学输入、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的能力和质量。
教学输出包含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计划作为依据要严格执行,才能确保教学秩序的形成和稳定,才能达到资源利用的效果最大化,笔者认为反馈机制是该环节的关键,将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的核心,它应当是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对教学输入进行的综合统筹。它结合了学校已有资源,吸收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纳入了各种信息和资源,是为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制订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实现培养目标和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依据。
2.2.1 夯实教学输入 教学输入即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是制订、实施教学计划的依据,为了制订出科学、规范、合理、人性化的教学计划,首先必须对教学输入进行认真收集、评估和确认。要经过充分调查、科学分类,利用统计学对应学校资源进行这些基础工作,完成教学输入的汇总和确认。教学输入越准确可靠,教学计划制订的依据就越充分,教学计划的效果就越好。
2.2.2 将实验课纳入教学计划管理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技能培训在大部分基础和专业课中都占有较大的比例。有的课程实验课学时比理论课还多,理论课学时和实验课学时如何协调的问题引出了对实验课单列的要求。把实验课单列纳入教学计划,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做到科学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这不仅解决了教学计划制订中的盲点问题,而且根除了教学纪律松散的弊病。
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应针对专业的重点培养方向来制订。笔者认为,在实验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要做到以下2点:(1)了解社会市场的需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重点专业课程,将专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单列,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2)梳理教学资源,合理而科学地安排课程。
2.3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加强监督,提高师生对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培养其积极态度,这是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计划的保障,是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校办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
2.3.1 规范实验课管理 规范实验课的学生人数,固定授课时间,以确保实验技能教学的稳定性,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1)根据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实验单列课程,在排课中进行统一安排;(2)制订实验课程临时调整或安排的相关规定。
2.3.2 加强排课管理,稳定教学秩序 课表是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日程,是实现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是确保学校教学体系有条不紊运行的依据。因此,课表的编排、操作要规范,保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科学分析教学资源的构成,合理使用有限的教学设备和资源。课表的编排,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能不能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也关系到能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根据各专业及课程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大脑机能和学习过程中心理的活动规律,确保最佳的学习效果,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激情。
2.4 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制订教学管理软件的管理细则,根据教学计划来执行管理工作。为了保证信息平台的稳定,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对各类突发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保证管理有序、及时、稳定。规范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调整和协调工作都做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规定,控制录入信息的人员,避免录入信息的散乱,并保证录入信息工作人员间的及时沟通,以确保信息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
G630
A
1671-1246(2011)16-0032-02